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中医药:“药食同源”来龙去脉

“药食同源”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药食同源的理论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而知百草性味,伊尹以滋味说汤而致于王道,《周礼》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后世医家关于食疗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诸如《千金食治》《食疗本草》《食鉴本草》《饮膳正要》《食物本草》等。烹饪研究的热潮在我国兴起后,食物“四气五味”的理论常被饮食研究者引入烹饪界作为食学理论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异流同源,中国传统食学和医学在不同层面存在相通之处:药食同源内涵(概念层面)、方剂与烹饪(技术层面)、药疗与食疗(功用方面)、医学与食学(理论方面)、医道与厨道(哲学方面)、中医文化与饮食文化(文化方面)。

药食同源内涵

1.药食同源于自然“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反映“安全性”是古人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标准。自然界动植物种类繁多,能作为食物的动植物必须无毒,而且久服而不伤人。在《神农本草经》中“毒性”的有无和大小是判断三品的重要标准,“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如“谷、大枣、薯蓣、枸杞”就可作为食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古人发现很多食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一些药材也可用于烹饪调味,药材和食材都来源于自然界,很难明确区分。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这个意义上的药食同源,比如傣族嚼槟榔以防瘴气,又如佤族的鸡肉烂饭即在饮食中体现了防病养生的思想。

2.药食同功对人体

药物治病,食物养人,都是作用在人体,故药物与食物具有功能一致性。《周礼》记载:“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说:“可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药王孙思邈也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有学者研究古代文献发现:部分食物可直接导致男性肾虚;有学者用中医食疗法治疗中老年功能性便秘,获得良好疗效;现代研究证明:某些食疗作用与抗氧化还原反应有关;不同的物质对人体可产生不同药理作用;药物和食物均可运用外源性microRNA对人的靶基因的调控进而调控人健康及代谢。这些研究从化学反应、药理作用、基因调控等方面研究了药食作用于人体的机制。

3.药食同理在性味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以性味为首,药性有“寒热温平”之分,药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别;《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了气味厚薄对于人体的影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气味转化的关系:“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养老奉亲书》说:“昔圣人诠置药石,疗诸疾病者,以其五脏本于五行,五行有相生胜之理也。荣卫本于阴阳,阴阳有逆顺之理也,故万物皆禀阴阳五行而生”。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区分都是建立在“四气五味”和“营卫理论”的基础上,所以药食同源也是药物与食物的理论同源。这不仅见于中医学与饮食,民族医药与饮食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傣族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傣医药知识,饮食与药物理论均以“四塔五蕴理论”为基础。

方剂与烹饪

1.药材炮制与食材修治药材的炮制是将药用基源植物变为药的重要过程,《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毒宜制”,《金匮玉涵经》提出了“治削”原则:“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又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炮炙论》。药材的炮制是为了增效减毒,食材的修治即为了去偏增味。《吕氏春秋·本味篇》说:“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食者臊,草食者膻……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即指出食材处理的重要步骤即去除偏味;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独立“洗刷之法”以说明食材的修治是彰显本味的基础。由此可见,烹饪与炮制颇为相似,苏轼曾作诗云:“耘樵得甘芳,龁啮谢炮制”,他就直接用“炮制”一词来指代“烹饪”了。

2.方剂之机与鼎中之变

“机”在《说文解字》释义为“主发谓之机”,《黄帝内经》对病机很重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医圣张仲景因能精准把握病机之变而著称。对病机的把握是至精至微之事,烹饪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亦然。孔颖达在《易·鼎正义》中说:“烹饪成熟,能成新法;革去故也鼎成新,明其烹饪有成新之用”,除食物本身的恶味、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创制食物没有的新味是烹饪的要义,故而烹饪的精妙变化也被称为“鼎中之变”。制剂与烹饪都是充满变化的过程,其关键因素都在于“水、火”。据《吕氏春秋》记载,伊尹将烹饪比喻为射御:“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3.制剂与烹饪的水火之辨

方剂有“丸、散、膏、丹、汤”之分,烹饪亦有“蒸、煮、煎、炒、炸”之异。鼎的发明是中国烹饪史的里程碑事件,“水在火上”的“既济”之象使得不同食材得以性味合化。水和油脂是药物制剂与食材烹饪中最常用的两种介质:蒸煮用水、炒炸用油。水质的区分又向来为医家和厨师所重视,“井水、河水、泉水、雨水”均有不同功用。火候拿捏到位历来是制剂与烹饪的成败所在:孔子说:“失饪,不食”,袁枚在《随园食单》对火候精辟论述:“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

