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崂山寻奇(二)

当爬山从追求速度、追求距离向追求发现转变的时候,对于一些经常爬山的山友来说,进山一次如果没有一些新发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进过山,但发现不可能每次都遇到,这需要机缘。

发现一块象形石这是最小的发现,这里说“一块”而不是“一处”,是因为象形石也是有等级的,一块象形石意味着虽然石的规模不大,但或者形似或者神似,足以让观者产生联想。山里这样的石头很多,但关键在角度,有时候角度不对,任人左看右看,也发现不了其妙处。

关于象形石,若说到描述最精妙的,莫过于近代文学家苏雪林,她的《劳山二日游》中写到崂山石:“有如枯株者,有如香菌者,有如磨石者,有如栲栳者,有如盆碗者,有如覆釜者,有如井阑者,有三五拈刺如解箨之笋者,有含苞吐蕊如妙莲欲放者;有卓立若宝塔者,有亭亭如高阁者,有翼然如危亭者,有奋翼欲飞如金翅鸟者,有负重轻趋若渡河之香象者,有作势相向如将斗之牛者,有首尾相衔,如牧归之羊群者,有斑斓如虎者,有笨重如熊者,有和南如入定之老僧者,有衣巾飘然如白衣大士者,有甲胄威严如战将者,有端笏垂绅如待漏之朝官者;你有观音的千眼不能一一谛观,你有观音的千手,也不能一一指点。这些石头并不说你心里想象它们肖似哪件事物,它们便肖似哪件事物,是主观的;自有宇宙以来它们便这么存在着,完全是客观的”。

苏雪林说尽了崂山石的特点,别人再说也不过是画蛇添足,东施效颦,所以还是不说了。

发现“一处”象形石,则比前者更高一级,当然这也不需要去发现,它们自古以来就那样高高的矗立着,不管你来或不来,不管和平或战争,不管发现和漠视。这样的地方的如狮身人面石,类似的还有老子峰、企鹅峰、鹰嘴石、自然碑、驼峰烟云、华表峰、棋盘石、龙穿崮、日起石等,这些都是石峰里的大观!

发现奇妙的石头,虽然令人兴奋,但对于喜好探索的人来说,比其更令人激动的是新发现古人的石刻。应该说,有闲暇和经济游山的古人都是当时的精英,所以大都文采斐然,喜欢在山里留下一些石刻。

石刻随着岁月的风化,大多漫漶不清,甚至完全消失,所以探索石刻的难度远远大于发现象形石。崂山的山友有专门探索石刻的团队,这些石刻迷门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用寻找绣花针的功夫探索前人的遗迹。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而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寻找棋盘石的第三块石刻,前几年崂山考古专家和石刻爱好者,追随古人足迹,踏遍明道观、棋盘石附近的每寸热土,但始终未果。有人推测,经过千二百年的风化,刻字可能已经真的剥蚀殆尽了,但石刻迷们并没有放弃,最终神秘的第三块石刻被浅水泉等网友找到。

丘处机的“南天门”石刻未问世前,也一直是山友们探索的目标。很长时期,专业组织和许多民间团队都在寻找着这处刻字实物,但均无结果。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青岛的驴友李青等人率先找到了刻字,并对外公布了刻字的位置。石刻位于天门口中部的一处岩石的南侧,当时刻字已被灌木和草丛所覆盖,后来为了便于近距离观赏,就把石崖根上的植物清理了。

找寻这些掩在草丛里的古迹,确实艰难,但找到以后的成就感,却带给登山者更淋漓尽致的快乐。

山洞和石刻有些类似。崂山的地质结构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山石叠加洞,遇到这样的叠加洞是一种发现,但不是大发现。大发现所说的山洞指的是前人有记载或有过人类活动但今人尚无人找到的地方。这些山洞洞体较大,但一般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年被草木掩盖,要发现也是很有难度的。

古书中对华阳洞多有描写,当地人也有很多传说,但华阳洞到底什么样,具体在什么位置,近代一直没有详细描述。2006年开始,辣妹老师与同伴根据古书的描述多次上华阳山寻找华阳洞,但都无功而返。后在2009春节过后找到一位当地老者,请他带路费尽周折才找到华阳洞。因洞口外貌变化较大,不敢贸然断定,直到进洞实地察看,才确定具体位置。

战乱年代,华阳洞是躲避灾祸的好场地,明代先人曾经避难于此。解放前,附近的老百姓也曾到洞里躲避土匪、日军等。1952年,为防止山洞被国民党特务利用,炸毁了洞口,从此华阳洞深藏山中。

