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佛教道场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为观音菩萨道场。

一.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菩萨顶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对外推出的35张旅游王牌产品之一,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与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为伴,景色秀美,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

北台也称斗峰,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西台也称挂月峰,中台也称翠岩峰,东台也称望海峰,南台也称锦绣峰。五座台山各有特色,各具风韵。每到盛夏,五座台山山花烂漫,香气四溢,游人至此,犹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

五台山自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开始建庙,至今历时近2000年,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并居一山共同讲经说法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个朝代的寺庙建筑47处,荟萃了7个朝代的彩塑、5个朝代的壁画,以及堪称典范的古建艺术。南禅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明珠、亚洲佛光。五台山的标志建筑塔院寺大白塔,为我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

丰厚的历史遗产,造就了五台山佛教名山的国际地位。为了满足海内外香客信士的需求,五台山特意推出了“一会”、“一节”、“一年”的佛教文化活动。“一会”就是五爷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初一举办),主要以启智赐福为主题,由佛协会主办、五爷庙承办,组织一系列启智、还愿、开光等专场法会和佛事活动。“一节”就是佛教文化节(每年8月至9月期间举办),主要彰显佛教文化艺术魅力,举行一些游客参与性强、品位高、效果好的文体活动。“一年”就是佛俗民情年(每年农历腊月十八至第二年正月十八举办),主要突出佛俗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增加冬季旅游项目,延长适游期,扩展旅游空间。

目前,五台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正在进行,五台山风景区政府正在将五台山建设成海内外游客最可信赖的旅游目的地。

二.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佛像)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其主要特色为:

绚丽的自然风光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慨。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金顶)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峨眉山十方普贤菩萨佛像)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佛像)

峨眉山金顶的十方普贤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十方的艺术造型。圣像从高度、重量、面积、位置等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佛像通高48米,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圣像中的“十”,不仅说明了圣像是由十个普贤头像组成,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还代表了佛教中的十个方位。不仅如此,圣像中象鼻弯曲的方向还指引了朝拜圣像的方向。

图片:峨眉山十大景观 金顶祥光

图片:峨眉山十大景观 洪椿晓雨

图片:峨眉山十大景观-双桥清音

悠久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寺庙中的佛教造像

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图片:峨眉山洪椿坪

图片:峨眉山仙峰寺

图片:峨眉山报国寺

图片:峨眉山伏虎寺

图片:峨眉山洗象池

图片:峨眉山清音阁

图片:峨眉山万年寺

图片:峨眉山金顶华藏寺

图片:峨眉山万年寺

图片: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

图片: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

图片:峨眉山三身佛铜像

三.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南海观音菩萨)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观音菩萨道场),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潮音洞)

潮音洞位于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不肯去观音院下人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图片:佛教圣地-普陀山(南天门)

在普陀山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

图片:佛教圣地-普陀山(海印池及多宝塔)

普济禅寺内的海印池建于明代,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景色迷人。盛夏傍晚,朗月映池,荷香袭人,正是到此欣赏“莲池夜月”的最佳时机。 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原名“放生池”,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荷花),所以又称“莲花池”。

图片:佛教圣地-普陀山(洛迦山妙堪塔)

洛迦山妙湛塔又名“五百罗汉塔”,坐落在普陀洛迦山中部,以旧妙湛庵旧址新建,1993年6月建成。数百吨青石皆从温岭海运而至,用人工肩负扛抬上山,耗工二万余,雕工精细,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边长16.3米。塔身三层,形似多宝塔,但比多宝塔高大雄伟,堪称海天佛国一大工程。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海岸牌坊)

普陀山海岸牌坊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翠瓦飞檐,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题。门柱上刻有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南海观音菩萨)

普陀山南海观世音菩萨铜像是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观,海天佛国的象征。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观音立像工程浩大,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南海观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二龟听法石)

