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风眠画集》,第22页,山艺文教基金会,1995年版。
2.《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近现代(下)》第10-11页,文物出版社,2020年。
“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
——林风眠
1979年林风眠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一方面面临着来自西方美术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国画自身,也有着变革的思潮。在这「古今中外」的十字路口上,一部分中国艺术家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富于时代感的绘画风格,而这批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便是林风眠。
1923年林风眠(中)林文铮(右)与李金发(左)在柏林
1919年,不满二十岁的林风眠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轮船,两年后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雕刻家耶西斯的指导下,开始了对于西方近代绘画和中国陶瓷的研究,进而产生了沟通中西绘画的动机。1928年,林风眠在杭州西子湖畔创办国立艺术院,提出的办学理念即是: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林风眠在艺坛辛勤耕耘了数十年,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观林风眠的画作。我们很难说出这具体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既是说不出,便是对林风眠艺术理念的一大认识。
繁花群鸟 局部
此件《繁花群鸟》,画面以颜色为主导,画家以繁花为底铺满画面,远看花朵丛丛簇簇,近看却一朵完整的花朵也没有,有些甚至是信笔扫过。画家正是通过色彩的变化,营造出繁花的景象。花间的二十只小鸟以墨笔写出,为画面增添一笔重色。群鸟栖息在树枝上,看似不经意的三三两两,决定着画面整体结构的布局,稳定中又不失变化,进而通过角度的不同,营造出画面进深的效果。小鸟的形象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画家也许并不关心笔下的具体是哪一种鸟类,画家所要求的即是画面中在此处需要有一只小鸟的形象,所关心的乃是小鸟的造型和整个画面环境的联系,即心中的小鸟和与之相关的意境,如此便跳开了传统的绘画,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另一方面,画家通过笔墨特有的性质,处理这二十只小鸟,淡墨为远,重墨为近,又以笔墨与宣纸接触产生的晕散,巧妙地表现出小鸟绒毛的质感,自然而然,平淡天真。
繁花群鸟 局部
林风眠在三〇年代开始了自己「方纸布阵」的创作思路,即中国画中所说的「斗方」,这种形式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似乎并不多见。林风眠选择方形构图,也正是他要和传统规范、传统习惯拉开距离的意识密不可分。画家通过方形的构图强调作品的绘画性,更加注重画面的平面构成。此件《繁花群鸟》即是根据方形构图加以延展而成。四尺整纸被画家以墨笔的树干分成两块,在分散式构图中,没有一处可以成为整个画面的主体和中心,枝干横斜交叉,小鸟左顾右盼,都保持着相似的一致,也正是在这种相似中,使画面产生出了秩序和节奏,形成了多样的统一。
林风眠 抚琴仕女
镜心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33×33 cm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出版】
1. 《林凤眠画集》,内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2.《林凤眠画集》第2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3.《近代中国画选》第45页,艺术图书公司(台北),1982年。
4.《当代美人画选》图版123,艺术图书公司,1984年。
5.《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凤眠》图版111,学林出版社(上海),1988年。
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林风眠
此幅构图是林风眠特有的方形构图,画面取近景,构图饱满。黄衣仕女盘腿而坐于轻纱幔帐前,姿态娴雅文静,微微颔首,抚琴静思。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动人女子:修长的颈部、曼妙的体态、飘逸的服饰、少女优雅含蓄的东方气质跃然纸上。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眉。女子衣服轮廓用线勾出,同时又用块面表现体积。背景中的织物,以细笔描绘,营造出背光透明的纱质感,所呈现出的简化的构图、高雅的格调,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整体画风勾线淡彩,色彩明亮,即符合东方审美需求,又拥有了西方的现代美感,极轻柔,极美妙。此外,林风眠在此作中独特的用线方式,虽然少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子,甚至与其大相径庭,但却继承了中国画线条情感和精神的表现力,突破传统笔墨规则,以此使自己的艺术,成功的进入现代的领域。
林风眠 蓝衣仕女
镜框 布面油画
79×79 cm
【题识】林风眠。
【说明】现藏家1980年代早期经罗孚介绍购自林风眠本人。罗孚(b.1921)原名罗承勋,笔名丝韦,广西桂林人,1948年春去港,任职于《大公报》等地,系香港现代著名报人,曾与金庸同事多年。罗孚与林风眠亦为故交,过从甚密。
林风眠在香港的晚年生活照
有人说中国美术史将来一定会这样写:林风眠以前的中国画和林风眠以后的中国画……作为一个革新家的林风眠,不仅了解宋元,更要深究汉唐,以及广大的中国民间艺术,熟悉整个人类文化的演进,然后从人的根本上寻出创造的动机,表现的法则,最后才综合中西之长,而决定如何下笔。林风眠首先在绘画思想上拓开了境界与视野,把自己放进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流中,超越了狭隘的中国地方性的艺术观。林风眠在中国画的新领域内,独自冲向了一个高峰,把所有的人抛得远远的。他显得奇异、分离、像一个巨人,便同道者无法与他并列,无法企及。林风眠孤独奋斗了一生,他没有受到温暖家庭的幸福,他过着孤单而简朴的生活,伴着他的唯有他的艺术,他的梦幻。他的理念之光点燃了他生命的火焰,照亮着古老的中国,把漠唐伟大的精神复活起来,以现代的风姿,以他个人人格 化的笔意,展示给我们。他拓开了水墨画的领域,把古老的笔墨赋予新意,一心为国画打开一条宽广的道路。林风眠绘画的中西结合就是以中国的韵律感为骨干,画面中「形」的变化转折服从「韵律」的指挥,一如声腔决定吐字发音的短长。
他的画幅多方形,画中内涵多圆形,圆中有锐,寓俏于拙,这是林风眠画面迷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紧繁咬住黑白的,为突出画面的黑白主宰,其他部分便于工作运用各种手法组织起供奉作品的中间调。林风眠也常将油画中光影的闪烁与色彩的华丽移植进宣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