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发一组世界名画,聊解海外亲人的思乡之愁,遥寄我们的想念之情!
1、《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蒙娜丽莎》(Mona Lisa)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
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2、《桌球》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法国)
布瓦伊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家,他自幼从父学艺。布瓦伊擅长以小见大,以小幅画来描绘芸芸众生的百态人生,他是以肖像画和风俗画而闻名画坛!
通过通俗画生动地记录了法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他经历了法国几个重要时期,君主制法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
《桌球》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法国)180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规格:56cm×81cm 材料:布 油彩 存藏处:俄罗斯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桌球》这幅油画是布瓦伊1807年创作的,属于世界最著名的100幅名画之一。
1807年,正是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时战争的动荡与惨烈,好像并没有影响到巴黎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桌球》通过通俗画生动地记录了法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这幅画中,布瓦伊以极熟练的笔法与色彩,描绘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风貌。
《桌球》画幅虽小,场景很大,在一张桌球台前聚集了几十个人,有妇女儿童、男女老少,还有几只调皮的狗狗!此时此刻有打球的,有玩耍的,有交头接耳闲聊的,很嘈杂很热闹,这是当时典型的法国的资产阶级的平凡生活。
画家把这些人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身份神态都刻画得非常细腻到位!这当然源于画家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他非凡的古典画技!其场景被画家处理得井井有条,人物刻画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完整细致。色彩严谨,素描一丝不苟,成为一幅古典风味极浓的风俗画。
3、《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达维特(法国)
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1825)又译为雅克·路易·大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坛。
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达维特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教导出像安格尔和格罗这样出色的画家,在他去世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的中心。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共有五幅,这里选取的是法国巴黎梅尔梅森城堡博物馆版本,其余四副藏于德国柏林夏洛腾堡宫、奥地利维也纳美景宫、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其中凡尔赛宫藏有两幅。
五个版本基本都是相同的大小(2.6 x 2.2 m)。拿破仑穿着总大将的制服、金边的两角帽、佩戴着军刀骑着马。被风吹起的披风包裹着拿破仑的身体。他的脸面向画面前方,右手指向山顶,左手牵着马缰[4]。军马前脚抬起,吹过拿破仑披风的风,也同样吹起来军马的鬃毛和尾巴。身后是搬运大炮的士兵们,形成一列在山道上前进。画面上部布满了乌云,拿破仑的面前耸立着山峰。
此幅作品是达维特第一次刻画现世的英雄,此前,作者只塑造和歌颂古代和已故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
《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又名《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再现了1799年-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干涉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最终获取马伦哥战役的胜利。
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拿破仑率领军队在意大利的胜利,获得了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的友谊,卡洛斯四世向达维特订制了该画,作为法国赠送给西班牙的回礼。
该作品中,圣伯纳隘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拿破仑面容冷峻,身着橘黄色的披风,挺立白色烈马之上,手持缰绳、威武镇定,渲染拿破仑的英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
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堪称传世经典。
4、《不相称的婚姻》普基廖夫(俄国)
普基廖夫(1832—1890),俄国19世纪60年代最有声望的风俗画家。出生在丁奠斯利附近图拉地区的一位农民之家,幼年时期给圣像画师当过助手。
