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蓝图不忘初心 文化名城守正创新
扎根培育社区活力 协同共创城市精神
胸怀大国首都发展 争做规划先锋模范
城市观察的显微镜 政府决策的望远镜
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经验分享会暨共筑京彩系列讲座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召开。本次活动由市规自委、市园林局、石景山区政府联合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我院协办、模式口相关属地单位承办。院党委书记刘虹在致辞中总结了我院在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以及从规划编制、品质提升、治理创新三维度陪伴模式口成长的技术担当;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在致辞中展望了首都花园城市规划愿景;院公共空间所所长吴克捷作《从蓝图到场景:花园城市设计与实践的范式探索》主旨报告。院总体所副所长、金顶街道总责师鞠鹏艳作为模式口代表参加了模式口“种子计划”启动仪式。大会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于化云主持。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此次分享会汇聚了业内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共同探讨全市花园街区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同步启动面向商户和居民的模式口“种子计划”,不仅为全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模式口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成效。我院公共空间所负责此次模式口花园街区景观提升及艺术计划相关工作,方案以“花漾·模式口”为主题,结合花园景观营造、花艺装置、公共艺术等形式,打造彰显历史人文与空间活力的亮点花景,点亮街区公共空间。同时,我院责师团队联合石景山分局、金顶街道打造“高质量党建促进‘模式’更新高质量发展”党建业务融合品牌,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从管控型规划向陪伴型、实施型规划转变,切实服务地区品质提升。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探索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新途径。
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经验分享会暨共筑京彩系列讲座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召开。本次活动由市规自委、市园林局、石景山区政府联合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我院协办、模式口相关属地单位承办。院党委书记刘虹在致辞中总结了我院在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以及从规划编制、品质提升、治理创新三维度陪伴模式口成长的技术担当;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在致辞中展望了首都花园城市规划愿景;院公共空间所所长吴克捷作《从蓝图到场景:花园城市设计与实践的范式探索》主旨报告。院总体所副所长、金顶街道总责师鞠鹏艳作为模式口代表参加了模式口“种子计划”启动仪式。大会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于化云主持。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此次分享会汇聚了业内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共同探讨全市花园街区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同步启动面向商户和居民的模式口“种子计划”,不仅为全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模式口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成效。我院公共空间所负责此次模式口花园街区景观提升及艺术计划相关工作,方案以“花漾·模式口”为主题,结合花园景观营造、花艺装置、公共艺术等形式,打造彰显历史人文与空间活力的亮点花景,点亮街区公共空间。同时,我院责师团队联合石景山分局、金顶街道打造“高质量党建促进‘模式’更新高质量发展”党建业务融合品牌,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从管控型规划向陪伴型、实施型规划转变,切实服务地区品质提升。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探索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新途径。
11月4日下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维同志带队,以“四不两直”方式对市规划院新建业务综合楼搬迁入驻相关工作开展调研。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晓冬、院党委书记刘虹、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有关部门参加了调研。调研期间,石晓冬介绍了综合楼绿色、健康、智慧、韧性、海绵示范等创新设计理念以及搬迁工作组织推进情况。张维一行实地调研了办公区、图书馆、职工食堂、多功能会议室等功能空间,亲切看望了在岗职工,考察了职工的办公环境和配套设施。张维对综合楼的建设成果及市规划院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表扬市规划院积极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平稳有序完成整体搬迁的担当作为。针对综合楼后续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总结落地经验。强调综合楼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手续依法合规、建设符合标准,是一座凝聚了全院心血与几代规划人智慧的精品建筑。要系统梳理“健康建筑”“绿色建筑”“韧性建筑”等创新理念实施经验,作为规划理念落地的生动样本。二是强化数据监测分析。持续对综合楼能耗、水耗、海绵系统运行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各项指标要求,助力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三是做好运行维护管理。需扎实推进综合楼后续运行维护工作,切实落实创新设计理念,实现高质量管理运营,确保建筑长期发挥效益。
当下,在北京减量提质发展背景之下,地上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安全、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统筹地下空间全面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成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成立“北京地下空间规划及地下空间立法工作专班”,即是在北京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本期开启“北京地下空间规划与立法策略”话题,发表《北京地下空间规划与立法的思路与策略》文章,旨在以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通过加强科学规划管理,为地下空间赋能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并同步开展立法调研,为北京地下空间综合性立法奠定基础。《北京地下空间立法目的探讨》认为,北京地下空间立法应借鉴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立法经验,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促进地下空间综合系统开发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北京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地质风险及地质建议》指出,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若干地质风险。