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共13篇)

南阳市22中学 罗 丹

一、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接下来,这节课将围绕以上九条课标逐条展开,就像是“闯关游戏”一样,我们要把这部分重难点各个击破,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鼓舞士气,调动学生积极性)好,现在开始吧!(男生、女生各为一组,在课堂展开竞赛,看哪一组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准确、反应更迅速)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课件展示列表,学生对比说出“天气”和“气候”的不同之处,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风向标,卫星云图等,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识图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学生独立解决相应的例题)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课件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每个规律对应的影响因素,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承转:以上是气温的空间分布,那么降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呢?)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每个规律对应的影响因素,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教师指导方法示例,学生对照学习归纳某地气温、降水特点,进而整合归纳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于解题)

(承转:例题中的德国汉堡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这种气候叫做“温带海洋性气候”,那么全世界有多少种不同的气候呢?气候是如何分布的?)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图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师指导方法示例,学生学会归纳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中归纳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大致规律、分析这些规律背后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直接通过典型例题挖掘回顾知识,学生选出答案并说出原因)

(承转:由此可见,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有趣的联系!)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们要学会把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利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就能顺利攻克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

1.知识与技能: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了解天气、气候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学会安排不同天气下的户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 学生学会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的功能与价值的了解, 激起对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及空气质量的了解, 树立环保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

难点: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课堂开头即设计情境, 通过CAI课件直切主题, 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现“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的课堂新境界和“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新原则。根据本人授课的实际需要, 将教材顺序作了小幅调整。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昨天, 郊区一中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可高兴啦, 因为终于盼到了区气象台的公众开放日, 他们要到气象台去参观学习。早上8点, 他们就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 第一批来到了气象台的接待室。在接待室一面宽大的多媒体屏幕上, 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课件演示) :

请说出下面两段话中时间和变化频率的特点,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推断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昨天清早, 气温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 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 风停了, 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 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大家正看着, 接待员小姐出现了, 她告诉大家, 台长伯伯交代, 要按要求回答好问题之后才能继续参观, 否则原路返回。为了避免一中的同学不能参观, 请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答吧。 (1.时间短, 多变——天气。2.时间长, 稳定——气候。)

一中的同学回答完后很高兴, 谁知接待员小姐又出示了另外的问题 (课件演示) :

※用“天气”与“气候”填空。

1.今天的 () 真好, 晴空万里, 凉风习习。2.我们外出旅行一定要注意 () 的变化, 以免在旅途过程中留下遗憾。3.由于人们长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造成全球 () 变暖, 冰川消融, 海平面上升。4.我国海南省的 () 终年炎热, 长夏无冬。5.强冷空气今晚进入广西, 将带来大风降温的 () , 同学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6.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 北回归线以南,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 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

※判断下列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暴风骤雨2.风和日丽3.四季如春4.阴转多云5.东边日出西边雨6.清明时节雨纷纷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8.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没办法, 同学们再帮帮他们吧。 (学生抢答, 互相纠错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

【承转】接待员小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行人走进了天气会商室, 聆听了气象专家讲解天气信息是如何搜集到这里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预报结论的。在这里, 他们看到了气象卫星传回的卫星云图。 (演示卫星云图动画)

【讨论回答】同学们应该也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没少见过卫星云图, 你能否判断未来两天我区的天气状况?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能从太空看到陆地和海洋, 说明天气晴朗;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越浓降水量越大。补充指出:春秋季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则用黄颜色表示。)

【承转】从会商室出来, 一行人又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 在这里, 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演示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听完介绍, 接待员小姐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可以过把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瘾!条件是除了能读懂卫星云图外, 还必须会识别天气符号, 五分钟内记忆符号最多的前十五位同学将获得机会。我们也来试试吧。 (演示常见天气符号)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 五分钟后检查结果) 跟你们一样, 一中的同学问题最多也出在风矢图, (演示风矢图) 介绍风矢图的表示方法。

(演示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级。 (学生抢答, 并互相纠错)

(演示我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那十五位同学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走到录影棚镜头前, 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活动)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课件演示:59页漫画) (讨论回答) 下列天气条件下从事这样的活动合适吗?为什么?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承转】在12121气象信息中心, 大家了解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流程, 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了解天气预报, 除了看电视以外,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举手回答:报纸、电台、电话121查询、手机短信、网络等)

【承转】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心, 在这里, 他们知道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知道了表示空气质量的几个指标。同学们也来看一看, 空气质量级别高低和空气质量状况的好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播放课件:59页空气质量日报表)

学生讨论回答 (污染指数相差50就相差一个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 污染指数越低……)

【活动】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生活中有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常见的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 (教师简单总结点评——植树造林、整顿污染企业、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在学校开设环保课、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板书设计: (小结后课件演示)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 气候

(二)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2. 天气符号

3. 大气环境监测

六、课件演示巩固练习, 快速抢答

(10个题目略)

七、教学后记

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分布,正确分析典型天气的成因;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熟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分布特点、类型、形成原因。

【重点和难点】

一、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

1.锋面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3)冷锋、暖锋的识别:

①冷锋与暖锋示意图: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

②冷锋与暖锋的图例:

冷锋暖锋

③降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

2.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1)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

(2)气旋与反气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示意图:

3.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分析判断锋面气旋中冷锋与暖锋一般特征(以北半球为例)的方法如下:

(1)依据风向:气旋东部偏南风,即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气旋西部偏北风,即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

(2)暖锋云系宽阔,云系、雨区多在锋前,相伴随的为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是比较狭窄的云系,云系、雨区多在锋后。

【例】(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36题)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见本期第25页。

二、气候

1.比较天气和气候

(2)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各地降水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同一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受不同的风带、气压带控制,导致气候特点有小的差别。大气环流形成气候地带性因素;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3)下垫面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

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

(5)气候的变化:

①地质时期(从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②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③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3.气候类型

(1)北半球气候分布及成因模式图:

(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3)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

①以温定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③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例】(200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28题)图a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甲、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参考答案:(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周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4.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

①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农业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③我国四个地区的种植制度:

注意: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无霜期、≥10℃积温等)、降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和农业种植制度的相应变化: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逐渐增加,农作物由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再到一年三熟。北方以旱作为主,如小麦、玉米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如水稻。同是种植小麦,北方种植春小麦(春播秋收、作物不越冬),而南方则种植冬小麦(秋播夏收、作物越冬)。

要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如可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和温室等农业生产措施,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资源与建筑:

为了使居民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3)风与城市规划: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为了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要合理规划工业区。

(4)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为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

如:铁路、公路的设计,要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宜设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5)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也可以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我国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气候发展的冰雕艺术等。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的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回顾华北地区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可知该地区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分析表中气候资料可知,美国苹果产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分布于30°N~40°N大陆西岸。与美国产区相比,中国产区更接近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低是中国苹果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气温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而不是气温年较差大。

参考答案:3.A 4.C

【命题思路和对策】

天气与气候是高考地理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之一,命题主要以时事热点,如气象灾害、工程建设等为案例,提供等值线图(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线等)、区域图及其他相关图表,考查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天气变化,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措施,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此类试题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天气预报的学习,指导学生读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又是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问题解决法和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11月8日天气忽然变冷的录像,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然后转而说明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地球表层覆盖的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给予恩泽的同时,又遭受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电脑展示:

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气温、降水、风、等等,导出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语言)过度:根据天气预报录像,我们来归纳一下天气的含义。

展示问题:

2、对天气状况我们怎么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

过度:那么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

1、气候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概括)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3、天气和气候描述语,(让学生上台连线)。

过度: 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请同学根据教材49页的图,你们快速记忆这些常用天气符号,一会儿进行抢答。

4、卫星云图

(根据颜色判断天气,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

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可以补充:春季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用黄色表示。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过度:学习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现在同学们来当一次天气预报员。

播放:教材58页图4—3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请一位同学起来说:北京、东京、纽约和悉尼的天气情况)

播放: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师生一起讨论)

本节课堂的总结

七、板书设计

4.1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天气符号

2、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八、教学小结及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利用多种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媒体教学是本节课的特色。

张玉娟2013、12、06 同时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就不一 一评课了,一起说一下吧:

1、导入的设计有新意,我们学习有用的地理,身边的地理,这一点优为突出,如利用今天的天气情况导入,学生口述,再找一生板演,这样即引了这节课,又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的体现较好,三位老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有的用课件投出,用红色标出,有的是在学案上印出来,有的是齐读等,并且老师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老师的基本功好,整合能力强。课堂的撑控能力强,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出及时的正确的评价,并且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都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重难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大,三位教师都使用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堂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

5、学生的学习状态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都有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组内竞争,组间竞争,并且师在最后正确评价小组的成绩,如获胜的评为“明星小组”。

6、体现中考,试题的设置中紧扣中考,试题的价值较高。

7、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生成基本能够达到。

建议:小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地点:八年级4班课室

科组:地理

授课者:陈南雁

备考目标

1、考点一: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3、考点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备考重点

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带着问题看视频,了解雾霾

考点1:复习天气符号,重点识记特殊天气符号,通过图片对比分析雾与霾的区别。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当霾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关心它什么时候能消散,在什么情况下雾霾能消散?以鹤山为例。冷空气(西北风)把它吹散,降水(东南风)把它降落下来。我们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考点2:气候类型判断三部曲: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

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①最冷月>15℃,则为热带气候

②最冷月0~15 ℃,则为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③最冷月<0℃,则为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④最冷月<-10 ℃,则为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过渡:我们发现热带草原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季风气候等很相似,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活动:

看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分组讨论:先判断其气候类型,再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第6小题内容体现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以外,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还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及生产活动的影响。图片展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有没有影响呢? 直击中考:课堂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符号

2、气候类型的判断(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3)以水定型

2 气候概况

2014年8月中卫市灾害性天气频发, 冰雹和局地强降水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8月全市气温偏低, 灌区降水量及降水日数明显偏多, 沙坡头区、中宁降水量分别为68.4、83.8 mm, 较常年偏多60%~80%, 分别为自1981年以来同期第3和第5高值, 海原地区与历史同期持平。沙坡头区、中宁8月降水日数均达到了11 d, 较历史平均偏多4 d。总之, 2014年中卫市各地灾害性天气之频繁、灾情之严重属历史罕见。