1849年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1855年毕业于扎良科肖像画室。1859年应聘回母校任教。1863年,他展出了《不相称的婚姻》。《不相称的婚姻》也成为普基廖夫的代表作。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对被损害和被污辱者表示深切同情的优秀绘画作品,《不相称的婚姻》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不相称的婚姻》画面以近景特写人物构图,集中表现一位风烛残年的将军娶一位少女为妻的情节,而这一罪恶的行为恰恰是在庄严的教堂中举行的。
神父将一个结婚戒指戴到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则是一个可以做她祖父的白发老头。新郎的头上只有几根稀疏的白发,他脸皮松弛,眼睑塌陷。他手持蜡烛,目光斜视在神父要给新娘戴的戒指上,脸上流露出傲慢得意的神情。可怜的新娘低头垂泪,左手无力地拿着蜡烛,眼皮浮肿,无奈地听从命运的摆布。
画面的背景处,左半边显然尽是与新郎有同样地位的“亲属”,而右边却画了与左边截然不同的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双手交叠于胸前,目光严峻,审视着这幕丑剧,它就是画家自己。
普基寥夫取意大利画家的传统而变通之,把自己的肖像纳入画中,并对画上的事件表现出一种姿态,以显示艺术家的愤懑心情。
《不相称的婚姻》描绘了一青春少女与一老者结合的爱情悲剧。老者被画家描绘得苍老憔悴,而少女则面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
画家以同情少女的笔调,抓住了这种病态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妇女的摧残,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这件作品色彩简洁,极注意明暗、冷暖的对比关系,手法写实,因而人物性格鲜明。该画作中画家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丑陋的社会现象。
5、《大宫女》安格尔(法国)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年),大卫的学生,新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安格尔追求“绝对的美”,认为古希腊和拉斐尔的艺术是完美无瑕的典范,并认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绘画的根本。他推崇古典的艺术法则,强调理性原则,重视素描和线条的作用,忽视色彩的表现作用,并反对直接表达感情和想象。
代表作有《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马的礼赞》《利维尔夫人像》《大宫女》《土耳其浴室》《泉》等。
《大宫女》,这幅画作为裸体艺术不仅是安格尔的优秀作品,而且也是近代裸体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十九世纪初,法国的上层贵族阶级对东方土耳其的宫廷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幅《大宫女》正是安格尔为了满足那些达官贵族的视觉需要而进行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巴黎展出时由于与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想违背,没有引发人们的兴趣。
《大宫女》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于1814年创作。画布油画 尺寸:91×162cm。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大宫女》中描绘了具有强烈东方情调的土耳其闺房生活:
一位全身裸露的宫女侧卧在华丽的床上,弯曲成优美弧度的背部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形成一种怪异的美感。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宫女的裸体。这是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夸张了的形体,脊柱被加长了。有一位批评家提出“多了三块脊骨”,但是正是这种“没有骨头”的变体增强了棵体特有的妩媚感。宫女的手臂也不符合解剖构造原理,粗细一致的拉长,与脊柱、腰身相互呼应,减轻了立体感。饱满浑则的乳房、扭曲的脚……
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一种韵律感,人们的视线全被吸引到宫女柔软优美的背部,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与抽象的人体不同,画面的背景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这种真实的情境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说服力,使人们产生似梦非梦的幻觉。
整个画面的色彩非常大胆,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协调,似是却有其自身的节奏感。
这幅画中,安格尔为了营造出宫女整体曲线的美感与节奏感,对形体进行了抽象变形,而且这种对美的迫求不仅没有减弱画面整体的真实感,反而在画面上创造出一种神秘、典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画作描绘了土耳其宫女的裸体形象,宫女背朝画面躺在柔软的绵垫子上。她把左腿放在右腿上,面朝画外,头上裹着土耳其式头巾,五官端庄优美,眼睛中有一丝温柔而贤淑的神色,是通常印象中标准的东方美人脸庞。
她的肌肤光滑而富有弹性,身材丰满、修长,滚圆的右胳膊放在身上,右手拿着一把古典的孔雀毛扇子。画中大宫女身下蓝色的枕头、白黄色的床布与她黄色的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大宫女》中拉长的背部、夸张的手臂无不显示出安格尔对美的追求。而旦更具魔力的是他能把这种美纳入真实中,达到美与真实绝妙的结合。