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防范地质风险,确保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的地质安全。《北京老城地下空间规划思路与策略》一文,基于新版总规及核心区控规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要求,系统探讨了北京老城地下空间的现状和价值,明确地下空间规划方法及策略,为实现地上地下协同的立体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国内地下空间立法及对北京的启示》认为,北京应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在充分吸收国内其他城市经验的同时,结合北京首都功能定位和建设实际,构建一个前瞻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地下空间法治框架。《国外地下空间立法及对北京的启示》表明,各国的地下空间立法各具特色。北京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强化政府统筹规划职能,构建立体化权属登记制度,明确地下空间三维边界及用途限制等。《上海静安区张园项目规划建设实践: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立法启示》,建议北京的地下空间立法应以公益优先为立法原则,建立互联互通的工作体系,优化跨部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规范,通过差异化规划土地政策与科技赋能激发市场活力。《台湾地区大众捷运系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法律经验》指出,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金方位、多维度的法律体系与制度设计,是破解轨道交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难题的关键。《芬兰赫尔辛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经验与借鉴》认为,赫尔辛基作为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通过系统化、前瞻性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效应对了土地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等挑战。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北京地下空间立法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刊编辑部
超大特大城市在我国国家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大局中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作为复杂巨系统的超大特大城市,其发展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本话题尝试对我国超大特大城市风险挑战与空间治理问题进行探索。欧阳鹏等《新时期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发展中的风险挑战及空间治理对策》一文,综合研判超大特大城市在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全球气候危机和人居环境安全、城镇化发展与社会转型、空间发展转型与可持续财政、信息化浪潮和新技术变革等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并提出坚持战略安全观、韧性低碳观、区域协同观、包容治理观、内涵发展观和数字赋能观,统筹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刘博奥等《大城更新的治理逻辑:内涵、意义与路径》认为,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人民需求与多元化的城市问题,大城更新的下一步行动则是打造一个包容不同群体需求、充满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真正实现人民与城市的共振。广州以解决城市矛盾为核心,建构“城市矛盾的识别分析”“多元共治的矛盾解决”以及“矛盾化解的评价考核”等三重治理机制,不断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各区创新试点的主动性,形成了独特的大城更新模式。杨滔《超大特大城市规划治理的智慧发展展望》认为,21世纪是城镇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超大特大城市的智慧化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枢纽,其智慧化水平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释放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潜力,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焦点。董殿昊等《新安全格局背景下超大特大城市韧性建设》,阐述了城市韧性的内涵,指出城市韧性是城市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抵抗、吸收、适应灾害并能快速恢复的综合能力。同时,分析了新安全格局下超大特大城市面临的风险特征,包括风险常态化、灾害扩散性增强、风险灾害衍变连锁化以及人为因素作用凸显,从而提出超大特大城市韧性建设的路径。王伟等《价值·功能·方法:超大城市更新单元划定的三重视角》,立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对我国城市发展改革指向的内在逻辑认识,城市更新单元将成为超大城市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基础和载体。文章认为当前我国超大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还处于摸索阶段,亟需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引。 吕晓荷《超大特大城市韧性规划建设思路与举措建议》提出,超大特大城市韧性规划建设需坚持以人民为重、预防与应对结合、发展和保护并重、长短期目标相统一等原则,以拓展空间广度、注重结构适度、增强系统强度、提升治理精度为思路,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健全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三级韧性治理体系,并加强新技术手段在城市韧性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于长明等《超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趋势及对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启示》,以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为例,分析这些城市在交通规划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及其对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认为我国应通过关注人群需求、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新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构建区域交通体系、把握宏观统筹等策略,在城市更新阶段采用实用主义原则打通节点和断点,推动城市间的区域协同和交通可持续发展。李翅等《北京雍和宫片区:超大特大城市历史街区的低碳更新策略探讨》一文,以超大特大城市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历史街区低碳更新相关理论,分析超大特大城市历史街区低碳更新的实践经验。以北京市雍和宫片区低碳更新项目为实证案例,梳理碳排碳汇关键要素并提出空间绿色化、技术智能化和生活低碳化的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的低碳化更新提供经验和参考。葛岩等《上海:超大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评估与策略建议》,以超特大城市社区更新为背景,以研究者与实践者视角,结合理论研究、国际经验与上海实践,分析社区生活圈的社会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治理复杂性内涵特征与规划响应,建立基于多维度与低、中、高不同干预强度视角下规划策略框架。陈天等《国内外棕地治理对天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践机制的启示》认为,低效用地再开发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模式在我国空间规划实施中已经成为关键命题。我国已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理论完善,但有关城市更新中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有关研究却相对薄弱。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低效用地实践策略和开发机制有利于科学地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青年教师李依浓在组稿中的贡献! 本刊编辑部
