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围绕“共栖”主题展开,将新的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推荐给市民。作为黄浦实践案例展区的重点案例,外滩街道山东北路街区的一期更新成果结合街区更新规划与街道场景打造的多专业技术,为历史地段公共空间再生做出了创新探索。
充满故事的外滩背巷
山东北路是上海黄浦区外滩街道的一条支路,北起苏州河,南至南京东路,总长400余米。山东北路所在的地区拥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紧密的路网和连续的沿街立面,高低错落的近现代建筑混合。改造前,与附近很多知名的道路相比,山东北路只是一条默默服务于在地社区的道路,并不太为外人所知。
山北街区鸟瞰图
山北街区以山东北路为中轴向两侧展开八个街坊。这里曾是上海最早的钱庄聚集区,分布了大片仓库与石库门里弄。1990年前后,部分旧里被拆除,见缝插针地建起了各种高层建筑,有住宅也有办公楼,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天际线。
区域分析
山东北路日常状态很繁忙,除了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朝夕潮涌,每天还有大量的外卖、快递小哥赶路,打车来南京路的游客也会选择在附近落客。这里住着约2万名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同时还有近10万家注册公司和大量的办公人群。即便拥有如此优越的地段与客流,山东北路两侧的生活零售类店铺却屈指可数,街区配套设施缺乏的矛盾尤其突出。
多元人群的多元需求与相对匮乏的街区配套是街区发展的主要矛盾
上海市黄浦区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外滩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山北街区作为介于外滩风貌保护区与北京东路城市更新片区之间为数不多的保留地块,被黄浦区列为2023年“一街一路”项目的先行试点,而山东北路这条主干则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从街区特征出发的再生方案
本次山东北路街区的一期更新(北京东路至宁波路段)聚焦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景观与公共设施优化,不做颠覆性的改造,而是基于有限的空间尺度和沿线商铺的复杂诉求做适度介入地更新调整。
01 人行道的海绵式改造
外滩地区的路网大部分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与当下的市政建设标准有很大差异:道路“窄”且“硬”。山东北路两侧建筑的间距不过10余米,设置了双向机动车道后,人行道宽度大多不足1米,不能足够两个人并行通过。同时,道面铺装大多是非透水材料,在极端天气下,整条路的排水全部依赖市政管网。历史街区更新是否能让老马路走起来更舒适?让道路排水更有韧性?
深化方案聚焦在人行道剖面上下功夫。以松柏公寓建筑前区的户外平台为例,长80米,与地面高差约1米,长期被沿线店铺当作电瓶车临时停车位,如果变成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能大大提升这段人行道的慢行空间品质。
改造后剖面
改造前剖面示意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后被景观软化的人行道
改造前硬质化的人行道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部分拆除原先的平台并加固基础,在沿人行道的一侧把矮墙降低至40厘米左右,不仅拓展了步行空间,还增加了可以街边小憩的场地。同时,平台内间或嵌入错落的景观花池,花池材料与苏州河沿岸景观的水刷石材料呼应,形成公共空间体系的延续性。
改造后被景观软化的人行道
为了弥补道路上没有行道树种植空间的遗憾,改造利用嵌入的10个花池,配置四季常绿的槭树。同时,在植物选配方面也兼顾景观层次性与后期低成本维护,选用12种具有不同高度和绿色色相的常绿植物。混合的种植尽量保证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积极效应,植物自身形态、尺寸与色彩的差异呈现出丰富的街景。在市政设计的配合下,人行道铺装更换成透水砖,与“海绵平台”共同构成山东北路“可让雨水渗透”的慢行步道。