《大宫女》这幅作品色调优美别致,充满了浓厚的装饰性和新奇的异国情调,画中的女人优美妩媚,阴柔娇弱。因此有人称画中宫女没有骨头、没有肌肉、没有生命也没有信仰。但正式由于这种绘画表现,充分显示出宫廷女性的柔媚特点。
1814年,画家应拿破仑的妹妹,即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妃卡洛琳·摩拉的订购而创作创作完成,并在巴黎展出。但是这幅画最后并没有落到卡洛琳的手中,而流落到了普诺夏王室。1899年,巴黎卢浮宫绘画部获得《大宫女》。
6、《盲女》约翰·埃·密莱(英国)
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密莱(1829-1896)。密莱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奠基人之一。
密莱生于英国南安普敦。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 酷爱绘画。密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密莱交游广阔,善于人际关系。
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晚年又被皇家美术学院推选为院长。
《盲女》是约翰·埃·密莱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幅画实际上就是英国农村现实一角的风俗画,对于揭示当代英国农村的生活,它具有赤诚的直率性。
画面上是一片乡村现实生活的景色,前景上是两个可爱的穷姑娘,远处是美丽的乡村景色,一个在给另一个盲姑娘讲述雨过天晴时出现彩虹的奇景。
盲女只能用心去领受大自然的美,她沉静得那么可爱,使人对她产生深切的同情,盲女膝上那只小手风琴说明了姑娘的流浪生活,惟有这只琴才能为她传播心声,这是作者的代表作。色彩用黄绿、橙和兰色,既对比又和谐。画中的地平线处理的略微倾斜,两棵树打破了其单调,又与弧形的彩虹形成了对比。人物组成了一 个稳定的三角形,显得画面十分的安详宁静。
《盲女》油画,86.6×61.6厘米。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密莱于18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
《盲女》画上是一幕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景物比较开阔,色彩舒人心脾。在前景上画了两个相依为命的穷女孩。其中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在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她所无法领受到的大自然的美丽。
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盲女只能倾听小伙伴的讲解,她连停歇在她的披肩上的蝴蝶也无从感受。盲女怀着殷切的心情,在谛听小伙伴的描述,而心灵已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之中。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到了原野里生灵的声音。
两个穷苦的孩子穿上笨重的鞋子,勾破了的粗布裙子反映着她们的处境,衣裙上的补钉是这两个孩子命运的痕迹。这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细节。
盲女显然是个流浪儿,在她的膝间放着一只小手风琴。她的心声只能通过琴声来向人传达,平时她离不开这只小手风琴,因为它可以帮助她诉说自已多舛的生活与哀愁。
7、《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
拉斐尔(1483 ——1520),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主要代表作品有壁画《西斯廷圣母》、《真理的辩论》、《雅典学派》、《基督被解下十字架》、《椅中圣母》、《草地上的圣母》等。
《雅典学院》 画作类型:湿壁画 规格:纵2.794m,横6.172m。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
《雅典学院》画作,这是拉斐尔为罗马教皇在梵蒂冈签署法令的一座大厅内所画的四幅大壁画之一。又称《哲学》。
《雅典学院》是教宗命拉斐尔创作的作品。是拉斐尔在1509年至1510年间创作的一幅湿壁画,位于拉斐尔房间的签字厅,目前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此作被广泛认定为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
《雅典学院》在透视点的二人分别为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人群后、左、右两边墙壁上的是阿波罗及雅典娜二神的雕像。众人包括哲学、诗歌、音乐、神学等学者,都是教王喜欢的范筹。更加以哲学的殿堂来代表教宗家。
拉斐尔将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人集中在同个空间,古希腊、古罗马和作者所在时代意大利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身笃信人类智慧和谐,并赞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结晶。