3 气候背景分析

3.1 500 h Pa环流形势

从2014年8月北半球500 h Pa月平均高度场 (图1) 上可知, 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平直多波动, 有利于冷空气南下, 为灾害性天气频发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从距平场上看, 极涡中心位置偏东, 亚洲高纬地区呈明显的负距平, 表明东半球极地冷空气活跃。中高纬地区呈明显的正距平, 西风环流偏强, 环流形势以纬向为主, 110°E附近及以西地区存在东亚大槽。

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

2014年8月, 副高总偏南。图2为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到的115°~145°E平均500 h Pa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图, 可以看出:8月上旬, 脊线位于10°N以南;8月中旬, 副高明显北推, 但总体上仍处于偏南位置;8月末, 副高出现一次明显的西进及小幅北推。正是由于副高异常的变化, 受副高外围影响, 整个8月中卫市局地性灾害性天气频发。

3.3 夏季风异常

2014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为-0.20[1], 与常年同期相比略偏弱。东亚夏季风指数逐日监测显示东亚夏季风强度5月至6月初偏弱, 6月中旬至7月以偏强为主, 8月整体偏弱, 9月上半月转为偏强, 9月下旬以来波动减弱。从季风数据来看, 8月东亚夏季风偏弱, 导致西北地区降水量偏少, 过程性降水偏少, 以局地突发性降水为主。

3.4 气候变化大背景

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 气候变暖是非常明确的, 且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来所未见的。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 刚刚过去的3个10年每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 1983—2012年这30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30年。1880—2012年, 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 升高了0.85℃。2011年, 大气中CO2浓度达到391 mg/L, 比工业化前的1750年高了40%。科学家们研究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极值的问题, 指出全球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3]。近几年, 中卫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 而且呈现局地性强、突发性强等特点。

4 天气过程分析

8月15日20:00天气形势配置图见图3 (a) , 可以清楚地看出, 此次降水天气出现在副高外围, 发生在东北冷涡东移南下、副高西伸以及高原弱波动东移的过程中。冷空气势力较弱以及副高偏南导致此次降水以局地对流性天气为主, 没有出现大面积稳定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东移弱冷空气是此次降水天气冷空气主要来源, 在东北冷涡东移南下的过程中, 副高西伸, 外围偏南暖湿空气的输送是此次降水天气的水汽主要来源。地面图中, 中卫位于冷锋的尾部, 该区域是强对流天气易发区。距离中卫南部山区地区最近的甘肃榆中站探空图见图3 (b) , 可以看出, 该区域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能量, 低层较湿 (700~850 h Pa) , 中层较干 (400~600h Pa) , 中高层较湿 (300~400 h Pa) , 高层较干 (300 h Pa以上) , 垂直风切变也较大, 0℃层高度在4 000~4 500 m。较大的CAPE值, 上干下湿, 垂直风切变较大, 都是发生风雹天气的强有力条件[4,5,6]。中卫南部山区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发生地, 地形抬升条件也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

选取中卫市山区降水较强站点 (105.5°E, 37.1°N) 制作水汽通量散度时空剖面图 (图4) , 可以看出8月15—16日该地区中低层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 并且与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段较为一致。并且可以看出15日水汽辐合从下垫面一直延伸至600 h Pa, 水汽辐合层较16日明显偏厚, 这也是15日灾害性天气比16日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5结论

(1) 2014年8月北半球500 h Pa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平直多波动, 有利于冷空气南下, 为灾害性天气频发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极涡中心位置偏东, 亚洲高纬地区呈明显的负距平, 东半球极地冷空气活跃。

(2) 8月, 副高出现明显的南北跳动, 由于副高异常的变化, 受副高外围影响, 整个8月中卫市局地性灾害性天气频发。

(3) 从季风数据来看, 8月东亚夏季风偏弱, 导致西北地区降水量偏少, 过程性降水偏少, 以局地突发性降水为主。

(4)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也是近几年中卫市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 而且呈现局地性强、突发性强等特点的诱因之一。

(5) 8月15日出现的风雹灾害性天气出现在副高外围, 发生在东北冷涡东移南下、副高西伸以及高原弱波动东移的过程中, 冷空气势力较弱以及副高偏南导致此次降水以局地对流性天气为主。较大的CAPE值, 上干下湿, 垂直风切变较大, 都是发生风雹天气的强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3]刘吉峰, 丁裕国, 江志红.全球变暖加剧对极端气候概率影响的初步探讨[J].高原气象, 2007 (4) :837-842.

[4]王维国, 饶晓琴, 康志明, 等.2004年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和大尺度环流特征[J].气象, 2005 (5) :26-31.