药疗与食疗

1.药与食影响于人《黄帝内经》论述了天地所生之气味与人体的关系:“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孙思邈更把“知食宜”作为安身之本:“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养老奉亲书》说食物和药物对于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样的:“其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生理上,饮食药物与人体密不可分;病理上,五味偏嗜过度能引起疾病。《吕氏春秋》说:“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黄帝内经》很多篇章都有对五味所伤的详细论述,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亦指出:“爽口作疾,厚味措毒”。

2.药膳与食疗

“以食疗病”和“以药入膳”是治病和养生的重要方式。孙思邈认为以食疗病是治病的首选方案,也是评价大夫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以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古代本草和食物类专著记载着大量药食同源的品类,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食疗与药养的重视。据考证,“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近年来药膳渐发展为产业。区分食疗与药膳的关键在于:以食疗病即“以食之性纠病之偏”,以药为膳则是“以药之精济人之生”。毕竟食物性平而药物性偏,以平纠偏可谓良策,以偏济平则须审慎。

3.饮食方法与健康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建立在“人体脏腑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脾胃养护和气血流畅。比如,不应夜间进食;不能极渴而饮,极饥而食;主张暖食热饮以护阳养脾胃;饭饱后不能速步、登高,否则会气满而激伤及脏腑。中国传统饮食方法认为进食时间、饮食温度、食后活动会影响健康,而且还重视进食心情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吕氏春秋》说:“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方法则成为了道家修行的途径,比如用服食、辟谷等法以求养生全寿。马王堆汉墓就有关于“却谷食气”的记载,《敦煌遗书》亦有“服气休粮及妙香丸子方”“绝谷仙方”“残辟谷方”等记载。

中医学与食学

1.七情和合与食材搭配中医学理论非常注重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情和合之说。药物的七情和合理论不仅在炮制过程中用以“减毒”,而且更多地应运于组方配伍中以“增效”。药物之间有性味合化,食材之间亦有相宜相克。《周礼·天官》即有肉类与谷物的搭配:“凡会膳食之宜,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苽”。《吕氏春秋·本味》从五味的角度提出食材搭配是调和诸味的重要环节之一:“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随园食单》从食材浓淡刚柔的角度提出了食材搭配的灼见:“凡一物烹成,必有辅佐,要使淡者配淡,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才有和合之妙”。2.组方配伍与选材配料方剂配伍有“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菜肴也有主料、辅料、佐料的区分;“七方”理论中有“君一臣二”“君二臣四”的制方形制,凡君药不过一两种,烹饪一道菜所用的主料亦不过一两种;中医理论认为五味可以合化阴阳:“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晏子春秋集释》说:“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古人云:“用药如用兵”,择药用量暗合阴阳数术,烹饪亦有阵法讲究,彭祖创造的“爨阵八法”不仅是厨房布局还是厨艺之法。医药界和烹饪界的很多“不传之秘”就在于配伍与用量,这堪称是一首良方或者一道佳肴的灵魂。中国文化讲求“整体化一”与“和谐为美”,遣药以为方、选材而成肴,方剂与菜肴背后统筹搭配的规律与原则正是其精髓所在。3.用药精当与以味为本在医药界,用药精当可谓评价医术高下的重要标准。仲景经方以治方严谨和用药精当而著称;《医学集成》说:“兵不在多,贵于善用,皆与医道无二理也”;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组方用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量大药杂味厚,则脾胃难以运化或可伤于药也”。在烹饪界,能用最简单的食材烹饪出最美味的佳肴的厨师,必定也将厨艺修炼到炉火纯青之境。伊尹在《吕氏春秋·本味》就提出了“以味为本,至味为上”,就一道菜而言,味道相对于品相颜色等来说是根本,如果烹饪能够使得食材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它的本味,那么这厨艺就堪臻佳境了。由此看来,辨证精准、熟谙药性是用药精当的基础;通晓物性、选料精良也是彰显美味的基础。

医道与厨道

1.五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天地化生万物而各有秉性,食物和药物均有“酸、苦、甘、辛、咸”5种基本味道,五味对应五行。五行思想也指导了古人对人体的认识,从而形成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说”,又因为“天地合气而生人”,所以五味、五脏、五体、五谷等都可以由五行理论统一起来。《素问·宣明五气论》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吕氏春秋·十二纪》将食物分为五谷、五畜,与五味和五行相对应也体现了这一哲学理论。2.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阴阳理论同样被运用到对药物、食物和人体的认识上。气属阳而味属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阳中还可分阴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卫属阳而营属阴。人体健康的基础也可用阴阳来概括——阴平阳秘。阴阳和谐在饮食方面也能得以体现:①米饭、馒头等谷物为主属阳,各类蔬菜和肉类为辅属阴,饭菜比例协调所构成的饮食原则就是中餐的特色之一。②一桌菜要和谐,荤素、冷热、浓淡、软硬的搭配皆有讲究。③一道菜的食材搭配,要求味道、品相和口感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时间和空间影响疾病的发病与治疗,也影响着饮食的结构与方法。《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异法方宜论篇”又特别讨论了不同地域适宜的不同治疗方式。《周礼·天官》明确提出四时饮食所宜:“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礼记·内则》也有类似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吕氏春秋》指出应当“以时进食”;孔子说:“不时,不食”。饮食之道还呈现出地域特点:地域口味素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论,又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饮食文化圈”等概念,具体而论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药材、食材的种植与采收均体现了时令和地域的特色,比如“道地药材”“时令蔬菜”。“三因制宜”不仅是医疗的要求,也可指导饮食进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中医学与饮食文化