《雅典学院》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整个画面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描画了共11群组的57个学者名人。画面的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指着地,他们边走边谈,引经据典的样子。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两旁站着的人,个个怀着崇敬,正在聆听两位大师的辩论,在柏拉图左边,他的大恩师苏格拉底在用他习惯的方式,掰着手指和一群人讨论着什么问题,站在他对面那位戴盔披甲的年轻军人似乎并不是很专注地在听他讲话。有人说,他是亚里斯多德的学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在阶梯下平台左侧的人群里,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正坐在那里专注地演算着有关宇宙和谐的关键在于与音乐协调的数学比率。一个小孩为他支着一个琴板,上面的结构图表可能对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演算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一个老人在侧面偷偷地抄着他的公式,站在毕达哥拉斯背后包白头巾的是阿拉伯的伊斯兰学者伊本路西德阿维洛依,依着柱基戴着桂冠正在抄写着什么的是古希腊晚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站在毕达哥拉斯前面手指一本大书的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不知道他想给毕达哥拉斯一个什么重要的提示。他身后穿白斗篷的,是未来的乌尔宾诺大公弗朗西斯科德拉罗斐尔。
在阶梯下平台右侧的群组中,秃顶的数学家欧几里得是中心人物,他俯身用圆规在石板上画着几何图[3];4个青年学生正在认真地围观他身后头戴桂冠持地球仪者是埃及主张地心说的大天文学家托勒密;而正面持天文仪者则是波斯预言家、拜火教主索罗亚斯德。最靠右边的一说是拉斐尔的老师佩罗吉诺,一说是拉斐尔的朋友画家索多玛;而紧挨着他的则是拉斐尔本人。
在柏拉图前方很显赫的位置上,斜坐着的沉思者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亚里斯多德脚前位置也相当醒目的台阶上斜卧着一位衣冠不整半裸其身,颇似乞丐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他的外号画面上一位从第欧根尼身边走过去的人,摊开双手对他的行为表示无奈……
总的说来,这些人物,或行走、或交谈、或争论、或计算、或深思,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中。
8、《珍珠女郎》柯罗(法国)
柯罗(1796年7月—1875年2月),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巴比松画派是指19世纪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轻的画家,常常在枫丹白露森林里进行创作。卢梭、米勒和柯罗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珍珠女郎》作者:柯罗 (法国)创作年代:1868-1870年 画作类型:油画 规格:70cmX55cm 巴黎卢浮宫藏
《珍珠女郎》是柯罗1868-187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在《珍珠女郎》这幅作品中,柯罗描绘了一个青年女子的形象,画面中的青年女子头戴着用树叶编织的头圈,光线从头顶上方照射下来,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上投下了影子,女子的表情安洋平静、端庄大方。画面中的人物面部形象、从造型方面上来看,青年女子的头部造型包含有五官型和额骨、颧骨等,极美的五宫形状刻画的非常细腻,从眼睛上的刻画来看,青年女子一双明亮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前方,眼中那一一丝丝的凝视,表现了青年女子专注的神韵。画面中青年女子一双白暂的双手,虽然只露出一小部分,但是却给人一种柔美的视觉效果。
《珍珠女郎》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
柯罗的人物画造型准确,面部刻画细致入微,背景、服饰多以大块的颜色表现,没有琐碎之感,画面上的颜色流畅而富有质感,朴实而真挚。
柯罗笔下妇女的表情,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说明画家中是在追求某种讨好人的表面效果。模特儿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大利民间服饰来进行打扮。
此外,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珍珠女郎》在世界十大名画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9、《肯特海滩》泰奥多尔·居丹(法国)
《肯特海滩》画作者:泰奥多尔·居丹(法国)作品年代:1827年 作品尺寸:264cmX420cm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巴黎 马里内博物馆
这幅气势磅礴的海难作品《肯特海滩》是居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甚至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因为,除此幅作品之外,居丹的其它作品都可以忽略不计,也不为人所熟知与熟悉。这幅油画作品,是他表现的是1827年那场发生于法国海域大海啸中的场景。
这位法国浪漫主义的画家居丹,擅长于海景画的创作,这与其曾生长和长期生活在海边的经历有关。这幅《肯特海滩》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的马里内博物馆,是世界名画系列的作品之一,也是人类艺术品宝库中的明珠一颗。
居丹的这幅作品,以纪实性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场面。他以黑白两色为基调,着重展现灾难的现场和大自然发威时的可怕与人性的恐惧感。
画面中的大海,与我们平常印象里那风平浪静的大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此刻的大海,被海啸引发的狂风恶浪搅混得如同炼狱一般,十分恐怖。模糊不清的天空,被翻滚的浪烟遮天蔽日,已经看不到光线,显得暗无天日。而此刻的惊涛骇浪还将航行在海上的一艘三桅大船快要颠覆掉了,两只小救生艇虽已率先脱离母船,却也只能在大海的怒涛中拼命躲闪,前路茫茫,不知最终的后果将是如何。
而更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在那行将颠覆的母船上,更多的人在绝望地注视着那喜怒无常的大风大浪,可怜且无助。他们不知道,这灾难会最终将他们带入何方?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远处,还有一艘双桅帆船也陷入了这无边无际的风浪之中不能自拔,似乎也行将翻覆……