[5]孙瑛.2009年青海海南地区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分析[J].青海气象, 2010 (2) :39-42.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王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含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农谚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2:通过模拟天气预报活动,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内容是全掌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天气、气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会对今后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本节课由天气极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现象来展开。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技能,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是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是天气符号的应用。

(三)本节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城市天气预报图

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法选择

(一)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 1

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二)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基于以上分析,并针对地理学科特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 1:举例说明 2:读图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大兵的相声《报天气》

(相声内容:啪,忽冷忽热爱感冒,刮风下雨怎知道,今天我来讲一段天气形势和预报。昨天我们已经讲到长沙地区的天气呀渐晴,那是风和日暖,天是瓦蓝的,云是嫩白的,太阳是彤红的,晒得人热辣辣的。这时天有不测风云,眨眼之间,“咔”一道闪电,下雨了啦。你别看我们长沙下的这么热闹,株洲、湘潭、湘乡天气不错,虽然如此,也不能高兴太早了,可能要台风,西风转北风,北风转东风。一下子阴,一下子晴,下不下雨,我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敌,这就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希望各有关单位做好防风准备,明天接着报。。。)

这段相声幽默诙谐,暗藏着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探讨的与天气有关的几个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来了解关于天气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怎样描述天气

提问:1:在这段相声中,大兵使用了什么词语来描述天气?(冷热、阴晴、风雨)

下面我们来看三幅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

2: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内容。(图一:晴朗的天气;图二:大风天气;图三:寒冷天气)3: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描述现在的天气。例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昨天的天气怎么样呢?)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书本43页第一段。描绘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扬尘等天气状况。

过渡:知道今天的天气是不是也就知道了明天,后天甚至一星期,一个月以后的天气呢?在《报天气》中,大兵为什么报了昨天,报今天,而且明天接着报?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天气有什么特点。

二、天气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资料A:忽冷忽热爱感冒,刮风下雨怎知道,长沙地区的天气呀渐晴,那是风和日暖,天是瓦蓝的,云是嫩白的,太阳是彤红的,晒得人热辣辣的。这时天有不测风云,眨眼之间,“咔”一道闪电,下雨了啦。

课件展示资料B:你别看我们长沙下得这么热闹,株洲、湘潭、湘乡天气不错。。。同学们看这两段话,我们来一起齐声朗读一下,想一想,这两段话分别说明了天气又什么特点?(学生发言讨论)

2,从变化上看天气,同一个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是不一样的。如“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等;再看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变化,比如夏季暴风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有雾天气的变化等。这是天气的第二个特点——变化大

三、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1:同学们你们先谈一谈天气对自己上学、参加各种活动、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我们看书本43页活动题。看看图3.2中A、B、C、D这些信息,说的是人类哪方面的活动与天气的关系呢?

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C: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D: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启发:其实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天气的影响。比如与工业生产、建筑行业、商业活动、旅游活动等等都有关系。(学生发言举例)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老师也举一个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例子:你们知道海盐的生产过程吗?海盐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海水的蒸发过程,需要了解日照、气温、温度、风向、风速以及晴雨日数等等气候资料。一次生产作业过程最好有连续七八天的晴天,切忌中途出现大雨,这就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

同学们把更多的资料补充在E卡片上。

过渡:大兵在相声中说“一下子阴,一下子晴,下不下雨,我搞不清楚”,那么,该怎样关心天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第四个重要问题: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四: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2:你们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边看边归纳)

3:虽然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般都浅显易懂。你们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

引导:这是刊登在报纸上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分析,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哪些重要的内容?(书本45页第一行第二行)

天气预报通常是说明一日内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等主要内容。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天气预报又什么作用?(书本44页第一行第二行)可以让人们根据天气变化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有几个概念,老师在这儿要讲一下:(课件展示)1:多云: 2:降水概率:

3:气温:

4:风的符号包含风向和风级。

5: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哪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黑板上随机画出,请学生读出相应的风向)

6: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由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由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

提问: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卫星云图)

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说明,电视上出现的云图和符号,你们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思不同,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都是阴雨去。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课件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1:找不同。(将上述常用天气符号分成四组,找出每组内各个天气符号之间的不同点,以便于学生识记天气符号的含义。)

A组:

B组:

C组:

D组:

活动设计2:“我当气象播报员”——模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环节一:播放一小段中央电视台城市天气预报,要求学生注意播音员播报的内容和顺序。环节二: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图,学生代表上来播报天气预报,开始游戏。

活动设计3:接龙游戏——“看符号,识天气” 天气状况:(常用天气符号图)

生产生活:风和日丽、洪涝灾害、飞机延误、庄稼受灾

行为决定:去郊游、室内活动、更换航班出差、提前收回晾在室外的衣被 生活用品:草帽、雨伞、头盔、风衣、羽绒服

(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四个盒子里的内容完成接龙游戏,而且必须以接力的方式递进,组成一个合理的小故事。1组从“天气状况”中选取一种天气,并将相应的天气符号画在黑板上;2组根据1组提供的天气,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种相关的生产生活现象;3组在“行为决定”中选一种相关的行为决定;4组:在“生活用品”中选一或两件生活用品。)

五、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同学们我们先把书本48页第一段朗读一遍。

提问:1: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课件展示“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2:同学们你们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课件出示)

教师总结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指数的关系: 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判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对人体健康越有害,影响越严重。

3: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大气环境呢?同学们看书48页活动,有四个例子就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边,看看这四个例子是人类活动哪四个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

选择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可以将秸秆掩埋或治沼气等;

(二):政府应该对这些车辆进行管理,以降低扬尘对大气的污染;