选配的12种户外耐生植物品种
海友酒店前的小花园
花池植物色彩与粉红色的花池色彩相得益彰
路边的树池与新绿
02 焕然新生的绿色垃圾站
山东北路与宁波路交叉口的垃圾库房,承担着大半个街区的垃圾收集转运任务。250米长的宁波路挤满了各类餐厅与美食铺,从早到晚都保持着浓浓的烟火气。然而充裕的客流量也带来了巨大的垃圾输出量,环卫车每天高频的转运量也难以满足湿垃圾的需求。垃圾库房前的临时堆放也是周边居民与商家间日常争议的焦点。
改造后的宁波路垃圾库房
垃圾库房改造前的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借助山东北路更新的契机,方案垃圾库房也做了重点改造,在保持原来建筑体量不变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复合功能的站点。库房首层引入湿垃圾处理机,运用生物降解原理,每天可以处理最多200公斤的湿垃圾,把废物变成种植养料,大大缓解街区垃圾收集压力。库房二层改造成社区议事厅和环卫工人休息室。这是一个拥有宽敞景观视野的活动空间。库房楼梯盘旋至露台小花园,可俯瞰周边,遥望城市地景,也是用湿垃圾养料培育景观的绝佳位置。
垃圾库房二层的议事厅正在展出环保工艺品展
红色的台阶向上延伸,将参观者带到公共的屋顶露台
露台提供人们观察外滩城市变化的新视角
公共领域的特色强化
街区公共领域更新设计的关键是通过能改造的部分与既有周边环境的结合,形成有驻足价值的场景空间。山东北路有着紧邻苏州河与南京东路两组城市地标的优势,又有着外滩地区川流不息的人群,所以方案尽可能创造出可以让人停留、欣赏观察这些城市景观的场所。
01 暖红色的公共领域
改造前的街区色彩是各种陈旧的灰色与黄色交织,公共步道与私人占有的行为也混杂其中。改造策略将暖红色作为公共领域的标志,鲜明地界定出公共空间,并在不同标高上进行延展。
红色将街区的公共领域强调出来
02 退进街角的休憩空间
改造方案在山东北路近宁波路、北京路的路口都设置了座椅,尤其在可以晒到太阳的位置。即使是原来的平台退出一个椅面的距离,就能为行人创造更多驻足聊天的空间,也为商业业态的发展预留了可能。
山东北路和宁波路街角处的座椅
03 轻盈连续的外立面
松柏公寓的裙楼是一组两层高的商铺,一二层之间是空调外机设备摆放区,也是整个大楼外立面秩序最紊乱的区域。改造方案增加了一层穿孔金属折板,如同拉开一层薄纱窗帘,将二层立面色彩与一层暖色公共区域做了过渡,又能进一步强调建筑完整的形体感。
04 水洗石与墙面壁灯
贯通后的苏州河岸一直有不少慢跑和漫步的人群,改造方案也希望能把人们吸引进山东北路。一方面参考河岸所用的水洗石工艺,将回收玻璃与碎石作为主要骨料,附着在花池外表面;另一方面以点状壁灯作为夜间泛光安全照明,应用在台阶、转角等位置,克制而有秩序地服务,节能且不扰民。
水洗石与墙面壁灯
街区品牌的树立与传播
街区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街区品牌的推广过程,只有让更多人知道街区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才会带来更多推动其发展与改善的机遇。
01 品牌形象设计与策划
山北街区的LOGO设计从外滩地区石库门建筑的特征出发,以海派文化中的装饰元素描绘出具有历史感、文化感的社区特征。而在品牌色彩上,呼应了环保再生、绿色践行的主题,用一种成熟的绿色表达老街区的勃勃生机。
LOGO设计源自石库门与海派文化的结合
02 营造轻松合影的“山北打卡点”
在为山北街区设计LOGO落位布置时,特别考虑了行人与LOGO共镜的可能,在沿线几个不同高度设置“山北打卡点”。
山北LOGO打卡点
03 品牌衍生品视觉设计
街区品牌推广不仅在硬件环境改变,更可以通过一系列软性的活动、宣传、媒介推广。山北街区的未来、外滩地区的文化与多元人群是凝结在一起的,将这种面向未来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一系列城市活动的衍生视觉设计,为历史街区更新打开新的思路。
山北街区策划的衍生产品系列
写在最后:
从系统性理想化的更新行动方案
到复杂环境下的韧性共栖
设计团队参与2022年“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的活动“山北街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征集(点击跳转了解征集活动详情)获得优胜奖。
