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奖作品寒冬营救指南——布法罗市如何用适应性景观策略打造韧性未来寒潮气候

当寒潮的利爪无情撕裂大地,布法罗市如何在冰雪的考验中逆势而上?本文揭示了如何通过创新的防灾生活圈设计,让这座易受寒潮侵袭的城市焕发新生。从紧急避难所到无雪通道,从耐寒植被布局到气候适应性建筑,每一步策略都是对极端天气挑战的巧妙回应。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融合景观与安全的城市韧性规划之旅。

世界人居·新书推荐

记录全球人居创新·启迪设计灵感源泉!《世界人居设计年鉴》(第二卷)荣耀上市,期待您的鉴赏!

SZU

寒冬营救指南

布法罗市如何用适应性景观策略打造韧性未来

本图包含综合场地的剖析以及选题的背景与寒潮介绍。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大范围冷空气入侵,伴随强降温和大风,往往形成暴风雪。这类极端天气通常源自加拿大北部的极地冷空气,在冷暖气团的剧烈交锋中形成。布法罗市因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易受寒潮影响,导致建筑物被冰雪覆盖、交通阻塞,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通过适应性景观策略提升该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设计说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布法罗市因其地势平坦且常年受加拿大北部寒潮的影响,面临着严峻的极寒天气挑战。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不仅导致建筑物被冰雪覆盖,交通阻塞,甚至还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本设计旨在通过适应性景观策略,提升布法罗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通过创新园林设计提升项目价值与效益。

方案基于“防灾生活圈”的概念,提出了三层防护体系。一级生活圈着重于应对寒潮的紧急设施布置,包括避难所、供暖设施及紧急通讯设备,以保障市民在寒潮来临时的基本生存需求。二级生活圈则强调空间的连接性与可达性,通过构建无雪通道与冬季交流客厅,减少恶劣天气对城市交通与社交活动的影响,提升邻里之间的互动与支持。三级生活圈着眼于长期适应性建设,倡导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与耐寒植物群体的合理布局,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

通过RHINO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模拟并优化了防灾设施与生活圈的布局。同时,结合Envi-met对环境舒适度的模拟,验证了设计的实际效果,确保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

本设计不仅在实践层面减缓寒潮的影响,还通过创新性策略与工具应用,展示了园林景观设计在应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价值与效益。

本图包含对布法罗市的历史沿革与综合现状分析,得知每年寒潮带来强降温和暴风雪,导致建筑物被冰雪覆盖、交通阻塞,且伤亡人数达到十人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思路:以三层防护体系并落实建筑、景观、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四个方面以解决该市寒潮灾害问题。

设计策略图展示了三级生活圈的空间布局及专项策略。建筑方面,采用高效绝缘材料和防风结构,设立多功能避难所配备供暖和应急通讯设备,保障居民安全。景观策略包括布局耐寒植物和设置防雪设施,以维持绿化和景观设施的功能。公共设施方面,设计冬季交流空间提供社交休闲环境,同时在主要设施区设置集中供暖点。交通策略则涵盖建设无雪通道和地下过道,以及配备自动化冰雪清除系统,确保交通畅通和出行安全。

本图为装置的空间策略以及如何与基础设施和装配式建筑进行结合布置,以发挥最大效益。装置部分结合基础设施更新和装配式建筑应用,优化了寒潮应对策略。多功能避难所和集中供暖点设置在主要居住区和公共设施附近,确保居民安全和舒适。防雪设施安装在人行道和景观区域,防止积雪影响。冬季交流空间位于社区中心,提供舒适的社交环境。无雪通道和地下过道布局在主要交通干道,保障畅通。基础设施更新包括智能监控系统和路面加热系统,提升响应能力和安全性。装配式建筑技术用于快速部署避难所和预制供暖设施,提高建设效率。整体策略融合装置与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对极端天气的适应性和韧性。

设计感悟

方案通过深度分析寒潮对布法罗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多层次的防灾生活圈设计,以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并通过结合参数化设计、环境模拟、与气候适应性策略,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韧性和居民的安全感,还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思路。

设计亮点

寒潮应对策略创新:提出了针对寒潮极端气候的防灾生活圈概念,分为三级生活圈,分别针对设施应急、无雪通道、气候适应性建筑与植被布局,形成全方位的应对策略。

参数化设计应用: 运用RHINO与Grasshopper进行参数化设计,结合实际环境需求,定制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韧性的设计装置。

环境模拟验证: 结合Envi·met进行环境模拟,验证设计方案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有效性,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公共参与与邻里关系: 设计注重在极端气候下增强社区公共参与感和邻里交流,通过寒潮交流客厅和无雪通道设计,促进人们在恶劣天气中的互动与支持。

设计评语

该设计方案创新性地应对寒潮挑战,融合参数化设计与环境模拟,提升了城市韧性,促进了邻里交流,实现了景观与安全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项目档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作品解读丨天津大学2022“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获奖本届花园杯竞赛以“生物多样性营建视角下的城市荒野花园”为主题,既为通过近自然的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种植设计达成兼具生态性、观赏性、功能性的韧性景观。 供稿:风景园林系 审核:胡一可 刘丹青 往期推荐: 作品解读丨当海啸再来的时候2022eVolo二等奖独家专访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65;:979B3jvor
1.专访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通过基于自然的途径提升城市韧性应对气候当前,如何重建城市与自然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基于自然的城市生态韧性应如何体现?城市韧性提升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 中国环境报:此前,《决定》中提到要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部署jvzquC41yy}/ejqc0rqv0niw0et0kwkq1361587:384ivv
2.设计·生活|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示(三)作品名称:游“韧”有余—基于韧性景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改造—以肥城市文昌阁公园为例 作品展示: "设计说明" 设计意义: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更加突出, 环境的自我修复要求加大,将韧性注入的策略,极大的增强了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面对灾害破坏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将损坏降到最低,从jvzq<84ctenjvnhvwtk/umffc0kew7hp1ktgq86264554A70jvs
3.沉浸式生态韧性花园/ChangyeobLee+StudioReBuild|ArchDaily设计师声明 - “沉浸式韧性”花园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景观。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为植物在三维空间中茁壮成长提供引导。该设计跨越400米,分五层,旨在将自然与人工元素与现有土地无缝融合。这座自然花园位于首尔这座大都市的心脏地带,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季节都向所有人开放。 jvzquC41yy}/c{hjfcom{7hp1et0396;3580eqjp/loo/|mk/unfpp2vck3sgw2zkpm.j~f/{wgo/lmcpifqk2ngg3qn~x/uv{ekx2tgd{jnm
4.基于景观格局视角的城市生态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预测研究102024,中国经济韧性十足[J];台声;2024年04期 11陈娜;雷卓君;向辉;彭瑾;伯尔德·南特维格;从韧性城市大会到雄心城市峰会:韧性城市发展政策、行动与热点[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4年01期 12俞建拖;闫晓旭;李帆;韧性城市建设:将韧性融入一切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24年Z1期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63:.397677:49>3jvo
5.我校在森林保护与修复规划领域取得新进展景观韧性(a)和生境风险(b)评估结果 森林保护和修复的关键区域和管理行动类型 总体而言,该项研究强调了通过整合差异化的管理行动和全面的保护和修复规划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结果和成本效益的潜力。基于该视角,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协调多元管理措施的森林规划框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行动的成果、成本效益和互补性。研jvzquC41{ly/jƒfw0gjv0ls1kplp1:6:7171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