(三):可用焦炉煤气代替煤,燃烧焦炉比燃烧煤污染小。

(四):当然是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房子,尽管花钱多,但是花钱买来了心情舒畅,也保障了健康,俗话说得好,有钱可以买来物质的丰富,却买不来生命和健康。

总结全课: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雷暴大风,特征,预报指标

1 聊城市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

选用聊城市所辖8县 (市、区) 1971~2006年地面观测及常规历史天气图资料, 规定1d内有3站以上瞬时极大风速大于13.9m/s, 且至少1站达17.2m/s以上, 并伴有雷暴或其他强对流天气, 作为一个雷暴大风日。35年间共出现雷暴大风日116个, 平均每年3.3次。雷暴大风的年际差别较大, 最多的是1980年, 有9个, 1991、1992年和1997年则没有出现。雷暴大风最早出现在4月, 最晚结束于10月, 多集中在5~7月, 占总日数的70%, 其中以7月最多 (表1) 。

(%)

雷暴大风主要产生在午后到上半夜, 占总日数的79%, 其中16~22时最为集中。从各站出现的次数看, 临清较多, 约占总次数的71%, 东昌府区最少, 只占12%, 这可能与下垫面及冷空气路径有关。

2 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

2.1 500h Pa天气系统特征

研究表明, 雷暴大风多产生于高空经向环流形势下[2,3]。以500h Pa为主, 统计116个雷暴大风日影响系统, 依次为低槽、冷涡、横槽、西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其中以低槽、冷涡和横槽为主要影响系统, 占86.2% (表2) 。

(d)

另外, 从各月分布可以看出, 产生于低槽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雷暴大风主要在7~8月, 横槽和西北气流产生的雷暴大风主要在5~6月, 冷涡影响出现的雷暴大风则主要在6~7月。

2.2 高空主要影响系统

分析产生雷暴大风前与500h Pa系统相配合的850h Pa高度场主要有2种形势[4]:一种是与500h Pa冷涡、横槽相对应的环流形势。主要特点是500h Pa横槽前或冷涡南侧为西西北气流, 850h Pa在38~45°N, 115~120°E范围内有低涡, 中心多位于内蒙古东部, 自低涡中心有伸至河套北部的东西向横槽, 槽后有冷中心或冷槽配合, 在110~115°E附近有南北向低槽, 槽线呈“T”字分布。聊城市处于槽前西南气流里, 有利于低层增温、增湿。当500h Pa横槽携带冷空气南下时, 偏北气流叠加在低层偏南气流之上, 形成强烈的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此型约占59%。另一种是与500h Pa低槽相对应的环流形势。850h Pa上除内蒙古东部有低涡和低槽外, 在河套地区另有一个闭合低涡, 自低涡中心有伸至山东西部的东西向暖切变, 山东为暖脊控制, 这对水汽输送和辐合有重要作用。500~850h Pa均为偏南气流, 但低槽前倾。当500h Pa槽移近山东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时, 低层辐合加强, 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强对流天气, 而且降水量多数较前者大, 此型约占28%。

2.3 产生雷暴大风天气前的共同特征

一是产生雷暴大风24h前, 850h Pa聊城处于偏南气流和16℃以上的暖脊中, 且有12m/s以上的西南风急流区, 并且雷暴大风前1~3d常有降水, 即先兆过程, 有利于前期增温、增湿。二是在当天或前1d, 低层有逆温层存在, 形成阻挡层, 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形成和积聚。三是500~850h Pa山东北部均有横槽或东北———西南向小槽东移, 槽后冷平流明显, 而且多数在700h Pa以下低槽前倾, 500~700h Pa低槽近于垂直。四是地面上, 山东均有低压或呈东西向的风向辐合带。

3 能量及环境风垂直分布特征

对2000年以来出现1站以上风速≥20m/s的12次强雷暴大风临近时次的济南探空资料统计并合成平均, 分析其能量和环境风垂直分布特征。产生雷暴大风前济南上空不稳定能量面积较大。地面能级高, 平均74 4℃, 最大83.0℃, 比中层平均高17.2℃, 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性。中低层饱和能差大, 850h Pa平均18.4℃, 最大25.5℃, 700h Pa平均12.3℃, 最大22.2℃。自由对流高度 (PF) 较高, 平均在720h Pa附近。自由对流高度以上潜在不稳定较大, Tσ500~850平均-2.4℃, 最大负值为-7.3℃。平均能量高度 (Pe) 在250h Pa附近。这种垂直方向的能量分布, 说明产生雷暴大风当天, 高空已具备了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大气环境条件和产生雷暴大风的能量分布特征[3]。由于自由对流高度高, 一般的启动机制难以形成强对流, 但由于能量较大, 一旦受到较强的外来系统冲击, 就会使潜在不稳定能量得以暴发, 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环境风垂直分布为:5km以下和5.5~7.0km风向随高度顺转, 且5km以下有较强的暖平流。5.0~5.5km和7km以上风向随高度逆转, 有弱的冷平流, 这种下层暖、中高层冷的温度平流分布, 是形成大气不稳定的重要条件。风速的垂直分布为, 自地面到250h Pa风速随高度明显加大, 尤其在250~500h Pa之间增大迅速, 250h Pa最大平均风速达200m/s, 高空已存在明显的西偏北风急流。垂直风切变平均2.3×10-3/s, 最大为3.8×10-3/s, 有利于高空辐散加强和上升运动的发展。

