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团队第五日所行为崂山南线的经典路线,大致为经登瀛,走梯子石、入太清宫后游八仙墩,自垭口到上清宫,住明霞洞。
这条线路是来崂山的游客最常走的线路,不过大都是坐着车或索道在点与点之间运动,是点游,而不是线游,更没有面的概念,其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登瀛村以前的名字为“登窑”。早先从登瀛村到东西麦窑村的一带遍布炭窑,先民们跋涉至此,遂将居处定名为“登窑”。
在村离海岸不远处有徐福岛,传为纪念徐福出海而命名。清代《即墨县志》载:“徐福岛,县东南五十里,相传徐福求仙住地,故名”。
沈鸿烈联想到附近的徐福岛,遂将“登窑”改为“登瀛”并延续至今,意思为自此登陆瀛洲之意,可谓非常贴切。近代登瀛村的梨花特别有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被命名为“登瀛梨雪”,前些年还被拍成了电影《恋之风景》,成为近代青岛十景之一。
在这里还提到一个宫观“聚仙宫”,目前早已倾颓无存。在当时可算南线及海上东进崂山的门户,也是距太清宫、上清宫最近的庙宇。凡从南线或海上进崂山的外籍人员、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旅游观光者及道教信徒,进山必经此宫,相当于上下清宫西线的传达室。曾有“先有韩寨观,后有即墨县”之说,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
告别忧伤而美丽的登瀛,没有公路,所以进入梯子石古道。
梯子石为崂山著名险道,前曾撰文多有涉及。其处悬崖傍海,舍此无路可通;而坎坷崎岖,一再起伏,行者稍一不慎,即有下坠深渊之虞。
为解决此问题,环游者在这里提出了整修梯子石的规划。“勘视梯子石一带路工......就旧道展宽为二公尺六,山坡概以条石作成阶段,总计二千数百级;昔之蛇行蚁附者,今得阔步其间矣。”这里准确给出了梯子石的宽度及数量,可以作为勘察保护的基础资料。
漫步在梯子石古道,脚下是衰草萋萋,远处则海天一色,凡行走之人无不心怀大畅。可以说不走梯子石,体味不到上下清之境绝清幽。
从梯子石至八水河,因当时自此到上清宫的路难行,乃 变计径赴太清宫,比至已十一点半矣,遂在太清宫午餐。
午餐后觅小舟二,海游八仙墩。路线为自太清宫至八仙墩,过张仙塔,泊于晒钱石。
八仙墩是相当有名的,除了喜欢走野路的山友,以前外地来崂山的游客却不可能到八仙墩,因为墩不在游览区内,需要沿着崎岖的山路跋涉二三个小时方可到达。据说现在开通了太清宫至八仙墩的船游路线,时间充裕的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其实在近代游八仙墩的主要方式就是船游。
行走有行走的好处,可观石厦、游嵖岈洞,漫步钓鱼台,小八仙墩尝鲜。海游则有海游的妙处,由山观海海天一色,由海观山高山仰止。
墩在崂山最东南角,各种志书中记载很多,《崂山志》记载:“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这里骇浪汹涌澎湃,石壁红、黑、灰、青、白相间,五色缤纷,又称“海峤仙墩”。
传三丰道人在八仙墩上以碎石手砌仙塔二座,塔下手植耐冬花,虽几千百年,碎石塔安若磐石。然仙塔从旁睨不可即得,须下临不测之深,然后其塔得全呈面目。因其险而人所难至。蓝水有诗:“倘使尽人能到处,那能奇迹至今存?”……
为啥奇怪,试金石可试金之真假,晒钱石上竟然有“古钱”可见,作者云:“余等就石罅觅之,果捡得数枚,有宋祥符铸”。那么一个问题来了:此钱来自何处?莫非也是随行官员为博大人一笑而故意为之,此种缘由就不得而知了!至于酒缸槽,可能是八仙藏酒之地吧。
明代大学士高弘图说:“大率此一观,实二劳第一奇、第一丽”!。
在晒钱石心满意足的捡了钱,由青山复乘山轿赴上清宫,径上明霞洞。
明霞洞,地势奇特。在洞前,最大的感觉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当年明山东参政和提学使陈沂有文:“有北峰,峻极。山半隐隐台殿,至则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有石洞,额大书明霞洞......"。
现在已经找不到“乃援而升”的感觉,因为洞体早已坍塌,不过其身后另有奇洞。从小径攀援而上,有二洞,一曰玄真,洞额镌刻“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笔者不懂书法,站立其前,也能感觉到拙朴之意扑面而来,传为三丰真迹。
其右洞略小曰三丰,周鲁有题刻“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两洞之间有石壁光滑,有篆字漫漶不清,为“北泉与石亭同来”,北泉者即墨蓝田,石亭者浙江陈沂。当年二人曾同游玄真三丰二洞,留字在此。
自玄真洞继续向北,有玄武门、万年船、北大顶诸胜。其中极顶处有大小石臼数百最为奇绝,大者如池、小者若盅,点点缀缀,灿若列星,实为崂山不可多得的石臼群奇观。
晚饭后,大雨骤至,同人颇忧明日之游程:或为雨所阻。在明霞洞的灯下,一众人行披图相与研究日后之规划。
“空山不见人, 但闻风雨响。古寺禅房静,灯人影图上”。现代之官员几人可有此独特之经历?打油一首后,第五日环游行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