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如何更好适应气候变化

7月29日以来,京津冀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的天气,中央气象台3天内7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超强降雨下灾害危机凸显,京冀多地遭遇城市内涝、山洪等洪涝灾害,并造成严重生命和财产损失。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截至8月1日中午,此轮强降雨已经造成11人遇难、27人失联,累计造成北京13个区44673人受灾,转移受威胁群众12.7万人。据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此轮灾情共造成河北省87个县(区)540703人受灾。其中因灾死亡9人,因灾失踪6人,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统计中。

为何千里之外的台风“杜苏芮”,却导致京津冀地区极端强降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表示,在大气环流形势和地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杜苏芮”残余环流得以深入我国北方数日,在遥远的华北地区继续制造极端暴雨。

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经过地区通常会出现明显的降雨天气,但带来极端的强降雨却较为少见。近年来,我国北方强降雨天气明显增多,这背后不只是环流和水汽条件的简单作用,而是与整体气候环境变化的大背景有关。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城市如何更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我国雨带逐渐北移,极端强降雨发生频率增高

虽然地区降水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我国降水带逐年向北转移的趋势明显,我国北方降雨量逐年增多。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暖湿特征明显,平均气温为10.5℃,是自1951年以来气温的新高;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其中北方降水偏多,降雨量更是高居历史第二位。

同时,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会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导致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研究表明,大气温度每增加1℃,水汽含量就会增加7%,这就会导致极端的强降水事件发生。在全球变暖和雨带北移的影响下,我国北方极端降雨天气频发。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最大总降水量出现在北京房山(541毫米);2016年“720”强降水,最大累计总降水量出现在河北邯郸(771毫米);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最大累计降雨量在郑州新密市白寨(918.9毫米)。 此次,京津冀等地区强降雨再次打破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此次强降水横扫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大范围地区,华北地区日降水量16站突破历史极值。北京昌平、门头沟,河北保定、石家庄、邢台局部地区降水达到650毫米至1003毫米。其中,最大小时降水量111.8毫米(北京丰台区),最大降水量1003.3毫米(河北临城县)。

然而,北方地区频繁的降雨天气可能只是开始,百年未有之大降雨或将成为常态。IPCC发布的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IPCC-AR6,2021)指出,持续的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循环的异常,具体表现在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等的频率和强度,更热、更旱、更涝等极端现象将更加频繁并成为新常态。

极端天气频发,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亟须加强

气候变化引起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风险日益突出。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加速演进,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总体呈增多趋势。1970年至2019年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造成全球每天损失平均达2.02亿美元,累计损失3.6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报告的损失是1970年至1979年报告数额的7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风险将增多且更加难以管理。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在气候变化长期性和气候风险显著化的背景下,突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性十分必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与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一致, 我国气温上升明显,气候风险态势更为严峻。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1951 至2020 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达0.26℃/10 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在此影响下,气候变化已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气候问题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交织叠加,气候风险聚集、连锁、放大效应明显。

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展开气候变化适应行动。2013 年,我国便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推动重点领域、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14 年出台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进一步助推强化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并先后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但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气候变化风险事件,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亟须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重点,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推动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构建韧性城市至关重要

气候风险高企,城市首当其冲。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并集中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气候变化让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更为严峻。因此,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洪涝灾害等险情时,城市需身先士卒,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

当前,城市传统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已难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管理的需要。尤其是随着我国降雨带北移,北方城市无论是河道行洪泄洪标准、还是地下管廊建设水平方面都相对较低。因此,在应对气候风险事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面,城市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其新的特征与水平,并开展相应准备工作。

首先,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主要领域。加强城市气象、水文、管网、基建等关键环节的信息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面向城市气候变化极端情况,考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在城市建筑、交通、用地等相关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

其次,合理提高城市重要保障系统建设标准。针对强降水、高温、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提高城市给排水、供电、交通、信息通讯等保障系统的建设标准,加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尤其北方城市,应充分考虑雨带北移、降水量增多情况下,提高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适当适量由廊道式排水系统替换掉管网式排水系统,提高洪涝防御能力与供水保障等。

最后,推动灰色设施转向绿色设施,建设更自然、更具韧性的城市。海绵城市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应对洪涝灾害、构建韧性城市的重要方向。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但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更注重防洪堤坝、排水管道等措施,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在此情况下,更极端的降水量必将要求更高的建设标准,而我们不可能无限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成本。

因此,应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城市良好的空间形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鼓励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强建筑集水、隔热性能,保障端气候条件下的室内环境质量;更多拓展河、湖、池塘等天然缓冲区面积,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绿色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从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方面,降低或化解气候风险。