1.身心一体,以人为本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理有密切关系,用“精气神”概念统领人的形体、运动和精神。身病可致神乱,神耗亦能伤身,中医以五脏为核心的“情志理论”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体现了“身心一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吕氏春秋》提出“饮食必蠲洁”的原则是从身体方面的饮食卫生考虑,“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即是从心理方面讲求饮食的精神态度;孔子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也是从饮食卫生和饮食精神方面提出了饮食的要求;古人说:“饮食所以合欢也”,便是从欢宴中得到味觉和心理的双重愉悦,商代开创了“以乐侑食”的活动,后世渐发展出观景、爽心、品茗、饮酒、提诗、欢宴等内容。另一方面,中医体质学说讲求个性化诊疗,饮食口味文化中有“适口者珍”的说法,这都非常人性化。

2.核心在于“和”

“和文化”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张仲景将“和”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于内气血调和,对外和于天地,即是健康的“和”的状态。“和文化”体现于饮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①饮食结构的“和”,《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②至味而不过度,《吕氏春秋》的原则是“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③人体与自然之“和”,《吕氏春秋》云:“适时、顺物、节欲、适味、知道、调和、重养”。④食材搭配之和,葛洪说:“虽云味甘,弗和弗美”。⑤美事与美器之“和”,《随园食单》云:“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文化的熏习者。中华文化异流而同源,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都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士大夫阶级在饮食理论上的见解可引用到治国理念:伊尹以滋味说汤而致于王道;老子以烹小鲜而喻治大国之道;这都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同根性”。伊尹作汤液以为经法;孙思邈撰《千金食治》而重食疗;苏轼通晓医理又精于饮食之道,著《苏沈良方》、创东坡菜谱、作《养生说》等文;荷兰华侨叶震宇将医术融入厨艺,再融入中国绘画和诗歌的审美意境,终成一代名厨。由此观之,天人自一气,医厨本同道,创造和发展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文化人才是沟通医学与食学的真正桥梁。