一块巨石上,附着两块酷似乌龟的岩石,一只展肢伸脚,似往上爬;一只踞于岩顶,回头相望,仿佛正招呼后者赶紧跟上。二龟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叫绝。相传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误了归期,化龟为石。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一龟昂首伸颈,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海天佛国石)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磐陀石)

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顶端平坦,可容30人,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磐,亿载未动,万劫不摇,两石永远是这样相累相依。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嘻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磐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候继高书)“大土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在磐陀石身上怀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事情,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因而近代有许多电视、电影剧在这里拍摄外景。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梵音洞)

在普陀山东端青鼓垒头尽处,与潮音洞南北相对。洞壁陡峭,石劈如门,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中飞挂一天然石桥,上建有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洞深幽,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天门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丽景色。梵音洞山色清黔,峭壁危峻,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是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佛阁下海潮翻滚,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龙吟虎啸,日夜不绝。因此,梵音洞又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普陀山(潮音洞)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海印池-莲花池)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海印池-放生池)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地藏殿)

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济寺介绍(前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座落于灵鹫山麓。i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一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每年六月莲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夏夜入静,荷香沁人,池中银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莲池夜月”,令人流连忘返。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正门海天佛国)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九龙殿)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后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济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济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济寺

图片: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济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济寺介绍(佛顶山寺)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座落于普陀山佛顶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海内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该寺因山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味,为其他禅林所少见。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

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为寺。光绪时又大加建,并经朝廷批准请得 藏经及仪仗,钦赐景蓝龙钵、御制玉印等。从此,一切规制与普济、法雨鼎峙。全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大雄宝殿盖彩色琉璃瓦,阳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壮观。

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由阿难与迦叶侍之,大殿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千手观音木雕像。寺内还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别为明万历年间铜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庆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海内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四.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

九华山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菩萨道场。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山门)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地藏寺)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地藏塔)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

图片: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大悲宝殿)

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群山众壑,以峰为主,怪石古洞,错落其间,溪流飞瀑,交织其中,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图片: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缘起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图片:九华山神光岭

图片:九华山神光岭肉身殿(真身宝殿)

图片:位于九华山神光岭的肉身殿(真身宝殿)

图片:位于九华山神光岭的肉身殿(真身宝殿)

图片:位于九华山神光岭的肉身殿(真身宝殿)

图片:九华山神光岭护国肉身宝塔(地藏塔)

图片:九华山神光岭的护国肉身宝塔(地藏塔)

图片:九华山肉身殿内的金地藏菩萨真身

真身宝殿

真身宝殿,即覆藏金地藏真身之宝殿,又称肉身宝殿。因金地藏真身藏于塔中,塔矗立在大殿之内,故又有肉身塔的叫法,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地方。真身宝殿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地藏殿、塔,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经两次重修。建筑面积为705平方米。

宝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高20米,殿门朝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从南面入殿须攀登81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由北门入殿需攀登99级石阶。塔东侧有明刻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镌刻“磐石常安”横幅;北面雕着“神光异彩”四字。

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画栋,仙鹤、麋鹿等珍禽异兽,牡丹、灵芝诸鲜花奇草,栩栩如生、鲜艳夺目。回廊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南边两副,一副题着:“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两副对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心中目前”不离地藏、终能修到“福慧”圆满。

此殿庄严雄伟,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面平铺汉白玉石。殿内供有骑着独角灵兽“谛听”的地藏菩萨塑像。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基座四角有回柱顶梁,基上矗立七级木质宝塔,高约17米。塔内供奉着金地藏菩萨真身。游人可在这里看到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肉身菩萨。其弟子闵氏父子侍立宝塔左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塔外有汉白玉神台,上列十殿阎罗立像,双手捧圭,朝奉着“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终年不分昼夜灯火长明。

