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关键在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奠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而建立两岸和谐、互利、双赢的良性关系,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困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是从酝酿解决台湾问题开始,而后运用于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并形成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容。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项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为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榜样。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于港澳,“一国两制”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关键是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问题。目前,“两制”是两岸社会的既成事实,关键是在“一国”的认同上,存在严重分歧,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难以形成共识。大陆方面坚持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论和活动,并主张开展交流对话、协商谈判,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台湾方面,统治当局明确表示“决不接受一国两制”。先是李登辉统治后期提出“特殊两国论”,而后是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去中国化”,搞渐进式“台独”,谋划“宪改”,进一步实现“法理台独”。近期民进党当局更明目张胆地策动“入联公投”,即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此举必然遭到中国的反对,也不为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所认同。陈水扁操纵的台湾当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旨在煽动台湾本土意识的民族主义情绪,挑动两岸关系,以在明年初的“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中捞取选票。在“去中国化”的基础上,民进党当局又进一步搞“去蒋化”,以挑动岛内的族群矛盾,加剧兰绿对立,以扩大泛绿阵营的选票基础。泛兰阵营的国民党为争取选票,亦随民进党起舞,提出“返联公投”,即以“中华民国”名义返回联合国,声称台湾的“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它所谓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实际是谋求“两个中国”的地位。马英九等人并不否认“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但认为“一国两制”不适合于台湾。由于受到台湾当局长期负面宣传的影响和台湾本土意识的驱使,台湾很多民众对“一国两制”存在种种疑虑和误解,支持率比较低。因此,在台湾实行“一国两制”面临着严峻形势和现实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探讨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切实途径。二、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外因素大陆方面坚持认为,“一国两制”是两岸实现统一的最佳方式和重要目标,但鉴于当前“台独”分裂势力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下,现阶段的着重点不在急于统一,没有必要主观地设置统一的“时间表”,而在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在这一思维定势和决策导向下,大陆对台政策仍将突显良性、和谐的特点,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大陆会继续增强军事威慑力,但除非台湾公然宣布独立,不会轻于动武,力图维持现状,以免遭致国际社会的干涉,于我国自身安全、稳定与改革开放、和平崛起不利。在岛内,2006年掀起的红衫军“倒扁”运动因无法突破现行的政治体制而归于沉寂,但其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面临2008年的“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台湾政局不可避免地已进入大变化、大调整的新周期,各方面的关系将更趋复杂,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投下种种变数。其一,在岛内的党派关系上,各党派无法跨越“倒扁”大格局带来的政坛混乱局面,各方政治力量正在重组。亲民党、台联党将逐步边缘化、泡沫化,只剩下势均力敌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台湾将走向两党制,政党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势必影响整个政局和两岸关系。其二,在泛蓝内部关系上,国民党已走进党内路线斗争最复杂的时期,马英九的泛蓝共主地位受到挑战,“首长特别费”司法一审、二审虽宣判其无罪,但最后判决仍有变数,民进党还要抛出其他弊案对马实施攻击,国民党在2008年重新取得执政权的道路仍十分坎坷。如若国民党重新执政,客观上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也不会一帆风顺。其三,在泛绿内部关系上,北高市长的选举,民进党以微弱多数保住高雄市,使陈水扁因贪腐造成的危机有所缓解决,但其内部权力争斗的矛盾仍在发酵,不过它所依托的深绿基本盘不会改变,为其继续生存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如若民进党继续执政,谢长廷似比陈水扁缓和,但不会放弃“台独”路线,两岸关系会持续紧张。其四,在主流民意与党派关系上,在“倒扁”运动和北高市长选举后,台湾的主流民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期盼改革选举制度和恶质的选举文化;二是制止党派恶斗、社会分裂的局面,实现社会和谐、两岸和平、安居乐业。这样的民意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对党派实现监督与制约的功能将会凌驾于党派政治之上,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其五,在“第三势力”与政坛的关系上,目前岛内已形成的“第三势力”,诸如“红党”、“新台湾清廉本土联盟”等等,是一股“超越蓝绿、超越族群”的中间力量,将由“国会”、地方、学界和企业界组成,它虽难以形成气候,但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无疑会发生重要影响。其六,在新生社会力量与选举政治的关系上,这些年来,大批高校毕业生逐步成了选战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对政党的选择不拘泥于传统的选举基本盘,而是重视民主、清廉、发展、进步等基本价值。这种社会阶层实力的变化,将在台湾各种选举、政党运作和两岸关系良性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七,在对待两岸关系上,陈水扁和民进党为摆脱困境,争取选票,在“入联公投”等问题上,有可能采取更加极端的恶化两岸关系的政策和种种恶劣手段,加紧推行“法理台独”,与大陆对峙和挑衅,制造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其八,在民进党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上,民进党执政得到国际社会相当多的同情与支持,其原因:一是民进党通过选举取得政权,被认为是所谓“民主”的典范;二是民进党标榜“民主、人权、改革、清廉”,它的执政被认为是西方民主在亚洲的样板。但是,执政七年多来,民进党的核心价值已不复存在,清廉被贪腐吞没,民主被极端意识取代,民进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今后将会大幅衰退,有利于对“台独”分裂活动的遏制。