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就是把中药和食物相配合
《周礼》中有载:“食医”、“六食”、“六饮”、“六膳”;“五谷五味五药养其病”。药膳是中国中医药领域食疗养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内涵。“药膳”就是把中药和食物相配合,炮制出具有医疗和养生功能的膳食。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药膳早已发展成为一门囊括了中医药理论、中国传统营养理论以及食品烹饪的庞大学科。
自古代中华民族发现这一瑰宝起,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贵族走向了平民,从宫廷走向了民间。随着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兼具养生与医疗功能的“药膳”,更加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药膳”的神奇疗效,以及独具东方养生智慧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药膳的“前世”:源远流长的传统
1、吃点啥:中药搭配食物,讲求药食同源
追根溯源,药膳的起源可以在三皇五帝时期得以一瞥。《淮南子》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在那个传说中的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传统中医药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入西周时期,在贵族之中已经有非常完备的医疗服务。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官职,被称为“食医”。
他们负责调和饮食,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在《周礼》中,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食同源食养食疗的方案,比如“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以酸养骨,以辛养经,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等。
食医候吉
在礼记中这样的理论被进一步细化:“春宜羔、豚,膳膏萝;夏宜肪、鱿,膳膏躁;秋宜犊、糜,膳青腥;冬宜鲜、羽,膳旁搜。”到了秦朝和汉朝时期,“药食同源”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与道家儒家的养生理论进行融合,此时出现了更多的关于食疗养生系统的论述,诸如《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等。
进入唐代,药膳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唐朝广阔的疆域以及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药膳的理论与操作在融合中得到极大发展。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用大量的篇幅谈论了“食治”:认为食物本身就是一种药,运用食疗进行辅助性的医治非常必要,并在文中记载了多达154种食物的药效,其中具体的还有用于白皮粥预防脚气,食用动物的肝脏预防夜盲症等,而传说中安禄山进贡的“鹿肾长龟汤”等也出现在了民间记载中。
宋代药膳理论进一步发展成熟,关于药膳的专门著作开始直接记载养生的食方北宋初年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陈直《养老奉亲书》、官方的《圣济总录》、南宋末期林洪所撰烹饪书《山家清供》之中都记载了许多民间流行的治养食方。其中不仅出现了常见的五谷、禽类、鱼类、蔬果的药效,更记载了一些特殊的可以用于配制烹饪的药物,如牛蒡。在这一时期药膳走向了以食物为主,以药物为辅的发展方向,并融合少数民族的饮食智慧,增补了药膳理论等领域。
药膳
至元代,药膳的营养学方面得到补充。《饮膳正要》的出现,集成了本草、药方以及普通食物的养生实践,对多达230种食品原料进行了药用说明,并且记载了诸多食疗的菜肴。明清时期,药膳及营养学的著作更加详备。如著名的《本草纲目》中的“食治方”,对于常见的头风、妇女月经崩漏、癫痫、冷气着床等病症都有相应的食疗方案,包括了酒类、猪肾、乌骨鸡、雀肉之类的食材。
近代时期,药膳仍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案,而如今药膳的研究实践又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成为文化学界和医学界的热点问题。
2、补点啥:药膳需因时节而已,五脏养生要看阴阳五行
中国的药膳养生在久远的历史当中,不停地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慢慢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天人合一、食补理论等源远流长贯穿其中,成为药膳理论的核心思想。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理论兴起。人们将万物界定为阴阳两面,并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这样的理论也应用到了药膳养生之上:如《礼记·郊特牲》云:“飨神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黄帝内经
人们认为用火煮熟的肉多半是阳,而谷物大多为阴。偏热偏温的食物为阳,偏寒偏冷的食物阴;升浮的食物为阳,沉降的食物为阴;油腻的食物为阳,而含水的植物为阴。根据五行学说又将食物分为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依据其味道对应酸、甜、苦、辛、咸五味,在进补的时候,对于人来说人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又必须跟相应的食物性质和味道相对应。
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天人合一”,养生药膳的进补必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地域情况相配合。季节上应根据五行学说相应进补:春季万物复苏,五脏属肝,需要补肝的药膳,如首乌肝片;夏季气候炎热,五脏属心,需要解暑益气的药膳;仲夏之时气候潮湿,五脏属脾,应该使用雪花鸡汤等淡补药膳;秋季天高气爽,五脏属肺,可食团鱼;冬季天寒地冻,五脏属肾,可以进补壮阳汤等药膳。对于不同的地域,因为气候与特产不同,应选择相应的药膳养生方案,如南方去其湿气,北方润其燥热。
3、固本培元:气、血、津液是根本之物
食补理论在药膳养生的发展当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古人通常认为食补重于药治。先秦时期,药膳只是治病的辅助手段。而到了秦汉之后,食疗的地位明显提高,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病情较轻者常常使用食疗,而病情较重者需要二者兼用。人们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过于猛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采用食疗的手段更加缓和,固本培元,从而使人的身体健康得到长久的保障。
食补重于药补
而药膳的作用不仅需要药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在平时的饮食上有所注意,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偏嗜一种味道,还要注意食物当中的相克问题。除此之外,中国的药膳理论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中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依靠的是人体中的气、血和津液,依靠这三者的活动,人们才能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而疾病的发生也跟它们密切相关。相应的,药膳养生非常注重气、血、津液的补养。《养老奉亲书》中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到气血盛、气血盛到筋力强。”的记载,谈及了食疗的方法对气、血、津液进行进补。而我们常谈到的鹿茸、鹿肉、鹿血之类的补品,实际上是对脾胃肾的补充调整,因为“肾乃先天之精,脾胃乃后天之本。”
而我们经常谈到的“粗茶淡饭”,实际上也包含了传统药膳养生的思想。《黄帝内经》中“人以水谷为本”的思想认为五谷是补气的精华,素食比荤肴更加利于养生,因此,崇尚粗茶淡饭,也是一种食疗养生。
药膳的“今生”:机会与困境
中国传统药膳养生以其注重整体,辩证施食药膳、良药可口、服食方便等特点经久不衰,颇受古往今来人们的青睐。当下人们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巨大损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醒,这样的担忧使得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追求健康的意识和追求大大增强。而随着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药膳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它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享受生活的方式。
同时,进一步被发现的各种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使得“食疗热”快速兴起,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途径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共识。有着“食”、“养”、“医”三者结合的中国药膳食疗养生,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但是药膳养生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使得药膳养生市场风险颇大,而人们对药膳的认识程度不一也使得许多假借药膳养生幌子的歪门邪说大行其道,使得药膳养生这一优秀的文化发展蒙上阴影。如何强化行业规范,合理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市场监管,成为发掘完善我国传统药膳养生理论,从而弘扬优秀的药膳养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医药膳
总结
中国的药膳食疗理论,从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萌芽,经过秦汉阴阳五行理论的补充,唐宋医家的实践和综合,元明清时期的细化记述,孟洗、王怀隐、孙思邀、忽思慧、李时珍、王士雄等名家的努力,历经3000年,其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一套完整的食疗药膳学问和文化,可谓中国医学和文化宝库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千金要方》
2.《本草纲目》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