殿基和两侧佛台有38幅精美的汉白玉浮雕,图案为净瓶、宝剑、判笔、莲花、牡丹、兰花、石榴等。殿前有半月形礼拜台,上列铁鼎,香烟缭绕,是朝圣者行礼、求愿、静心、升华的地方。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着地藏菩萨誓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黎元洪所书。

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凝重,云层含有微细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现出“银铺海”奇观。

图片:九华山化城寺

图片:九华山化城寺

化城古寺

“化城”一名寓意弘深,来历不凡,源于《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妙法莲华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是大乘佛法一乘了义最高经典,用出污泥而不染之高洁莲花,比喻哲理宏富、概括辩证之深妙佛法。荷池中有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之芙蓉,皖南地呈雄奇俊美、涵义无穷之九华,其象征意义何在?有历史、现实为证:高僧、菩萨借机示现,皇帝、官吏皆趣风雅,文人墨客挥毫吟咏,普通游客以瞻为荣。

图片:九华山百岁宫(万年寺)

图片:九华山百岁宫(万年寺)

图片:九华山百岁宫之观世音菩萨像

摩空梵宫

又名百岁宫、万年禅寺。在九华山摩空岭上,依山而建,殿宇巍峨,上下五层楼阁,曲折相通,可容五千人。东壁以悬崖为基,西临九华峡谷,形势险峻。宫前石碑记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海玉,号无瑕禅师,由五台山至九华山,在摩空岭结茅而居,名摘星庵,长年以野果为生,寿一百余岁,诵偈而逝。逝前嘱咐弟子三年后启缸,如期开视时,见其颜色如生时无异,时人尊称为“百岁公”,并建宫以志纪念。明崇祯帝敕封“应身菩萨”,御题“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宫中尚存血经一卷。

图片:九华山天台寺

图片:九华山古拜经台

图片:九华山东崖寺

图片:九华山华严洞

图片:九华山风光

九华山自然景观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游九华山,首先要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学校、旅店、商店、农舍,游人可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这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

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来源于各峰之间,闪现于绿树丛中,逶迤秀丽,婀娜多姿。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吐玉,极为壮观;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飞溅。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九华山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峰上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千。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有“大鹏听经石”,传说一大鹏因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

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肚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形像,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九华有诸多幽深岩洞,如地藏洞、道僧洞、华严洞、长生洞、堆云洞、飞龙洞、老虎洞、狮子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禅修。地藏洞是金地藏初到九华时的居住、禅修之所。

THE END
0.[北京海岸装饰]咖啡厅装修四大要点,打造休闲舒适空间![北京海岸装饰]咖啡厅装修四大要点,打造休闲舒适空间! 【导读】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使得咖啡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消费量日益渐增,不仅如此它也使得小资人群成为都市时尚优雅的一道风景线。然而这也给一些商人一些机会,开咖啡厅也成为众多创业者的优先选择,而好的咖啡厅装修效果是吸引客人驻足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jvzquC41dl4{z:750et06@73975ev;75:6>70qyon
1.中国四大海域,哪里人最会吃海鲜?这10座小城上榜,有你家乡吗?中国,这个东方巨龙,坐拥辽阔的疆域,其海岸线延绵悠长,环抱着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这四大海域不仅构成了中国蔚为壮观的自然边界,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与饮食风情。 渤海,这片相对封闭的海域,是中国最北端的内海,它静静地躺在华北平原的边缘。环绕渤海的城市,如天津、唐山、大连和烟台,不仅历史底蕴深厚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4286219738:567a724=<456;30|mvon
2.中国有几个海洋中国有几个海洋回答瑞文问答 2024-08-07 中国有4个海洋,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四海域因紧邻中国大陆,属于中国的近海,是中国的四大海域,又被称为“中国的邻海”。扩展资料渤海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北端,北纬37 07~40 56,北纬117 33~122 08。渤海是一个封闭的内海。东面是辽东半岛老铁山岬角与山东半岛jvzquC41yy}/t~nygp4dqv4ygpjb1:<79;;/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