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很多人问我,脾胃不好气血不足怎么办?
说实话,脾胃问题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健康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环境变得糟糕,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压力,总是忽视脾胃的健康,经常不按规律吃饭、熬夜加班、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或因为工作繁忙而饥一顿饱一顿,或因为应酬而饮酒过度,或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或缺乏运动,等等,都会使脾胃遭受伤害。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可以说脾胃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湿,交通上下而灌溉四旁,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滋养诸脏,脾胃运化正常则生气不竭,四脏皆得安和。若中气失运,水精失布,诸脏不荣,则百病丛生。
脾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它们是主管粮食的官儿,相当于现代的后勤部长,饮食经过胃的初步研磨、消化后,再由脾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津液,并运送至全身,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可以说,脾胃担负着人一身的能量来源,对人体的营养吸收及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责人体的食物消化,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脾胃还有促进体内废物排出的作用。
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好一场仗,先得保证粮草充足,否则再强壮的军队,没有粮草供应,也不会支撑太久的,我们的脾胃就像是军队的”粮库“,脾胃一旦失常,我们的身体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有了脾胃的“辛勤工作”,人的气血才会充足。脾胃健旺,气血津液化源充足,人体的其他器官才能和谐运作,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反之,脾胃不好,人的身体就会发虚,如果脾胃功能不正常,气血津液化源缺乏,人体所需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和供应,身体中的各个器官常常各自为政,不能和谐运作,并且常常从吸收身体相邻部分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活力的话,那么再强壮的身体都会衰弱并面临崩溃,无法继续正常工作。这好比是鲜花得不到土壤和水的滋润一样,会慢慢地枯萎。
这时,本应明亮清澈的眼睛会由于脾胃虚弱而发红、干涩,女人会变成黄脸婆,男人在工作中会变得烦躁、效率低下。故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也讲:“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足太阴脾主升,足阳明胃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脾胃不好、中气不足的人,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说话有气无理,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都是由于他们脾胃功能受损、中气不足造成的。
此外,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脾胃如此重要,由此可见,如果想要拥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好的脾胃,毫不夸张的说,养好脾胃,就是从源头杜绝了导致人生病的因素。
想要养好脾胃首先应该了解脾胃。
脾胃
依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类,脾胃属土,其中,脾为脏,属阴为为阴土;胃为腑,属阳为阳土。传统文化认为土爰稼穑,也就是说凡属土者都具有收纳、长养、运化、生化万物的性质,既所谓的万物生化之母的性质。世上万物皆赖土而得以生长,中医具有比类取象的特点,所以说脾胃既属于土,也就具备土的特性,它就像我们自然界的大地一样,起一个收纳、长养、运化、升载万物的作用。故在中医里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很多人不了解,常将中西医的脾胃画等号,其实二者是不同的。
在西医中,脾、胃是两个独立的器官,各自发挥作用,脾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呈椭圆形,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功能主要是参与人体淋巴组织的免疫活动,制造免疫物质,过滤掉血液中的异物、病菌及衰老死亡的细胞,并充当人体的”血库“,调节血液。
胃是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就像一个斜着的口袋。胃具有分泌胃液的功能,我们每天吃进身体里的食物都要在胃里进行消化和吸收。胃很”神奇“,它的形态、位置、大小会随着吃进的食物多少而变化,也会因为人的年龄、性别和体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中医里所说的脾胃,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繁多的庞大系统,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并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运动等系统也有一定的联系。西医中所说的脾和胃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的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送其精微的重要脏器。所谓精微,就是食物被消化后可以转化为气血的部分,那些不能为身体所用的部分就是糟粕,脾的作用是”运化“和”升清“。运,有转运输送的意思;化,即消化和吸收,水谷,即各种饮食,如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蛋、奶、水、饮料等,人摄入的这些食物,都需要经过脾转化为气血和津液,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各处。没有脾的运化,胃和小肠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所以脾胃又合称为“后天之本”。
可以说,中医里的脾,不仅包含了西医里所说的脾的功能,还包括胰腺、胃和大肠、小肠的功能。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分三阶段:
❶ 脾帮助胃、小肠将食物分解消化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
❷ 脾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❸ 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输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以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脾气健运,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为精、气、血、津液等化生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成分的营养;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饮食水谷得不到很好的消化,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以及倦怠、消瘦等症状。
脾就是这样,不去具体做什么,但是,大家(胃、胰腺、小肠、大肠等)干活挣来的钱和物,必须由脾统一调配,肝的吃什么,肺的吃什么,心吃什么、等等都是脾安排的。
我们的脾就是这样运化的。
中医里有一句话:”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肾里所储藏的能量来自于父母先天,你先天得体质如何,取决于父母给你的强不强,出生之后,依靠母乳、饮食水谷、发育长大,这些母乳、饮食水谷的转化就是脾的功能,因此,后天身体到底是怎样的生长状态和发展方向,取决于脾胃的运化能力强弱。
除了运化水谷精微之外,脾还有另外的运化能力,那就是对水液的运化。进入人体的所有水液,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喝进去的饮料等,都需要经过脾的运输转化,气化成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作用而濡养、滋润各脏腑器官,另外,身体里的多余水分也需要通过脾的输送,到达肺、肾、膀胱、皮毛等器官组织,变成汗液、尿液、泪液等排出体外,可见,人体水液代谢离不开脾。
如果脾对水液的运化出现问题,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产物。
比如我们平时说的”痰湿“,就是因为水液代谢而造成的病理产物。此外,像水肿(脸部、腿部等),甚至还有一些皮肤病,都是跟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
比如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湿疹,很多病人一方面是湿疹很严重,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自己皮肤很干燥,那这个就是身体里水液代谢出了问题。
很多病人在治疗湿疹的时候会提出一个疑问:他明明感觉到皮肤非常干燥,为什么还得湿疹这样的皮肤病呢?