10、《希什金肖像》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
克拉姆斯柯依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师,他最善于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画家以不露笔痕的细腻笔触,描绘镶在面孔上那双晶亮透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探到他的内心,坚毅、果敢与责任心。
《希什金肖像》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作品,创作于1880年,是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杰作之一。
《希什金肖像》布面油画:115.5x83.5cm。创作于1880年,俄国画家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作品。
这幅希施金肖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到这位风景大师的内心世界。希施金长着一副胳腮胡须,性格幽默开朗,总喜欢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为了展示其精神气质,画家采用半身特写构图,使形体语言更为集中,表现出希施金朴实得就像俄国的农民一样。他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思索着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再用他的画笔传达给人民大众。
11、《后宫露台》让·莱昂·热罗姆(法国)
让·莱昂·热罗姆(1824—1904)是法国学院派绘画、雕塑艺术家。
他的作品具有经典的古典主义严禁结构,但色彩运用又具有强烈的东方异国情调,给人以浪漫主义的感受。
热罗姆是浪漫派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却又极善安格尔严谨的线条。1856年,他曾赴埃及与近东旅行,收集和纪录了大量关于近东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极富东方情调的作品,轰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后宫露台》规格:80cm×102cm 画作联系:油彩画 材质:画布。是法国让·莱昂·热罗姆创作的古典主义的画布油彩画。存藏处:私人藏。
热罗姆画的这幅《后宫露台》,描绘了阿拉伯王宫最隐秘的后宫生活,描绘了生活于后宫的王妃、宫女等女眷的闺阁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谈,有的在沉思……,几乎都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茫然的神情,华丽的露台,冰冷得象囚室,不见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与清新的气息。从构图和色彩处理上,都遗留着古典主义原则的严谨性,注重细节的和谐对比,人物、服饰、建筑尤重质感的表现,充满异国情调。
12、《画家与女儿像》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法国)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宠爱,特别擅长于妇女和儿童的肖像,作品手法精致,风格典雅,有抒情意味。
她的600幅人物画和200幅风景画除收藏在法国外,在她访问的国家以及美国均有收藏。
《画家与女儿像 》1789年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 (法国) 布上油画 :130cm×94cm 巴黎卢浮宫藏
《画家与女儿像》是法国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的油画作品,维瑞·勒布伦夫人的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在于她善于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最能使人感动的一瞬间,给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划。
《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肖像画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她32岁时所作,十分潇洒优雅。
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
13、《穿蓝装的小孩》庚斯博罗(英国)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年), 英国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他与同时代的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相媲美。
庚斯博罗善于捕捉绘画对象的特点。他运用色淡而经常闪烁的色彩和松散 的笔触在他的作品中营造出一种自发性和新鲜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男孩》、《西登斯夫人》、与《晨间漫步:威廉·哈利特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
《穿蓝装的小孩》 作品尺寸:121.9cmX117.8 cm 作品年代:1770年 作 者:托马斯·庚斯博罗 (英国)收藏:圣马力诺 亨廷顿美术收藏馆。
《穿蓝装的小孩》描画的是琼纳森·巴图尔,他是画家的朋友,一位五金商的儿子。
《穿蓝装的小孩》作为一幅蕴含深深的挚爱情感的肖像画,偶然为人所留意。作品中描绘出男孩带眷眩目的蓝色与银色的服饰的华美,但画面却是以男孩的头部的刻画为中心的:红红的脸颊、漂亮的丝制衣服和饰带,宽宽的额头、直视前方的目光和那敏感而脆弱的嘴。