大气稳定度特征为, 大气垂直运动的动能均由大气中所储存的不稳定能量转化而来, 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也是一次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形成、积聚、释放过程。计算12次强雷暴大风前12h的稳定度参数:沙氏指数 (SI) 为-4.6~-0.1℃, 平均-1.9℃, 层结不稳定。表示大气潜在不稳定度的位势稳定度I指数在-18.8~-12.0℃, 平均为-9.9℃。Δθse850~500值为4.3~18.7℃, 平均11.3℃, 说明大气层结为上冷干、下暖湿的垂直结构。

4 雷达回波特征

雷暴大风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利用天气雷达监测雷暴大风是预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利用聊城雷达回波资料, 统计分析59次雷暴大风及其中12次强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为: (1) 强回波中心强度平均为54.8d Bz, 最大可达79d Bz, 其中≥50d Bz占77%;强雷暴大风的强中心平均为573d Bz。 (2) 强回波中心最大顶高平均为13.3km, 最高达18km, ≥10km占93%, 一般顶高8.7km;强雷暴大风强中心最高顶高平均15.2km, 并且均在12km以上, 一般顶高9km。 (3) 由于雷暴大风多半是由飑线产生的, 因而伴有雷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回波形状多呈带状, 占61%, 其中7%同时含“V”形回波。39%是块状回波;强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中, 带状回波占75%, 均为飑线回波, 块状回波只占25%。 (4) 回波带路径多由西向东南或偏东方向移动, 占50%, 自西向东以及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各占18%和9%, 自北向南移动的占11%;另有7%是局地生成的块状回波, 5%为回波带移入本地后与局地生成的块状回波合并发展。强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有67%是西北路径, 其余路径所占比例相近。可见西北路径比其他路径回波的雷暴大风要强。

5 结语

(1) 在高空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形势下, 低层要素场分布有着明显的前期特征[4]。大气底层暖湿, 中高层冷干的垂直分布, 对于判断有无雷暴大风天气有明显的指示性。

(2) 沙氏指数SI<-0.1℃, I指数<-12℃, Δθse850~500>43℃, 反映了雷暴大风前, 有较强的大气不稳定。

(3) 大气中是否有逆温层和潜在不稳定能量储存, 并且自由对流高度和能量平衡高度较高, 是判断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指标。

(4) 风速垂直切变平均23×10-3/s以及200~300h Pa的偏西风急流, 有利于强对流系统发展。

(5) 伴有雷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越强, 回波高度越高, 产生的雷暴大风越强, 其回波形状多呈带状, 移动路径以西北路径为主。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3.

[2]雷雨顺, 能量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6.

[3]曹钢峰, 张善君, 朱官忠.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一、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紧扣地理新课标六大理念: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分析教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天气情况。

②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并树立应用知识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突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重点:

1.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气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其表现欲,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是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愿意研究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愿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六)课前恰当与学生交流,课上学生反映热烈:

因为是赛课,课前对所上课班的学生们不熟悉,他们对我也很陌生。所以,当他们进教室时,我亲切地注视着他们,并趁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时简单地交流一下。让他们感到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为以后课堂上双边活动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课堂教学时我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的自信表现。学生动手画天气符号、担任天气预报员并评选“最佳天气预报员”时,个个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评委们认为是调动学生最好的一节课,并一致认为是所有参赛课中体现地理新课标、新理念最好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当地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

[展示4张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对交通、农业、日常生活、战争、旅游等)

[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天气?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怎样描述呢?

答:天气是只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问]你发现天气现象有什么特点?(多变。)

[问]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你是否可以描述一下我市今天的天气状况?(生答)

[讲述]天气的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比如:空调、冷饮、水果蔬菜等行业的商品价格与天气密切相关。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服务和必要保障,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气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问]:同学们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天气信息呢?

二、学会看天气预报

〈插入1:〉卫星云图(简介:如何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插入2:〉动态卫星云图,要求预测台风边缘风系是否会影响湖南省?

〈插入3:〉主要的天气符号(指导学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①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用彩色笔画天气符号,

然后说出你要表示的天气状况,并由全班评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生生互评、师生互动)

②读《我省各地天气图〉》,请“最佳天气预报员”预报我省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显示《我省各地天气图》)

[活动]讨论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过渡]:但有时,我们听到这样说法:“今年气候有点反常。”什么是气候?

[小组交流]说出咱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或你曾去过的某地的气候特点。你发现气候有什么特点?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答: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较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区域差异性)

[活动]:下列说法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②昆明四季如春。(气候)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④暴风骤雨(天气)

⑤撒哈拉沙漠全年炎热干燥(气候)

⑥我市今天晴天到多云,傍晚前后局部有阵雨。(天气)

[小结]:天气和气候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电脑图表展示,略)

[知识拓展]:你发现现在的天气预报不仅仅预报气温、降水还为人们提供哪些预报?(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

[讨论]:你认为我市大气环境怎么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我市环保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学生们交流后,老师小结)

[师]你能否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谈谈体会好吗?