其九,在美台、日台关系上,美台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坚持自身利益优先,把台湾看作是美国的战略棋子等,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台湾当局的“入联公投”虽在口头上一再施压,但并无实际行动。美国不会放弃民进党,也同样会重视国民党。美国对台湾政局的插手会更加深入,国民党、民进党都会竭力与美国磨合,争取更大的支持,寻求生存空间。日台关系也是如此,日本从来没有把台湾放在日本利益之前,会继续利用台湾牵制大陆,提升日台实质关系。但为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明目张胆与民进党、台独势力来往、唱和的现象会减少。近期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也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和“入联公投”。中美、中日之间在台海地区有利益交结,维持现状于各方都有利,在应对台海危机上有一定限度的合作空间,有利于控制台海局势。综观以上诸多方面因素和关系的复杂多变,“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贯彻出现诸多困境,台海形势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仍会呈现起伏不定、危机不断的状况,两岸关系的走向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因此,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目前,对于“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对台湾政局近期的变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也存在不足和缺撼:一是对“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现所具有的特殊性,缺乏深入研究;二是对台湾的客观情况疏于了解,多限于主观的推想和一厢情感的判断;三是对台湾社会关系和政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本土意识,缺乏深入研究,因之不能正确认识和解读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生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背景和原因;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往往用政治解读、“意识形态挂帅”取代科学的研究,使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相混淆,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三、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究重点的思考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实际,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继续调整思维定势和原有思路,着重从以下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创新性见解和相应对策,供决策参考。1.结合台湾情况,深入研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贯彻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统一进程中,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对待国家认同,如何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如何实现两岸双方互利双赢,如何在统一后建立台湾特别行政区等问题,以探讨“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2.进一步研究台湾本土意识问题。“台独”社会基础在岛内为什么不断扩大,应从历史到现实,剖析台湾本土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和状况,及其对台湾政治格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作用。台湾历史上长期受外国侵略者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接管台湾,实行专制统治,台湾民众饱受压迫,视国民党的统治为“外来政权”。历史因素的积累,使民众的本土意识增长,企盼有当家作主的“出头天”。这种本土意识往往为政党、政客择弄,形成省藉、族群矛盾,应充分重视研究台湾政治演变、政权更迭和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这一深层次的重要因素。3.深入分析台湾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产阶级崛起后,出现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作为学术研究,应重视民主政治的这一发展现实,才能深入探讨台湾政治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构成形态。在岛内各政党力量的消长中,继新党之后,亲民党、台联党等已逐渐泡沫化、边缘化。新的选举制度出台后,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立法委员”减半,更会加速小党的衰败,两党制在岛内势将形成,台湾将可能由民进党和国民党轮流执政,这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动态性地研究岛内外形势的这种演变。4.着重研究台湾“宪改”和“法理治独”问题。陈水扁和民进党通过“宪改”推动“法理治独”的时间表已被大规模的“倒扁”运动打断,但其活动并未停止过。陈水扁、民进党推动的台湾“宪改”有可能触及所谓“中华民国”的领土、主权等问题,这就触犯“一个中国”的底线,可能引发大陆启动“反分裂国家法”,采取断然措施解决台独问题。在遏制台独活动,发展两岸关系中,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华民国”问题,值得拓开视野和思路,探索为两岸都能接受的正确途径。5.前瞻性地探讨两岸关系的走向。由于陈水扁、民进党坚持台独路线,使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上受到严重阻隔和影响,但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来往方面仍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亲民党等已构建交流平台,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岛内政局的变化,势必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影响。民进党、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在不断变动之中,使两岸关系有张有弛、有危有机,大陆方面应充分掌握情况,及时地、主动地、积极地应对。为此,大陆方面应继续改变思维定势,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第三次国共合作”,因国民党能否再主导台湾政局还充满变数。有学者曾指出,大陆的对台政策应该“思想再解放一点”,以构建起更宽容的两岸关系。为此,应研究如何促进两岸同胞的互利双赢、和谐发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走向。6.重视美台、日台关系的研究。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照理说不容外国干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台湾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变化与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日本的干预有着密切关系。建立这方面的和平架构,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安全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因此,应重视研究美、日对台政策的实施状况和相应的演变,以掌握操控台海局势的主动权。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