这男孩并不是面对他的下人,他是直面着生活。他对艺术家为他点缀的饰品并未刻意留心,极有风度;他以一种直率透彻的目光巡视卷年轻人美好的未来,他的身后除却父母的关爱,几无他物。荒芜弯曲的田园和昏暗恶劣的天气,这环境好像很适合于真实的琼纳森·巴图尔的心情。
14、《自由引导人民》 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
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对后世的画家有深远的影响。德拉克罗瓦18岁开始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弟子盖兰。德拉克罗瓦尤其喜欢到卢浮宫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因此在他很年轻的时候,绘画技法就很成熟了,《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都是其代表作。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自由引导人民》艺术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年份:1830年 类型:布面油画 规格:260cm×325cm 存藏处:巴黎卢浮宫
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增强皇权,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并宣布解散议会。
《自由引导人民》 画面的主体为一个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Phrygian cap)的年轻女性,她的右手高高举起,手中握着的是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她即是克拉拉·莱辛,又象征着自由女神,穿着一件黄色的连衣裙,腰部系着一条腰带,连衣裙滑到了乳房的下边,袒露出双乳。在她的左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带刺刀步兵枪(1816式)。两名巴黎街头顽童自发的参加了战斗:左边的顽童手中紧握着圆石,戴着一顶轻便的步兵帽;年轻女性右边的顽童戴着一顶法国学生常戴的黑色天鹅绒贝雷帽,在他的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尺寸的弹药盒,他的右脚向前,一只手举在空中挥舞着骑兵手枪,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战的的情景,他象征少年英雄阿莱尔。
左翼人物中最左侧的战士戴着一顶配有白色勋章和红色自由丝带的贝雷帽,手中握着一把步兵配剑(1816式)或者火石打火机,他穿着工厂工人的工作裙和水手裤,腰间用一条绍莱(Cholet)手帕固定着手枪。在他的傍边是一位戴着大礼帽的资产阶级或者时尚的都市人,他穿着宽松的裤子和工匠的红色法兰绒带,手中握着一把双管猎枪。
《自由引导人民》 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浪漫主义杰作,成为法国“七月革命”有力的号角和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画中的自由女神已成为法国的象征。
15、《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西班牙)
迭戈·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 1599年-1660年),是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巴洛克式画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
他24岁入宫,成了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家。他不仅画君王、王后、王子、公主,也画乞丐、侏儒、白痴和无权无势的朋友;他不仅画《圣经》主题,也借希腊神话主题画风情画、风俗画和人体画。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等。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西班牙委拉斯开兹作于1650年。此画系应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请求而绘制。画面以鲜明的红色为底,具有一种威严感。画家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瞬间的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凶狠残忍的性格特征。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作者: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西班牙)时间:1650年油画 规格:纵141厘米 横119厘米 材质: 木板油画 现收藏地: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我们在欣赏这幅旷世名作时,依然能够感受到教皇震慑人心的气场。
画中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他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服饰华丽、庄重、高贵,发亮的红帽和红色的法袍被白色的衬衣和裙袍映衬得格外醒目。教皇的右手上,戴着一枚宝石戒指,左手则捏着一纸敕令。
他的脸也有些发红,但脸上的肌肉块块紧张,微蹙的眉头下面一双鹰隼一样的冷眼里露出凶光,紧抿着嘴唇,威严的表情中带着狡诈和贪婪,全身上下散发出岁月洗礼的沧桑,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
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
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画的太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
