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石汇崂山

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由于地质作用,构成了山海相连、峰峦叠嶂、深涧幽谷、海市岚光的雄伟景象。《齐记》评价崂山为“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诗仙李白赞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元朝名道邱处机有夸饰崂山诗句“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崂山山脉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属花岗岩地貌景观。由于造山运动的作用,断层、节理把岩体切割得支离破碎,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较明显,从而形成了崂山奇峰异石峥嵘嶙峋、山泉飞瀑清澈甘美、岩洞古树神秘奇特、山海奇观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崂山上的奇石,可以经东、南、北和中路四条线路进行观赏。

东路

太平宫东的狮子峰,山峰形如狮,狮吻中可容 10 余人,刻有明朝山东提学陈沂和监察御史蓝田的题字,狮背是观日出的好处所,“狮峰宾日”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由太平宫便门东去,山坡上有状如绵羊的绵羊石,是崂山的奇石之一。太平宫北犹龙洞塑有全真教北七真泥塑。太平宫西混元石上有古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等星图,是历代道士练功的场所。

白龙洞深居山腹,两旁石崖夹峙,形同左龙右虎,洞乃岩石叠成,门额高丈余,上刻“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院编修尹烺若所书。洞内宽阔,可立百余人。

白云洞两旁,有两座挺拔的山峰,谓大仙山和二仙山。远远望去,大仙山和二仙山酷似两位巨人,守卫着静静的白云洞。山上一巨石刻有“白云为家”四个大字,巨石之后的青龙阁,是白云洞的门庭屏障。于青龙阁左下侧,有一洞穴,穴上岩石书有“卧风窟”三字。此穴不大,但地势结构奇特,山风过此便由内回旋,故称卧风窟,亦为白云洞景致之一。

通往华严寺的路边,有一圆形巨石,名“砥柱石”,石上雕琢出四个赫然大字:“山海奇观”。每个字高两米有余,笔划中可立一人,是崂山较大的古刻石,为清代山东巡抚惠龄的题字。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经鱼鼓石(崂山奇石之一)可达那罗延窟。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南坡,这座天然石洞高、深各 10 余米,宽约 7 米,需沿着洞口石壁的圆脚窝,才能进入洞内。洞顶有一圆孔,好像火山喷口。国内奇洞多为石灰岩溶洞,像这样大的花岗岩石洞,尚不多见。据僧侣们传说,那罗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炼成佛后,凭巨大法力冲成圆孔升天而去的,故素有“神窟”“仙宅”之誉。

南路

石老人是海中高 15 米的海蚀柱,因远看像老人而得名。不远处的徐福岛分大、小二岛,据考证秦始皇命方士徐福带领 500 童男童女出海求长生不老药,是经此去日本的;鲍鱼岛与青蛙石因酷似鲍鱼和青蛙而取名。

太清宫的三皇殿对面山崖上,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石刻。宫后有连环洞、聚仙台、劈石洞、圣水顶、拜斗台等奇石异洞。

钓鱼台位于太清宫东南,是海中的一花岗岩巨石,面积约 80 平方米,顶平如台,名钓鱼台,是垂钓的理想之处。平台上镌刻有太谷子宋绩臣的一首一字诗:“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崂山头位于崂山的东南端,状如鳌头。崂山多为花岗岩,而此处则为变质岩,石呈一层层黑、白、赭、黄、灰等色,斑斓可爱。崂山头海拔107 米,山头上建有白色灯塔一座。

八仙墩在崂山头的南部,由于海浪常年冲击,崖岸断落如厦,高约 20 米。这里有八块2 米多高的石墩,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墩上小憩,故名八仙墩。八仙墩是我国罕见的海石奇境。

晒钱石是崂山头东北侧水面突出的一块平整光滑的巨石,长 80 余米,传说是东海龙王晒钱的地方。也有人说,八仙过海在此休息时,曾把他们所带的金元宝放在这块石头上晾晒,因而得名晒钱石。

八水河(八条涧水汇合而成)冲出悬崖峭壁,从壁顶凌云飞溅,像一条白龙翻腾而下,形成有名的龙潭瀑。龙潭瀑与潮音瀑并称崂山的两大瀑布。瀑布落下 10 余米,分成数股跌入龙潭湾,珠花四溅,发出如鸣金石般的和谐之声。龙潭瀑东侧高处有“龙吟”石刻,西侧下方有“潜龙飞瀑”石刻,蔚为大观。

到了上清宫,入山已深,而明霞洞尚在白云深处。登上别有洞天的洞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嶙峋巨石,上刻“半天朱霞”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过了“半天朱霞”即是明霞洞。明霞洞于金大定二年,由一块无根的巨石覆盖成一空穴而成。明霞洞南控沧海,宜于眺望。石上乔松,门前秀竹,院内轩盈精洁、景物明丽。崂山风景,以此为佳。明霞洞两旁的巨大岩石上,刻有很多游人题诗,其中有道士孙紫阳(金山派创建人)修真记,叙述他的修真始末。殿宇虽坐落在近山顶部,山后多为累石覆盖,然而殿内上、中、下三眼水井,终年清泉上涌,大旱不涸。据说有一大旱之年,赤日似火,草木枯焦,而下井供 70 多人饮用,仍甚充裕。“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当年漫游东鲁,为苍山云海和满天紫霞所陶醉,诗情勃发,于是,“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名句喷涌而出。这是对明霞洞景色的真实写照。

