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无际的汪洋中,拥有数不尽的海产海洋生物,至今仍有很多人类所不知道生物还没有被发现,虽然每年都有科学家新找到的品种。这其中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种。在这其中又有四种海捕产量最大的海产,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和乌贼。
小黄鱼
小黄鱼,又叫小黄花鱼、梅雨、小先等。小黄鱼体形似大黄鱼,呈柳叶形,但是头、眼都较小,尾柄短而宽,鳞片较大;小黄鱼背部呈灰褐色、腹两侧呈金黄色。小黄鱼为暖温性近海底层集群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小黄鱼主要栖息在泥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冬季会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秋末返回深海,在3~6月会向沿岸洄游,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主要以糠虾、毛虾、小型鱼类等为食。
小黄鱼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大小黄鱼的主要区别是:大黄鱼的鳞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大黄鱼的尾柄较长而小黄色尾柄较短;大黄鱼臀鳍第二鳍棘等于或大于眼径,而小黄鱼则小于眼径;大黄鱼骸部具4个不明显的小孔,小黄鱼具6个小孔;大黄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小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优质的食用鱼,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中医认为,黄鱼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的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有良好疗效。
大黄鱼
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种群:①东海黄鱼一东海地理种群(第一地理种群)。分布于黄海南部至台湾海峡北部,包括吕泗洋、岱衢洋、嵊山渔场、猫头洋、洞头洋、福建的官井洋直至闽江口海域,是中国大黄鱼的主要群体。②台湾海峡南部—粤东地理种群(第二地理种群)。③粤西地理群(第三地理种群)。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
大黄鱼为暖水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
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大黄鱼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不仅对体质虚弱的人和中老年人有很好的食疗效果,还能延缓衰老,防治癌症。但是,大黄鱼不能与中药、荆芥、荞麦同食,有哮喘病和过敏体质的人也应该慎食。
带鱼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肥带、油带等。带鱼体型侧扁如带、头尖口大、体表无鳞;带鱼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呈浅灰色、尾巴呈暗黑色。带鱼白天群栖息于海洋中层或是下水层,晚上活动于海水底层,有结群排队的特性。当春天回暖、水温上升时,会成群游向近岸;冬天水温降低时则会游向水深处避寒。带鱼产卵期很长,一般为4~6月,其次是9~11月,主要以毛虾、乌贼和小型鱼类为食。
带鱼是我国四大海产经济鱼之一,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东海产量最多。每年从惊蛰到清明是带鱼上市的旺季,此时的带鱼肉嫩体肥、油润、鱼刺滑软、味道极鲜,故有“开春第一鲜”之称。
东南沿海一带,出产一种特有的带鱼品质,黄金带鱼。黄金带鱼个头虽然比黑眼带,青张带等个头要小的多,但是其肉质更加鲜嫩可口,味道也更加的甜美。想要品尝这种美味,记得关注公众号,海鲜煌!
乌贼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Sepioidea)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乌贼约有350种,体长2.5~90公分(1~35吋),最大大王乌贼体长逾20米。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
乌贼鱼性质温和,味微咸,具有补益精气、健脾利水、养血滋阴、制酸、温经通络、通调月经、收敛止血、美肤乌发的功效;而且,乌贼鱼肉质中含有一种可降低胆固醇的氨基酸,可防止动脉硬化;常吃乌贼鱼,可提高免疫力,防止骨质疏松,缓解倦怠乏力,对食欲不振等作用显著;此外,乌贼骨是一味中药,主治崩漏带下、闭经等症;而乌贼墨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以及预防急性放射病。
以上就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海产,虽然是产量巨大的四大海产,但如果是无节制的捕捞,却也经不起。
大黄鱼过去是产量非常大的鱼类,因为其肉质鲜美可口,广受喜爱。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每年春夏汛都采取大规模捕捞进港产卵大黄鱼的做法,在大黄鱼产卵之前就捞起,使三分之一的亲鱼得不到产卵的机会,导致了幼鱼产量急剧减少,大黄鱼资源状况从此一蹶不振。到1993年,曾经盛产大黄鱼的舟山仅捕捞到27吨。得益于近年来对大黄鱼的保护和管理,如今才在海捕中能够再次见到大黄鱼的身影,但是个头大多也不大,乃至于上十斤的野生大黄鱼被抓起时都能够成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