其实是因为,脾对于水液的运化出现了问题,所有的湿气都聚集在体内,脾不能良好顺利地把它输布到你的屁股,这样就会造成皮肤虽然干燥,但身体里边反而水液聚集很多的结果。所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升清“是脾的第二个功能,清,就是清气,精微。中医把我们身体里边的气,分为清气和浊气。脾就像是蒸汽机一样,会把我们身体里边运化来的清气,向上布散,达于胸中,然后敷布全身,或者说是往上运输到全身,有一个提升的作用,这个作用也是脾的生理特性,就如同肺的特点是宣发肃将。精微布上升何以敷布?所以,脾喜升,善升。唯有升才能布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身体的心、肺、头目这些偏上的部分,都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必须要清气来濡养,而脾会把清气往上输送,来濡养这一部分人体的部位。
如果清气不能顺利被脾提升的话,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症。
如果脾的升清作用失调之后,人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
比如说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你会觉得人困得不行,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有时候甚至会腹胀,然后拉肚子。有这一类昏昏沉沉的表现。
我们总是会听到很多人会抱怨其他人如何如何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这些人总是软塌塌的,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可以说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懒,而是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犯了脾气虚的问题,脾气主升清,就会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旦虚弱,整个人就好像没有了气的气球,就会瘪了。因此,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这些人”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他们想做一些事情,但是通常是很难坚持下来,总是缺乏一种干劲儿。
我们经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洪亮,这个“中气”就包括了脾气,脾胃在身体中央,因此脾气又称为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整个人的性格也比较内向,稍微动一下就会气短神疲。
其次,有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吃饭,其他人没事,而脾虚的人就会拉肚子;几个人一起吹了风,其他人都没什么事,而脾虚的人就感冒了。
脾的升清作用除了把清气往上敷布全身,同时,它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把我们身体里边的五脏六腑有一个提升,或者说是“拉住”的作用。
很多时候,由于一个人的脾气不足,或中气下陷时,会出现脏器下垂的问题,比如说,脱肛、胃下垂等。这一类西医诊断的疾病名称,在我们中医里讲,就是因为脾的升清功能不足,中气不足,肌肉及其它脏器就失去了支持而导致的。故《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说:“脾宜升则健”。
脾的第三个功能,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血,即血液。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全身任何脏腑、经络、筋脉、关节的生理功能,都必须有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没有血的滋养,一切都完,报废。所以,脾是“人体血库”,所以把这个抓起来了。
每个脏腑功能不同,所需血液流量大小也就不一。脾的统血功能就是合理分配,统治、摄护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具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效果呢?
简单来说,脾统血就是就是防止我们身体出血。
很多我们身体里边出血的疾病,都跟脾的统摄功能失常、血不足、血妄行有关。
不足则脏腑失养,功能低下;妄行则血行汹涌,脏腑功能亢奋,甚至血行溢出脉外,发生出血。
血行脉中,循序而行,不可不足,不可妄行。但是,不慎发生意外伤害,损伤脉管,血就会溢出脉外。如果是不重损伤,脾的统摄会使出血停止,所伤过重,那就力不从心了。
比如,胃出血、脑出血等身体出血的病人,大部分是因为脾对于血液的统摄功能失常了,也就是所谓的“脾不统血”。
比如很常见的大便出血、尿血、女性月经的崩漏,有时候就是因为脾的统摄和固摄作用失调,从根本上说,还是脾气虚弱而造成的。如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运化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果脾的功能失常,生血物质亏乏,则血液亏虚。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水谷,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气化变成红色的液体,这种液体就是血。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脾的功能健旺,精力充沛,明察秋毫,不仅气之生化有源,血液化生充足,而且有统摄力,各个脏腑器官对所分配到的血自会精打细算,合理消费,血液也会循规蹈矩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如果脾的功能低下,神衰昏庸,那么,不但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脾管理血液的权力也会被削弱,血液就会不受管束,这时候,难免有的脏腑会多吃多占,导致血液外流,从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皮肤出血、鼻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经血不停等。《红楼梦》里,元春省亲,建造大观园,贾母年老神衰昏愦,大权交给王熙凤,贾琏、贾珍之流趁虚而入,趁机大肆贪占,就是这个状态。
而胃呢,它的功能其实跟脾是恰恰相对的。
胃主受纳,胃在中医里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场所。《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及初步消化吸收的功能,其作用是“受盛”和“传导”,胃就像我们身体的一个储存罐,把吃下去的食物储存在胃里面,不论是包子馒头,大米面条,还是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蛋等,都是这个胃装着盛着,并且在胃里面进行初步的搅拌和腐熟,所以胃又有“太仓”“水谷之海”的叫法。如《灵枢》说:“人之所以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胃这一功能,中医称为“胃主受纳腐熟”。如《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如沤”,更是形象地描绘了胃腐熟食物的状态——就像浸泡沤肥一样,以使食物变成更易于转运吸收的食糜状态。如果胃的腐熟功能降低,食物得不到消化,就容易造成胃脘疼痛、嗳气、出气有腐臭味等食滞胃脘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