根据前人的记载可以发现石刻和山洞,但至今有一些记载并没有被发现。如崂山铁锚,这是蓝水先生在《崂山古今谈》中记载的,说崂山会仙山、狍子崮都有铁锚,有山友说黄山崮顶也有铁锚, 并佐证说铁锚在二峰相对的崮顶石洞隙中卡住。记载是白纸黑字,传说也言之凿凿,但至今也从没有人发现。

还有 浴盆,蓝志载:“顶有深池,荡漾莫测”,周志载:“风涌浪翻,人不敢近”;曹臣《崂山周游记》说:“沉黝莫测,风来浪涌,人莫敢临视”。可以说现在找到的浴盆,没有符合以上描述的。

最神秘的是张仙塔,几乎崂山所有的山志、记载、游记都有塔的记录。并且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古人每每游之并发出感叹之音,留下了大量关于塔的诗篇。奇怪的是在今天交通及探索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再没有人真正看到塔的真容,也不见塔的任何影像留存

近来再看蓝水先生的《崂山琐谈》,推断即使老先生本人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张仙塔。他记录其在民国二十年见八仙墩北山腰,在竖裂缝中,有铁色厚不过尺,不规则石板累叠似塔,下丰上杀,以为即张仙塔,后重至其处,不见旧景,而所有记载塔在东坡,因而甚感疑惑以为或有缘者才可见,云云。

在山里,最神奇的是发现一些既没有前人记载,也没有今人遇到的奇境,这需要很大的机缘。有一位名为“潇洒走天下”的前辈,不论酷暑严寒,常年游走崂山,几乎熟悉崂山的每一个角落。这位前辈详细记录自己遇到的每一处奇境,给老鱼留下很深印象的诸如:

在崂山北天门附近,一个峡谷的悬崖绝壁处有两个紧靠一起像梯子一样的陡峭山壁,山里老乡说那是大小七十二级台阶,大台阶是那些有功狐狸(做好事的狐狸)死后升天的梯子,升天的狐狸有的会成仙,有的会转入人世。小梯子是低级轮回的地方。神秘莫测又有传奇色彩。

在棋盘石到清水湾的某个地方,有一深处地底的深潭,如一颗明珠镶嵌深谷,其四周绝壁万仞,人只可下视而无法下到潭水,去老龙潭要从陡谷下去走一丈许鱼脊背样的陡岩,一失足则成千古憾。老龙潭是地下之泉,明澈陡峭,身处不测之地致使人不可至。

在棋盘石的正北、清水湾的东侧,有一山巅,山巅为一半个篮球场大的平台,前辈称其为瀛洲台。台东北侧有守台树余光滑如镜,平台偏南侧有巨石似靴,高一丈,长丈二。台四围为绝壁,东北稍低,北侧似有人工,磊石为阶,可踏此阶上台。观台如圆台柱体。瀛洲台山间奇景,无言以述。

除了以上从来没有人见过的奇境外,老前辈还描述了一个通天洞的故事:“多少年前在山道上遇到的一位热心石匠,他给我讲了很多崂山的故事及奇峰异石,并约我第二年的春天,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带我去爬通天洞,采杏子吃。他告我那个洞是朝天的,洞有多深谁也不知道,无法可下。他曾多次上去,有时扔个石头也听不到声音,通到哪里也不知道,他找过多次但一直找不到。更奇的是洞口长了一棵很大的杏树,此杏树正好把洞口盖着,不走近还发现不了这个洞。结的杏子很大也很好吃,所以他每年杏子熟了的时候,如有空就要爬上去采杏子。”

登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发现带来的乐趣足以胜过所有的付出,这也许就是登山者乐此不疲的缘故吧。(本文封面图片为崂山虫子老师探索相公心的印记,特此致敬!)

THE END
0.崂山十二景之那罗岩窟八仙墩第1页山东八仙墩位于崂山的东南角,离景点太清宫有6、7公里远,只有一条小路相通,一般游客难以到此。这里水流湍急jvzquC41ddy/:;;60eun1}mtgcj.7@5854:.3660jvsm
1.山海人文田园美宿,共赴一场崂山健康之旅旅游资讯海上游览崂山,时有白云山间升腾,犹如神仙般栖息于云间。途经众多极具崂山“传说”的景点,依次经过太清湾、八水河、钓鱼台、八仙墩、崂山头、试金湾等景点。以崭新的视角,悠然海上、远眺崂山,领略山海相连的奇观胜景,聆听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寻仙海上,问道崂山!jvzquC41skthfjt0f|}xy7hqo1zpw{4n{|~04972265u49722683a:<555984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