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后人把这件作品看作是艺术的典范。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教科书级别的肖像作品,在美术史上永垂不朽。
16、《吹肥皂泡的少年》夏尔丹(法国)
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1699年~1779年)法国画家,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夏尔丹是18世纪法国孕育出的最伟大画家之一,同时,他也是西洋美术史上的静物画巨匠之一。
夏尔丹是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代表作有《洗衣妇》、《厨娘》、《小孩和陀螺》(藏卢浮宫博物馆)及《午餐前的祈祷》和这幅《吹肥皂泡的少年》等。他也画肖像画,用色粉笔完成的自画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吹肥皂泡的少年》布面油画,规格61 x 63厘米。是法国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于1734年创作的一幅风俗帆布油画。现存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艺廊。
画面上,一位少年趴在阳台上,口中含着根麦秆,正专心致志地吹着肥皂泡。那肥皂泡已胀得很大,透明的表面折射出斑斓色彩。少年身边紧挨着一个小孩,因为个子太矮,只露出大半个扑扑脸蛋来,两眼全神贯注地盯着越来越大的皂泡,一副大气也不敢出的神情。他的一只小手紧攀着台沿,让人猜想那小孩肯定是踮着脚尖。整个画面非常平凡简单,但通过画家独到的人物写实,微妙的神态捕捉,细腻的光线处理等手法,给人一种其乐融融的温馨感,让人体会到美和生活的真味。
题材非常普通,情境也十分简单,但画家所要描绘的正是这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生动地反映出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17、《戴安娜的休息》弗朗索瓦·布歇(法国)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
布歇二十岁时就获得美术院展览会的一等奖。1734年,他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正式院士,那年他仅仅31岁。1735年,也就是他成为院士的次年,他首次从皇室获得订单——为凡尔赛宫的“王妃大厅”创作天顶画。2年后,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正教授。1765年,布歇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画家,同时被推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戴安娜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她是月神和狩猎女神,是宙斯与勒托的女儿,阿波罗的孪生姐妹。画面中的两个裸女形象,右边的即是戴安娜,额前缀有月亮饰物,她以美艳与残忍著称;画家的目的并不在于神话本身,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时期宫中美丽的女性裸体。
这幅女神出浴图,与其说是描绘神话中的女神,不如说是路易十五后宫美人出浴图。画家竭力描绘的是裸女的形体美,纤小的手足,柔嫩白皙的肌肤,躯体坚实丰腴,裸体姿色性感而诱人,由颈项下延至肩臂胸部的曲线,圆润如珠,光彩夺目。有位评论家认为这幅女神出浴图是布歇“最艺术性的裸体画”,“在这里,不仅她年轻的身体,秀气的手腕和脚踝,而且她优雅的姿势和微微反射的光都表现出一种过分的精美”。
画面近角处安置的体现狩猎女神的弓箭、猎犬和猎物同样与人物风格不符。画中突出描绘主体形象戴安娜和陪衬的女佣,画家着意在女性娇柔细嫩的肉体和高贵的气质上。实际上画中人物是布歇的两位专用模特儿缪菲姐妹,画家赋予充分的理想化,就造型的准确性和丰富的色彩感而论,布歇的人体艺术不愧大师之作。
18、《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列宾(俄国)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年— 1930年),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
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
伊凡四世生性多疑,反复无常,又极端残忍。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 压叛乱、绞死主教。
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 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 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
伊凡四世在长期的国内斗争和对外战争中,他变得精神失常。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 ,随后又悔恨不已。
画家以这个悲剧场面作为描绘对象:沙皇在深红色的地毯上,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因自己而丧命的儿子。在伊凡雷帝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像是在后悔,又像是在祈求儿子不要死,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种不可逆转的弑子之痛。画家通过该作品,一方面,预示伊凡统治濒临灭亡,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人性和兽性交织在一起。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看到这幅作品后称赞道:“好,太好了,技艺那么巧妙,又不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