[生总结]天气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要多看天气预报,学会读简易的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关心我们周边大气环境。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寻找规律,为生活及以后的生产劳动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二、不足:

仍有“一问一答”模式的痕迹,学生探究问题不够,缺乏深度。

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中心气流

运动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台风)

低气压区

上升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

高气压区

下降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8、锋面

类型

概念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分布

冷锋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

大风、降温、雨雪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北方秋冬季节

暖锋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

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准静止锋

(梅雨)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6、7月份江淮地区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影响

措施

全球

变暖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

热岛

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酸雨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关键词:天气,气候,灾情

阿拉善高原处于亚洲大陆腹地, 远离海洋, 东南季风影响微弱, 气候干旱少雨, 夏热冬寒, 风大沙多, 蒸发强烈, 是典型大陆性气候, 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资料采用阿拉善盟9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气候平均值 (历年值) 采用1981~2010年平均值。四季划分为冬季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春季 (3~5月) 、夏季 (6~8月) 和秋季 (9~11月) 。

一、2014年气候概述

1. 气温

2. 降水

2014年阿拉善盟各地降水量为17.4 (达来呼布) ~268.1 (巴彦浩特) 毫米, 全盟总降水量1198.2毫米, 较历年值偏多19%, 历史排位为1981年以来第9位。日最大降水量39.7毫米, 6月28日出现在巴彦浩特。冬季全盟降水量为6.6毫米, 较历年同期偏少70.3%, 春季降水量为135.8毫米, 较历年同期偏少21.4%, 夏季降水量为753.9毫米, 较历年同期偏多31.5%, 秋季总降水量为301.9, 较历年同期偏多25.3%。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

1. 冬季气温异常偏高, 连续无降水日数长

冬季全盟9个气象站点平均气温为-5.8℃, 为1981年以来第六高值年, 全盟大部地区达到暖冬标准;其中1月份有8个气象站突破历史同期月极端最高气温。冬季降水量各地均偏少, 全盟总降水量为6.5毫米, 为1981年以来第六偏少年, 各地无降水日数偏长, 1个站点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2. 春季气温总体偏高, 日最高气温多次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春季全盟气温总体偏高, 其中3月平均气温偏高5℃左右, 属异常偏高, 9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不同时间突破当日历史极值;各地入春时间在3月23~26日之间, 较历年同期偏早22~24天, 为近三十年来入春时间出现最早年份。5月下旬全盟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盟出现三次强冷空气过程, 分别为4月23至25日、4月30日至5月2日、5月8日至9日, 时间间隔短, 降温幅度大, 全盟大部地区达到寒潮标准, 低温天气维持近20天, 全盟遭遇严重倒春寒天气。其中4月23至25日寒潮、霜冻天气使阿左旗温都尔图镇农作物受灾25000亩, 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0万元。

春季全盟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4月, 降水总量占整个春季的73%, 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年份, 降水量级较大的区域主要在阿左旗及贺兰山沿山地区, 其中4月15至19日的持续降水天气过程是阿拉善盟自2013年入秋以来出现的首场范围最广, 量级最大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也是2014年首场有效降水天气, 阿左旗大部地区达到透雨量级, 比历年偏早30天左右。

春季全盟共出现4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4月23日夜间至24日出现了阿拉善盟2014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 出现时间晚于历年。此次强沙尘暴造成全盟46716人受灾, 走失死亡牲畜1920头只, 8437公顷农田地膜被大风刮起撕裂, 灌渠不同程度被沙尘掩埋, 14顶蒙古包受损, 多台风力发电机损坏。沙尘暴发生在春播耕种的关键时期, 也是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出苗时期, 据民政部门统计, 此次灾害造成全盟直接经济损失507万元。

夏季全盟大部地区气温正常, 有2次阶段性高温天气过程, 时间分别在7月15~18日、7月24~31日;日极端最高气温42.8℃, 7月17日出现在额济纳旗的拐子湖, 为1954年以来全盟第6个最高气温值, 没有突破历史极值。

7. 夏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局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夏季阿拉善盟降水南部偏多, 北部地区偏少, 共出现12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 呈现时空分布不均, 过程降水量级不大, 多以阵性降水为主的特点。其中6月27至28日出现全盟夏季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额旗局部、阿左旗南部、苏宏图及贺兰山沿山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 贺兰山南寺68.5毫米、阿左旗机场52.0毫米达到暴雨。据阿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 此次降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约590万元。据阿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 此次降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约590万元。

自2013年入秋至2014年春季以来, 阿盟大部地区干旱少雨, 其中额旗地区出现近150天, 阿右旗地区出现近180天的连续无降水日数, 突破该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受干旱影响, 2014年全盟大部地区天然牧草返青比历年同期晚1个月左右, 阿右旗牧草于7月初返青, 比历年晚近2个月。进入夏季以后, 额济纳旗大部、阿右旗大部及阿左旗局部地区仍为重旱, 导致各地相继暴发各类虫害。根据盟草原站实地调查, 全盟发生各类虫害达145.8万公顷, 严重发生面积近70万公顷。据阿盟民政局统计, 干旱导致全盟受灾人口59877人, 饮水困难人口35634人, 受灾天然草场达748万公顷, 饮水困难大牲畜18.2949万头 (只) ;大小牲畜因持续干旱、高温天气抵抗力下降, 体弱多病, 走膘严重, 近248头大畜、1125头小畜死亡。旱情已严重影响牧业生产,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42万元。