最初提交的竞赛方案整合了来自规划、建筑与视觉设计等多专业背景的创意性想法,围绕黄浦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主题,从规划配套、交通组织、停车建议,到业态更新的策划、空间改造的可能性等都给出解决方法。
“千”字型的公共空间框架图
方案侧重讨论当下山北街区沿街业态与区域诉求的背离问题,建议从规划层面引入更多面向居民、周边商务人士与游客相关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街区养老、文化设施,提出“优化慢行空间体系”“激活口袋公共空间”“提升街区功能品质”等三组行动计划,充分挖掘街道两侧户外空间的潜力,打造更多能吸引人的慢行空间。
街道公共空间框架设计图
方案畅想配套空间不足与道路狭窄的问题会很快被解决,各种年轻的业态会随之到来。因此,不仅建议人行道拓宽,而且对商业外摆区面积扩大、架空线入地、行道树增加等等都做大胆畅想,甚至效果图中把所有店铺的门面都重新装修成室内外可完全打开的形式。
竞赛方案中关于街道公共空间拓宽与再利用的设想
为格致中学而做的公共艺术围墙方案:“纽带”
然而,在实施深化设计阶段,不同部门的反馈意见接踵而来,一连串的“意料之外”触发了多轮沟通与调整,真正的深化设计工作才刚刚开始。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交通管理部门,路窄楼多是老城厢地区的先天缺陷,原有车行道的宽度已属勉强够用,减小机动车道宽度、扩大人行道的想法很难实现。紧接着市政管理部门提出山东北路的地下空间已规划多条市政管网,暂无空间安排架空线入地,因此道路两侧没有条件再加种行道树。随后,设计团队又接到沿街店铺的反对意见,多位店主不同意更换原店铺门窗、不同意拆除卷帘门,要求现场沟通方案。
现场协调与沟通
山东北路沿街商铺有多家五金店铺在此经营已超过30余年,面临周边业态的变化与冲击,仍然坚持着经营。对于街区更新方案中没有考虑到五金店的日常经营需求,一些店主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求。这些诉求中有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安和对原有状态的坚持。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深入了解现场情况与多方诉求之后,设计团队重新思考此次更新行动的初衷与目标。最终的改造方案把重点转移到公共景观与公共设施优化上,尽量减小与既有店主的矛盾,以期在街区公共空间秩序变得更好后,能持续带动街区的从内至外的更新。
每当夜幕降临,山北街区里就会亮起一组通向苏州河的灯光,温暖的灯光照亮行人与街区本身,也为这里的街区更新点亮新的方向。
项目名称:外滩街道“一街一路”项目山北街区更新
项目业主: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设计顾问:沈禾
项目负责人:董怡嘉
规划设计:合乐规划(张颖、王卫良、方泰瑜)
建筑与景观设计:水石城市再生中心(朱昇凡、杨逸轩、盛松山、张蒙、左艳芳、杨阳、杨洋、刘晓琪)
标识设计:水石城市空间视觉设计室(张佾媛、曾越、叶霖霖、郑嘉钰)
植物顾问:水石景观(李花文)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第五届)
展览主题:共栖(METro-BIOSIS)
总召集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策展人:李翔宁
执行策展人:高长军
联合策展团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Lab、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主展馆改造建筑师:袁烽
主展馆布展团队: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展区:徐汇西岸南段,龙耀路至淀浦河5公里滨江地区
主展馆地址:上海徐汇区港口渡口站以南100米(原白猫库房)
周二 - 周日 10:00 - 17:00 对公众免费开放,周一闭馆(9月25日、10月2日照常开馆)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人民政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青浦区人民政府、松江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