THE END
0.药食同源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晋朝《肘后急备方》等医药典籍中均有“防微杜渐,未病先防”的思想,药食同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扬。 完善: 唐代孙思邈是“以食疗疾”学说的倡导者,《千金要方》专设“食治”篇,记载许多食疗配方,总结阐述了药食同源的基本理论,如“食有偏性”、“饮食有节”、“五味不可偏盛”jvzquC41yy}/onnrkct/ew477qugkm9
1.中医养生保健通用12篇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jvzquC41|f€zl‚3zwgyiw7hqo1nbq€jp14:96@3jvor
2.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一)一般来说,凡升浮的药食大都味属辛甘,性属温热,具有“辛甘发散”的作用:凡沉降的药食,大多味酸苦,性属寒凉,具有“酸苦涌泄”的作用。中医药膳食疗学就是将药物与食物结合运用,以达到养生防病、祛病疗疾的目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药物与食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药食同源”的学说影响深远。jvzquC41yy}/9‚zcp0io1jwvkerf1>890jznn
3.2030年中国近5亿成人超重肥胖,这些小众药食同源成分成体重管理新药食同源在体重管理中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如何破局呢? 原料合规性:以药食同源为主要原料研发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等,应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应从法律规定、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及体系、风险因素控制等要求去研究,而不是仅仅依靠古文献记载。此外,部分药食同源产品因法规限制无法明确标注功能,导致消费者选择困难,所以,如何建立食药物质jvzquC41pg}t0otqfogug7sgv1814>4281=2;;7:0jznn
4.金山屯2017年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最全版】4:哮证发作的主要因素是 单项选择题 A、伏痰 B、外感 C、饮食 D、情志 E、劳倦 5:水肿风水相搏型的治则是 单项选择题 A、清热利湿 B、健脾化湿 C、渗湿利水 D、泻肺逐水 E、疏风利水 6:关于T、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单项选择题 jvzq<84yyy4tf|ly{0ipo8ftvkimg8mvon55:9;;;94ivvq
5.共探健康防病新路径!陈君石院士:研究药食同源,落脚点在食品2025年11月14日下午,浙江省科协大楼内科学咖啡馆座无虚席,一场以“药食同源学说在健康和防病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此举行。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营养学会主办,旨在响应《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导向,深入探讨药食同源理论在现代健康产业中的应用潜力,推动产学研协同jvzquC41yy}/zrs|kz{o0ls1lkgomjsi1{oouqn142861:61385129;4436/j}rn
6.万亿级大健康产业,9种药食同源“浪里掘金”,企业该如何抢占创新核心提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药物转向食疗。截至2019年,全国保健品市场,包括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药物转向食疗。截至2019年,全国保健品市场,包括“药食同源”产品产值已达3000亿元以上,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jvzq<84{cplb0otqfogug7sgv1tfy|4ujq}.9<;0jvsm
7.选择题汇编0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期末真题汇故选A项。94.(24-25七上·广西贺州富川县·期末)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华佗创编“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的主张( )A.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jvzquC41yy}/|}m0eun1|thv1;5:<68854ivvq
8.中医基础理论·氢刻中医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思维模式: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理论核心: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 诊疗特点: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理、法、方、药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战国至两汉时期 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为标志 jvzquC41skthm7hqo1yfv8VWyiK:Iorpds
9.深谙气血学说,重视调理气血学术思想李长生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气的推动、温煦和气化功能减退,而致血流迟缓,运行涩滞,脉络瘀阻,形成血瘀。王清任明确指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流而瘀”。 李长生教授认为心气不足,无力行血,血行瘀阻,心失所养,不通则痛,则发为胸痹、心痛。如《玉jvzquC41yy}/ummquroucu3eqo4dp8igrcxuonsvanitsprn|{{llhi|ueyu|}142831BfC3QVbx7mvon
10.医养结合的总结范文草履蚧的天敌种类很多,如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红点唇瓢虫、草蛉、蚂蚁、鸟类等。天敌是控制草履蚧种群繁殖的重要因素,所以利用天敌不失为防治草履蚧的有效途径,在生产中杨树种植户应当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做到充分保护天敌昆虫和鸟类。 3.3化学防治 (1)树干注干机注药。可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行,在树干基部周围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97:/j}rn
11.烹饪技艺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方面,它的研究现状如何?请说明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在清末基本定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习俗、气候和烹饪方法等多元因素。形成历史: 起源: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就已初具规模,为八大菜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发展: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各地的烹饪技巧和风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jvzquC41yy}/nrz{ki{p0lto1oy0l}gp18>76A3jvor
12.苏颖师承导师组长春中医药大学师承教育苏颖师承导师组 首席导师:苏颖 团队成员:胡亚男聂金娜王利锋徐方易 一、师承计划方案: 师承导师组团队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师承学生,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学术经验的继承与交流思考,重理论,夯实践,是具有中医经典文化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发扬的特色团队。组织学生读书jvzquC41ley{7hewes/gmz0ep5jpot132;61<>9;0nuo
13.现代医学论文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jvzquC41yy}/{ofdkcu/exr1hctxgw43;9:60qyon
14.西医理论通用12篇尤其和古代哲学密不可分,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天干地支等无一不是古代哲学的体现。而刚刚跨入中医药大学门槛的学子,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知识几乎和古代哲学无关,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偏向现代科学,如数理化、生物、自然等学科。这些学科主要发展于西方,所采用的思维模式也是西方思维模式,jvzquC41hntj7}wgunv0lto1jgpyns139870qyon
15.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练习题14.散布在体表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 D )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15.以下内容中,哪一项不能说明营卫的区别:( D ) A.行于脉中和行于脉外 B.其性清柔与其性刚悍 C.内守属阴与外卫属阳 D.肥腠理与司开合 E.以上都不是 jvzquC41okv/qq6220ipo8pcqunj1‚nujk5uktz145?72@3jvor
16.申春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肾藏精,精血同源论:红细胞变形能力损伤是引起“肾虚证”的主要原因之一,证明了关于“肾藏精,精血同源”理论学说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为肾虚证的治疗法则提出了新的思考,即补肾的同时应考虑血的因素。《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赖气化血,血可生精,精血同源,jvzquC41yy}/eƒ{{0ipo8sgyu532=3jvor
17.第十三章:方药恢复健康的工具吃完你肯定知道你拉稀好不了,肯定要加重。这就是说,食物和药物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中医永远是药食同源,都是地球上长的。刚才你提到砒霜,卫生部长陈竺就研究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他也是从一个老中医得到的启发。 八、传统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鲁:传统中药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中药理论就十二个字,“四气五味,升降浮沉jvzq<84yyy4{jjtnkpzbpp3eqo5n{8okcpm{wx44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