9. 秋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局地出现冰雹、洪涝灾害

秋季全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共出现8次大范围降水天气。9月1日15时35分, 阿左旗巴彦浩特镇出现强对流天气, 伴有雷电、阵雨和冰雹, 冰雹最大直径8毫米, 持续时间长达20分钟。巴彦浩特镇南田村、西关村、牛奶厂三个地区受灾, 其中南田村受灾较为严重。此次冰雹造成农民种植的蔬菜和玉米遭受严重损失, 总受灾农作物面积588亩, 其中200亩农作物绝收,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9万元。9月11日02时至17时, 阿左旗巴音木仁出现持续降水, 累积降水量达38.2毫米, 其中05时1小时降水量为13.6毫米, 此次降水时段较为集中, 致使巴音木仁苏木有844人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4.5亩, 损坏房屋1间。

1 0. 秋季冷空气势力较弱, 霜冻出现略晚, 寒潮天气少

10月9日~11日, 全盟日最低气温48小时降幅达7.1℃~16.3℃, 大部地区达到寒潮标准并出现霜冻或轻霜冻。11月29日至12月1日, 受强冷空气影响, 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10℃左右, 各地日最低温度降至-22℃~-15℃, 全盟出现寒潮天气。

三、小结

2014年阿拉善盟气温偏高,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前期持续干旱, 天然草场墒情较差, 农作物播种推迟;入夏后降水增多, 光热及水分匹配较好, 局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草原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秋季冷空气活动少, 大雾天气多发, 初霜冻出现晚;年内全盟大部地区大风、沙尘天气偏少;今年灌木半灌木正常返青但长势比去年差, 草本牧草返青期推迟, 但后期长势较好, 产量比去年大幅提高;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水热条件基本满足大田作物生长发育需求。总体来看, 2014年农牧业生产均属丰年。

参考文献

[1]武艳娟, 张永生, 邸瑞琦.加强内蒙古沙尘暴气象服务业务研究的必要性[J].内蒙古气象, 2013 (1) :43-44.

[2]陈索华, 宫春宁.内蒙古气候变化特征与草原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农业气象, 2005, 26 (4) :246-249.

THE END
0.“茂名新城”:抢抓机遇向海而兴的战略部署茂名市新浪财经茂名地理位置示意图 “办好一次会,成就一座城”。毫无疑问,2026年举办的省运会则是撬动茂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支点”。放眼长远,可望加快茂名文体旅、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茂名新城”的建设有利于推动茂名借力省运会,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能级,形成先发优势。在“后省运时代”,充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6/495eql2kpckyhnw584;24>3ujvsm
1.敦煌首条高速公路将通车为互联疆藏及内地要道(图)时政图为建成的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 甘肃省交通厅供图 摄 图为瓜州至敦煌高速公路地理位置示意图。 甘肃省交通厅供图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30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交通运输厅30日召开新闻通气会披露,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柳园至格尔木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和西部大通道西宁至库尔勒公路的组成路段,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142751:6521i82@83/4<249=420nuou
2.地理教学个人工作总结尤其是在地理期末模拟测试中,我命题重点以读图分析为主,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jvzq<84vgciig{3twk}fp7hqo1yik‚tpiykofjsi1lobqzg|qthlrj14:?4::3jvor
3.如图为玲玲所画的“东南亚地区知识树示意图.根据你对区域地理5.如图为玲玲所画的“东南亚地区知识树”示意图,根据你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将图中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特点;②含沙量;③汛期;④低;⑤热带季风气候.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976:o<58f9:5=8f;46c7==;f77e9:j;e
4.万字长文:深入理解各类型神经网络(简单神经网络,CNN,LSTM)的输入和输出1.一般神经网络的示意图中,都是跟上图一样,只画一个圆圈表示神经元,但是不画激活函数,但其实激活函数已经包含在这个小圆圈里面了,便于理解,可以将神经元的这个小圆圈从中间切一刀,前半部分的状态是输入的各个量乘以权重,加上偏置得到的未经过激活函数之前的状态,然后把中间的这条竖线看成是激活函数,那么右半边的jvzquC41dnuh0lxfp0tfv8Ignwyjqwfn1cxuklqg1fkucrqu13744=8987
5.秋天去额济纳,要怎么拍出刷爆朋友圈的大片?额济纳旗地理位置图 二、额济纳什么时间去最好 额济纳旅行时间示意图 上图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但是胡杨林变黄的具体时间会根据当年的气候而定,2016年的额济纳就因为气候变暖整个胡杨林黄的比较晚。一般一两场寒流过境胡杨林就会开始从靠近巴丹吉林沙漠的一端由小树一点点变黄。 jvzquC41yy}/ojkgpi}p0ls1iqthnj1|kpwnpi17:8A>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