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水画蔚为大观的传统与锐意求新的当代之间,如何找到一条既扎根文脉又彰显时代精神的路径,是每一位严肃画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杨必位先生以其数十年的深耕与实践,交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笔下苍润浑厚的巴山蜀水,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且充满生命哲思的丰富艺术语境。这一语境,以传统笔墨为根基,以现代美学意识为视角,以深邃的“意韵”为核心,通过对代表作品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最终升华为对宇宙自然与生命存在的东方哲学表达。
形式语言的融合与再造:传统笔墨的现代转换
杨必位艺术语境的基石,体现在他对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上。他并未简单沿袭某家某派的皴法点染,而是深入传统堂奥,进行萃取、融合与再造,使其笔墨语言兼具古典韵致与现代视觉张力。
在《秋山问道图》中,我们看到杨必位融合宋元精神的卓越实践。画面汲取宋代山水“格物致知”的严谨,山石结构坚实,脉络清晰;同时又兼具元代山水“逸笔草草”的写意情怀。他创造性地运用枯笔飞白与泼墨块面的对比:飞白处笔力苍劲,表现出秋山风骨的萧瑟与硬朗;泼墨处墨色氤氲,营造出山间浑厚华滋的气象。这种对比已超越了单纯技法的展示,而是服务于整体意境营造的形式构成。
在《雨后铁山矇》中,杨必位巧妙运用积墨与破墨技法,层层敷染,使山石在浑厚中见筋骨,在湿润中显苍茫。墨色的交织、碰撞与渗透,生动地模拟了风雨洗礼下山岩的质感与气息,这既是宋人法度中对物象物理的尊重,又是元人笔墨中写意精神的张扬。画面中精心留出的云雾与河道,不仅构成了“气韵流动”的虚实空间,更在“黑与白”、“实与虚”的辩证中,隐喻了人生风雨中对于宁静与光明的守望。
杨必位的创新勇气更体现在他对画面构成的探索上。在《巴山归樵图》中,传统的山水意象被赋予了现代的形式感。山体结构呈现出明确的几何化趋势,棱角分明,块面清晰,带有现代建筑般的构成意味。然而,这种理性的结构并非冰冷的存在,它与水墨泼洒产生的偶然性、随机性碰撞交融,形成了理性框架与感性挥洒的二元张力。而在《墨韵交响》系列中,这种探索走向极致——书法性线条的韵律与节奏,与蒙德里安式平面构成的冷静秩序并置,探索东方书写性与西方抽象图式之间的对话,使其艺术语境具备了与国际艺术语境交流的潜在维度。
意境表达的深化与拓展:“意韵美学”的构建与实践
如果说形式语言的创新是杨必位艺术语境的“体”,那么其对意境表达的深化与拓展则是其“魂”。他超越了“可居可游”的田园牧歌式表达,将山水提升为一个承载着生命哲思与宇宙观照的宏大场域。
在《花开故里墨润怀》中,杨必位打破了传统山水画追求“幽远”、“荒寒”的定式,展现出扑面而来的生命热情。他以点染技法泼洒出满山繁花,缤纷灿烂,墨色叶片则稳住了画面的节奏,使得绚烂归于沉静。溪畔点缀的屋舍,为蓬勃的自然注入了人间烟火的气息。这幅画不再是文人孤芳自赏的隐逸图,而是对大自然旺盛生命力与人间温情的热情礼赞。这里的“画眼”,不仅是构图上的视觉焦点,更是整个画面意境生发的原点与精神凝聚的核心。
《秋山问道图》则体现了杨必位对生命哲思的深沉思考。金黄秋林与留白瀑布交织,在视觉的丰饶与虚空之间,传递出“春华秋实”之后的生命沉淀与哲思内省。飞流直下的瀑布与留白处理的虚空交织,仿佛在言说“逝者如斯”的时间哲学。这里的“问道”,问的或许不再是传统的禅机玄理,而是关乎生命荣枯、价值实现的现代人之思。
在《太阳迈过了山巅》中,杨必位展现了他构建宏大山水气象的能力。他融合了北方太行山的刚劲雄强与南方三峡的氤氲秀润,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张力。山石以斧劈皴般的笔法勾勒,坚硬挺拔;而云气则以柔和的泼墨与留白处理,缭绕其间。这种刚与柔、动与静的对比,仿佛演奏出一曲自然的交响乐。这不再是某一地域的简单写生,而是画家胸中丘壑的袒露,是一种对东方宇宙观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理念的图像化诠释。
文化语境的定位与超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杨必位的艺术语境,需要放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坐标系中来审视。他是一位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与革新者,其艺术实践有效地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了桥梁。
杨必位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理论自觉,积极推动着文人画的当代转化。他不仅作画,更著书立说,在《画眼春秋集》中系统梳理并提出“意韵美学”框架。他的作品,保留了文人画对“写意”、“书卷气”和笔墨独立审美价值的追求,但又摒弃了旧文人画中可能存在的程式化与疏离感。他让笔墨重新拥抱鲜活、饱满的自然生命,让文人的内心观照与现代人的生存体验相接轨,从而使古老的文人画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杨必位展现出可贵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他扎根于巴蜀地域的文化土壤,从雄奇秀幽的本地山川中汲取灵感,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然而,他并未故步自封,而是敏锐地捕捉现代艺术的形式法则与视觉经验,并将其融汇于创作中。无论是《峡江烟云》中的几何化构成,还是《墨韵交响》系列中对抽象语汇的尝试,都表明他正致力于探索一种既能与本土文化血脉相连,又能与国际艺术语境进行有效对话的绘画语言。
结语
通过对杨必位代表作品的系统巡礼与艺术语境的深入探析,我们得以清晰地见证一位当代画家深植传统、面向现代的卓绝探索。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将形式与意蕴、传承与创新、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熔铸一体的、丰饶而深邃的精神家园。
杨必位的艺术实践与其著作《画眼春秋集》中所构建的“意韵美学”思想交相辉映,共同印证了“画境即文心,文心即画境”的至高追求。他始终秉持“以朴素的心灵去践履艺术的逸然清新”,这份初心,使得他的作品无论笔墨如何雄浑苍劲,构图如何现代磅礴,其内核始终充盈着鲜活的生命感与动人的灵性。
杨必位的艺术之路,不仅为个人创作找到了独特的坐标,更为中国山水画在二十一世纪的演进,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与启示的路径。我们期待,也深信,杨必位的艺术与思想,将继续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引发深远的共鸣与回响。
(乙巳年初冬于渝西酣墨轩)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