作者:吴克捷 赵怡婷等著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为促进北京城市立体可持续发展,探索地上与地下协同发展模式,我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结合北京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探索立体城市发展的系统范式,对地下空间规划技术与方法、地下空间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地下空间新技术应用前景以及地下空间体制机制建设等展开了系统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设想,形成涵盖系统规划、生态安全、历史保护、轨道一体化建设、城市更新发展、工程技术保障、法规制度建设七个版块的学术著作,对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跨学科研究,促进城市空间的立体拓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序 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演进,城市化率已近70%,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功能集聚,对于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的发展方式已经从水平扩张,转变为严格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存量更新发展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体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构建高效、便捷的紧凑型城市的重要途径。本书以地下空间作为立体城市的切入点,从生态、安全、人文、经济、工程等不同的视角,整合地上、地表和地下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立体城市规划方法体系。首先针对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体系构建和基本路径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论述;在此之后,改变工程建设为先的传统思路,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城市地质条件和科学评估作为立体城市建设的首要考量因素;再从城市历史保护、轨道交通一体化、城市更新和社会需求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结合实践和案例比较开展重点问题的深入解析;最后回归到工程技术和法律制度保障。本书广泛涉及地质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施工技术、遥感测绘、法学、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是从城市视角开展地下空间跨学科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 录【版块一 规划体系与方法】生态文明时代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利用规划方法与实践(石晓冬 赵怡婷 吴克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思路与重点(吴克捷 赵怡婷)京沪两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比较(吴克捷 赵怡婷)空间多维利用,构建紧凑之城——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吴克捷 赵怡婷)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特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赵怡婷 吴克捷)基于多因子的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资源潜力量化评价——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赵怡婷) 【版块二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地下空间规划全要素生态地质评估方法探索(赵怡婷 吴克捷 何静 周圆心)透视地球,助力城市“深”展(何静 周圆心)国外地下空间最新理念研究(赵怡婷 吴克捷 孟令君)“向地下要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地下空间发展纵览(赵怡婷)“SUB-URBAN”欧洲十二城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研究(上)——北部六城(赵怡婷 孟令君)“SUB-URBAN”欧洲十二城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研究(下)——南部六城(赵怡婷 吴克捷) 【版块三 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北京老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赵怡婷 吴克捷)站·城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设计与历史遗存展示(胡斌 吕元 张健)“以水育文”——基于地下水环境视角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探索(孟令君 赵怡婷) 【版块四 功能统筹与立体开发】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实施评估与关键性问题探讨(赵怡婷 吴克捷)多维统筹 立体营城——站城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立体发展思考(王志刚 张玥 赵怡婷)轨道车站一体化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探索(邓艳 吴克捷 孟令君)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概览(上)(胡斌 赵怡婷 吴克捷)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概览(下)(胡斌 赵怡婷 吴克捷) 【版块五 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存量资源利用思考(吴克捷 陈钦 高超)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日本地下空间利用与增效(赵怡婷 吴克捷)大城市非正规居住空间更新研究——纽约地下室包容性治理经验(陈宇琳 郝思嘉)看见“看不见”的城市——地下空间社会需求与存量提升调查研究(陈宇琳 洪千惠 崔灿灿)地下空间经济价值评估与更新潜力探究(乔玲玲 陈曦 赵怡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下空间更新利用经济可行性探讨(王江月 张丽娜 姚彤) 【版块六 工程技术与施工保障】功能复合型带状地下空间实施策略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设施服务环为例(魏萌 陈蓬勃 苏云龙 张政 姜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地下空间施工技术概览(廖华强 王春明 赵怡婷)补短板与增韧性——北京市综合管廊体系重构思考(杨京生 吕志成) 【版块七 体制机制与立法保障】破解北京地铁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吴克捷)立体分层发展时代的国外地下空间权概览与启示(林泷嵚 赵怡婷)以地下空间立法为引领,助力北京城市立体可持续发展(赵怡婷 吴克捷 林泷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