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古称牢山、劳山、鳌山,位于青岛市东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公里。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为山东省第三高峰,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故崂山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古语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游客服务中心
崂山东、南两面临海,山体延伸入海,形成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海岸线长87.3公里,基本为海蚀地貌,属基岩海岸类型。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崂山有23条主要河流,由山区中部呈放射状扩展,这些河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流,多直流入海。
流清景区
崂山风光有所谓“崂山十二景”之说,即主峰崂顶之“巨峰旭照”,明霞洞之“明霞散绮”,蔚竹庵之“蔚竹鸣泉”,白云洞之“云洞蟠松”,潮音瀑之“岩瀑潮音”,棋盘石之“棋盘仙弈”,华楼峰之“华楼叠石”,狮子峰之“狮岭横云”,达那罗延窟之“那罗佛窟”,八仙墩之“海峤仙墩”,太清宫之“太清水月”,龙潭瀑之“龙潭喷雨”。崂山景区主要包括巨峰(崂山顶峰)、流清(乘车观海佳地)、太清(崂山最著名道观所在地)、棋盘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滨度假胜地)、北九水(山水结合的峡谷风貌)、华楼(花岗岩叠石风貌)、觅天洞等几个游览区。其中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在同一游览线上。
太清景区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崂山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崂山道教的基础。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至清代中期,崂山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太清湾广场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1939~1943年间侵华日军对崂山的“扫荡”为害最重,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青岛市政府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文化大革命”中,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政府逐步恢复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返还庙产,重修神像,相继修复并开放庙宇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崂山道教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进大门远望太清宫山门
太清宫位于崂山东南端,宝珠山七座山峰三面环抱,宫在峰下,为老君峰,大海当前,称“太清湾”。从大范围看是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从小范围看则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海抱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负阴抱阳的独特地理景观。群山环抱,挡住北来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证气候的温润,形成独特的气候环境,被誉为“北国小江南”。
太清宫山门
太清宫在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江西瑞州府人张廉夫被奉为太清宫的开山始祖。明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太清宫,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三个院落,各建围墙,各立山门,互有便门相通,太清宫基本形成今天的规模。“文化大本命”中太清宫庙碑、神像、文物、经卷、供器等均遭毁坏,后因部队家属入住,殿宇房屋及古树名木得以保存。2001年起陆续增建山门、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混元殿、文昌殿、财神殿等殿堂,并新塑神像,至2005年,太清宫内殿堂总数达十三座,供奉神像一百一十八尊之多。
三官殿西侧逢仙桥头之龙头榆
太清宫院内有银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树名花。出三官殿西去,在“逢仙桥”石阶旁,有一株宛若苍龙的“龙头榆”。树高18.2米,胸径1.3米,树龄已有1100余年,居全国古榆之冠。三皇殿山门前两株银杏树,高20余米,枝叶婆娑,生机盎然,树冠荫地约一亩。三皇殿院内桧柏高约25米,树围5.25米,树上寄生着凌霄、盐肤木各一株,三木一体,堪称一绝。三皇殿前两侧的白茶花和红耐冬最为有名。东侧开红花的耐冬,树高8.5米,围粗1.78米,树龄当在600余年,花期自11月上旬到来年6月中旬,雪天仍花红如火,蕊黄如金,叶绿如翠。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里穿红衣的花神“绛雪”,即指此树。西侧的白山茶,树龄逾400年,每逢花季,如银似雪,与红耐冬交相辉映。
三皇殿山门及其右侧之银杏树
太清宫周围有拜斗台、连环洞、劈石洞、聚仙台、邱处机摩崖和康有为题诗刻石等。
三官殿后面之老子雕塑
太清宫夜景尤为出色。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游崂山记》中有一段精采的记述:“是日,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赏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烟之笼被,清奇独绝。嗣乃登坡放瞩,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这就是被誉为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
太清宫后去上清宫和明霞洞之索道
佛教传入崂山地区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崂山崇佛寺(俗称荆沟院)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为崂山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可视为佛教在崂山的发端。义熙八年(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经的东晋僧人法显泛海返国遭遇飓风,漂泊到不其县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长广郡太守李嶷将其接到郡治不其城内讲经说法,并在其登岸处创建石佛寺(即潮海院),从此崂山佛教声名大振。北魏时法海寺的创建,标志着崂山佛教已初具规模。明清两代在崂山创建的寺院有20余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顺治九年创建的华严寺,与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石佛寺、法海寺被称为崂山佛教三大寺院。
棋盘石景区海滨
民国时期崂山佛教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崂山僧人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动。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崂山僧道联合,创办生产合作社,过着亦禅亦农的生活,走上自给自养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各寺院神像被砸毁,经卷、文物被焚烧,僧尼被遣散,大殿被封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被遣散的僧14人、尼7人,均被落实政策,并妥善安排生活。1985年青岛市政府修复华严寺和法海寺,并将这两座寺院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山门“华藏世界”
骑大象的普贤菩萨
华严寺位于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属于佛教临济宗,为崂山现存唯一佛寺。明崇祯时(1628-1644年)即墨人御史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今寺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青岛市代理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改其名为华严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严寺受到严重破坏,殿宇、佛像、经书、文物全部被毁。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修葺的。
塔院
华严寺山下为观音广场,立有高僧法显登陆上岸塑像和东海观音立像。从山门到海滨,通有石砌盘道,名为华严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游人多在石上题刻。
华严寺前面之石刻“缘”
华严寺山门为石料所造,称“华藏世界”,上刻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神圣壮观。顶部是锻铜铸就的巨大莲花,向八方开放,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中部为十大菩萨。下方居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华严寺门及藏经楼
华严寺前有塔院一处,为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之所。内有七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墓塔。曾有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得名“松抱塔”。
面对大海的观音
华严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古朴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四进阶梯式院落。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二进为藏经阁,藏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经》一部和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第三进为正殿,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内尊观音塑像;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设在这里。
仰口景区
仰口景区包括太平宫、白龙洞、关帝庙等道教人文景观,上苑山、狮子峰、将军崮,及仰口湾、雕龙矶、峰山岬角等海湾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