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缝合线构造

缝合线构造是一种与节理相似的小型构造,它常见于灰岩中。研究发现,缝合线仅可以顺层理产出,而且可以与层理斜交或直交。

缝合线构造是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一种裂缝构造。在岩层的切面上,它呈现为锯齿状的曲线,此即称缝合线;在平面上,即在沿此裂缝破裂面卜,它呈现为参差不平凹凸起伏的面,此即缝合面。从立体上看,这些凹下或n起的大小不等的柱体,叫缝合柱。在这三种表现形式中,以缝合线最常见。合线构造的大小差别甚大,大者,其凹凸幅度可达十几厘米甚至更大;小者,其凹凸幅度小于1mm,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出。缝合线构造的形态差别也很大,有的参差起伏十分明。显尖锐,有的则较平坦以至逐渐与层面一致而消失。2

缝合线构造的形成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先有裂开面,然后压溶。在垂直裂面的压溶作用下,易溶组分流失,难溶组分则相对聚积,以致原来平直的裂面变成许多细小尖峰突起的缝合面。缝合线构造与主压应力轴直交,即主压应力与缝合线锥轴一致。1

关于缝合线的成因,已争论很久了。概括起来,有原生论及次生论两大观点:

原生论者认为缝合线是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其论据有:缝合线被构造裂缝或方解石脉切割;缝合面平行层面,或者缝合面就是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原生论的论据,有不少是可信的,这就是说原生的缝合线构造确实是有的。但是,大多数的缝合线构造还是次生的,即在成岩作用或后生作用阶段生成的。

后生论者的论据就更多了,如缝合线的形成受构造裂缝控制、缝合线切割构造裂缝或方解石脉、缝合线切割化石及鲕粒等。所谓次生,主要是指在成岩和后生作用阶段,由于压力一溶解作用(主要是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缝合线构造是一种裂缝构造,因此,它必然成为油、气、水运移的通道。已有许多证据证明,缝合线在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上起了积极的作用。2

观测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构造一般与构造变形时的主压应力(最大主应力口。)方向垂直。在一定程度上,其观测研究将有助于分析构造变形时的区域构造应力场。3

THE END
0.缝合后皮肤出现疤痕的原因问答频道就会生长出比较多的疤痕组织细胞,来弥合伤口,时间较长后,容易形成肉眼常见的蜈蚣疤;反之,若是缝合jvzquC41yy}/dxmg0et0c|p1xkkx1o5jy{9{wtxmzjkl0qyon
1.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即以夏林圻等为代表的新研究认识,主要证据是泥盆系与石炭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蛇绿岩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之前和石炭纪岛弧玄武岩被重新鉴别为大陆溢流玄武岩等。关于石炭纪火山岩构造属性学术界还存在不同认识,就是石炭纪大量安山岩的形成环境归属。主张岛弧火山岩的认识仍占据着主流话语,但地幔柱动力作用导致消减物质在软流jvzquC41jvsm0{mj|0tfv8~uzd532:=2:27/j}r
2.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提要(3)4、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 ⑴、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⑵、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24A4331<92<7452e22::427?:47xjvor
3.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大全11篇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主要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带,区内、带内集中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特点。受季风影响所造成降水条件变化而产生的灾害(洪涝、暴雨等)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地震灾害主要分布于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板块缝合线附近及地质构造带上,如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以及华北、西北和川西地震带等。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6;77;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