THE END
0.全国两会之声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表示,应当正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的风险和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化城市建设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证城市安全发展。 jvzq<84yyy4{iz}d0eun0ls1|z5zy87246641}7246642>d832:46A3jvor
1.城市洪涝关键基础设施级联失效的建模研究——以茅洲河流域为例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洪涝灾害日益频发,城市化加剧了关键基础设施间的耦合依赖,其在极端洪涝事件中将面临更高的服务中断风险。文章构建了从洪涝灾害风险传导到社会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包括洪涝过程模拟、关键基础设施级联建模与社会脆弱性评估。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案例,基jvzquC41yy}/tmin0eun0ls1EP5227654::0l7hpmk4sfmq0428629:7
2.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2021年10月16日,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于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召开。大会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为主题,旨在通过国内外规划、地理、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名专家与学者的思想碰撞,为我国城镇化格局、城市群发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议题献计献策,为新形势下我国空间规划的转型与变革提出真jvzq<84cwr4iw|y0gf{/ew4kphu039<314=287mvo
3.用数字技术为城市建设赋能“重庆名山众多,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良,具有建设山水城市的独特优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原副主席赖明认为,应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实现标准先行、资源共享,让更多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jvzq<84es0vfqyqg0eun0ls1p4532;8128711l8898<9/=5673>747mvon
4.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 城市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限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供给。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对于提高城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障景观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对国内外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归纳后,对气候变化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LK[U7243722:60jvs
5.学术声音丨李翅马鑫雨: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策略研究男/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 /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 / 研究方向为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 摘要: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水沙调节控制,黄河滩区新乡市段迎来发展契机。为了探究滩区城乡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关系,首先论证了韧性城市思想在滩区城乡空间的适用性,并基于韧性城市的表征对滩区jvzq<84uqng/dskw0gjv0ls1ep5jpottoczjqw4xqkif1<<:53:/j}rn
6.海绵城市与“美”的兼容方式探讨——以四川遂宁为例或许正因如此,《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指出,力争通过3年集中建设,示范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及地下空间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河湖空间严格管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下面以四川遂宁为jvzq<84yyy4djrscluh/ew4jvor049732953:873;7=/j}rn
7.气候变化、大城市安全、社会治理与财政韧性专题论坛在首都经济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高级社会工作师方洁虹作了题为“珠三角城市社区居民气候适应能力评估与试点案例研究”的主旨演讲;首经贸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王超副教授作了题为“流动人口本地社会保险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的演讲;首经贸财政税务学院何晴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财政韧性,基于创新挑战与jvzquC41pg}t0lzgd0kew7hp1zev8~z16>ec9
8.从“海绵”到“韧性”:城市水系统如何化解汛期焦虑?|加强保护中国环境报:在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传统海绵城市面临哪些挑战? 赵洪涛:目前,我国已开展3批海绵城市试点和3批全域示范城市建设,总体成效显著,但韧性水系统的构建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分享一个案例,我们在无锡市的研究,发现当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尽管如此,在梅雨季节连续多日降雨,或极端降雨事件的情况下,海绵jvzquC41yy}/ensgyu4dqv3ep1tfy|3jvor@cri?37813;<
9.从暴雨内涝的角度评估城市灾害韧性:以中国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暴雨内涝韧性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模拟四类重现期降雨情景下的地表径流深度(50年63.94mm,100年77.89mm,500年110.39mm,1000年124.43mm),揭示韧性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加权回归分析确定排水管网密度、泵站密度、河道密度和植被覆盖率是关键驱动因素,提出横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8229:3@8780nuo
10.复旦大学2023智库周:复旦发展研究院校庆报告会——学科融合视角下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 城市能源低碳转型的路径——以上海为例 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城市面临气候灾害和能源安全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但同时,城市能源集中、能源使用环境复杂、能源供需结构特征和技术丰富多元,为探索创新的能源转型模式路径提供了条件。上海是全球为数不多兼具“成长型”和jvzquC41hfjj0ozfcp4ff~3ep1gb1>91e3>::>f7249688ucig4ivv
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海军部养老综合体,实习团队了解到社区中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友好型设计,探索新加坡社区养老模式。在碧山-宏茂桥公园,实习团队重点考察公园水生态修复及生态规划,感受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卓越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有了新的思考。在大巴窑社区,实习团队参观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展览馆,并前往典型jvzq<84yyy4vg|3rmw4ff~3ep1~zz€4;2fk:dj67cf65:Ajc:;ggdm=3d3h35n7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