北路

华楼山界于北宅和夏庄之间,北临崂山水库,南连石门山。明朝赵贤曾立碑赞之为“海上名山第一”。华楼山海拔虽然只有 350 米,但风光绮丽,奇峰、异石、古树、清泉、洞窟,无所不备。登华楼山如果走北坡,路经小十八盘、接官亭(亦为迎仙岘)至松风口。这山口之南似楼之石名梳洗楼,高 20 余米,远远看去好像一座高楼。传说八仙中的何仙姑曾在峰巅梳洗打扮一番,然后同道友们漂洋过海,因而得此名。清同治年间的《即墨县治》记载:“华山楼,县南四十里,山巅有石似楼故名。”这座山号称“崂山第一奇峰”。崂山十二景中的“华楼叠石”,即指此处。华楼山亦因此峰而出名。梳洗楼西南的平峰,巨石林列,乃是清风岭。与此相对的最高山头,是号称“离天三尺”的高架岗。沿山路西去,直抵华楼宫。华楼宫的老君殿背靠碧落岩,岩下的金液泉是崂山的名泉之一,水质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岩上有云岩子刘志坚所镌道士邱长春诗,书法颇为拙朴苍劲。岩东的龙啸峰刻有云岩子的丹诀。

出华楼宫西院门登山,一座小山秀丽可爱,刻着明朝“金陵三俊”之一陈沂所写的“翠屏岩”三字,岩底部的玉皇洞,亦颇别致。一般洞窟的形状多不规则,而这个洞却是一个椭圆形的石洞,洞壁非常光洁清雅。

翠屏岩之西的大石崮刻有“仙岩”二字,字东约 1 米处,有个菱形水泉,即天液泉。此泉不大,虽位于石崮顶部而常年有水,旱时不涸,堪称奇观。泉东 5-6 米处,一石卓立,顶部尖锐,底部镌“凭虚石”三字。从“仙岩”向西北,山坡上一个直径约 2 米的天然石坑,因神话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常来沐浴,所以叫玉女盆。

玉女盆西面的山峰名灵烟崮,需踏着凿在石崮上的脚窝才能登上。崮顶的十几个石坑与玉女盆都是由海浪冲击而成的海蚀穴,证明在远古时期还未成山,后来被抬升所致。崮前的三阳洞,过去埋葬着华楼宫第一代道士云岩子刘志坚的骸骨。

与华楼宫相对的平峰是南天门,巨石罗列,千姿百态;东北梳洗楼、高架崮、灵烟崮,挺立如屏;东南巨峰一带群山层叠,郁郁苍苍;西望石门等山,峥嵘嵯峨,是观赏山景的好处所。

中路

所谓北九水,原是山有九折,水有九曲之意,一曲为一水,共九水。九水分南九水和北九水,北九水又分为内九水和外九水两部分。北九水是崂山最大的河流——白沙河的上游。白沙河于夏庄出山后转至山前,经流亭入海。崂山水库就是截白沙河河水而成。去九水,一路青山水秀,绿树葱茏,每一水都有一景。如外九水,一水有“菊湾”,二水有“锦屏岩”,三水有“定僧峰”,四水有“飞来石”,五水有“玉笙奏曲”,六水有“骆驼头”,七水有“小丹丘”,八水有“丫鬟捶背”,九水有“仙姑洞”。步观内九水时,可饱赏两侧风景如画的山景。一水有“将军石”,二水有“双石屋”,三水有“鹰窠涧”,四水有“斩云峰”,五水有“飞凤崖”,六水有“锦帆嶂”,七水有“连云岩”,八水有“宰相石”,九水有“潮音瀑”。

潮音瀑是崂山两大瀑布之一,以水声如潮而得名,又名鱼鳞瀑或玉鳞瀑。它发源于巨峰(崂顶)北麓的源泉(又名太乙泉),至此遇断崖三折而下,形成瀑布。瀑布之下,有一水湾,水色碧绿,名靛缸湾。周围青山环抱,有观瀑亭两座。前人诗云:“盘空瀑雪飞涛落,佛面吹花细雨来”。绘景状物,颇为传神。

崂顶又名巨峰,坐落于方圆 100 余公里的群山之东南部,为崂山主峰,海拔 1133 米。峰巅有块平坦的地方俗称“盖顶”,并有一块数百立方米的巨岩压在“盖顶”之上。巨岩之上又有若干块小岩垒成金字塔状的峰尖,这就是崂顶的最高点。在峰尖上建了一座高约 10 余米的圆形观景楼,直插蓝天。登楼俯瞰整个崂山,形同蚁蛭,海风泱泱,令人胸襟开阔。

崂顶观日出,系崂山十二景之冠,素有“巨峰旭照”“云海奇观”“崂山火球”三奇观。1500 多年前,晏漠在其所著《齐记》中记载:“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其实崂山没有泰山高,泰山海拔 1524 米,崂山比之要低 391 米。不过,由于崂山是从海面陡然拔起,山势显得格外险峻。远看如锯齿交错,中看似刀剑刺天,近看则岩石突兀,威武雄壮。崂山峰上有峰,谷下有谷,东南傍大海,西北连陆地,云气岚光,变幻无穷。其所谓“山无海不险,海无山不奇”,难怪崂山自古被视为“神仙窟宅”。

THE END
0.崂山十二景之那罗岩窟八仙墩第1页山东八仙墩位于崂山的东南角,离景点太清宫有6、7公里远,只有一条小路相通,一般游客难以到此。这里水流湍急jvzquC41ddy/:;;60eun1}mtgcj.7@5854:.3660jvsm
1.山海人文田园美宿,共赴一场崂山健康之旅旅游资讯海上游览崂山,时有白云山间升腾,犹如神仙般栖息于云间。途经众多极具崂山“传说”的景点,依次经过太清湾、八水河、钓鱼台、八仙墩、崂山头、试金湾等景点。以崭新的视角,悠然海上、远眺崂山,领略山海相连的奇观胜景,聆听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寻仙海上,问道崂山!jvzquC41skthfjt0f|}xy7hqo1zpw{4n{|~04972265u49722683a:<555984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