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

最早提出钱塘江源头的是《汉书·地理志》,该书简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后汉书·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肯定了汉书中的说法。此后人们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为钱塘江的源头。

20世纪30年代,地理工作者实地考察后,认为钱塘江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开化县马金溪。 20世纪50年代,电力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和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组织的钱塘江查勘队,对钱塘江进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资源的查勘,确定了钱塘江源出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莲花尖。 1979年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钱塘江,旧称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再次组织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见,认为钱塘江源头,应该在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境内的龙溪(即龙田河),即青芝埭尖。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组织了一支科考队,对新安江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确定钱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头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海拔l600多米的怀玉山主峰六股尖。入海口位置是浙江省海盐县的澉浦至对岸余姚市的西三闸一线,全长605公里。

干流概况

北源新安江

新安江源出古徽州休宁县六股尖东坡,源头海拔1350米,北流近20千米左江龙溪后称大源,东北流约17千米,右纳小源后称率水(上游在率山,故名)。以下在休宁县境右纳沂源,新岭水,汊水,在屯溪左汇横江后称渐江,东北流21千米至浦口,左纳新安江最大支流练江后始称新安江。自此折向东以,沿途左汇棉溪、昌源、大洲源;右汇街源河,在街口附近进入浙江省境,继续东南流,经淳安、建德两县,左纳云源港,东源港,右纳郁川(郭村溪)、武强溪、凤林港,穿铜官峡谷(新安江水库大坝在此修建,水库回水可上溯至安徽深渡),再右纳寿昌江,流至梅城东与兰江汇合后称富春江。

新安江属山溪性常年河,含沙量少,清澈见底。新安江水电站未建前,河床比降大,沿江多峡谷险滩。电站建成后,紫金滩以下形成一个面积为580平方公里的新安江水库(又称千岛湖)。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后,富春江水库回水已达洋溪。梅城水位稳定在22-23.5米之间。紫金滩以下的急流已消失,50t货轮和200客位客轮自梅城可达白沙。洪水受新安江水电站调蓄控制,最大流量为13200立方米/秒。

南源马金溪

富春江段

钱塘江段

主要支流

兰江

婺江

分水江

渌渚江

浦阳江

曹娥江

气候

经济社会

钱塘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距今数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新安江支流寿昌江畔便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秦汉时期,历时440年,钱塘江流域城镇发展在总体上比较缓慢。但是在东汉时期,钱塘江流域出现了大转折,城镇发展迅速,广阔的中上游地区也新建了许多县级城市,开始逐渐缩小与黄河流域的差距。同时,此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在东汉时开始有所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和平环境人口的自然繁衍以及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和鉴湖的形成,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汉文、景帝采用"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从东汉中后期起,开发相对较早、发展相对较快的钱塘江下游其城市逐渐崭露头角,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势头。

六朝时期是钱塘江流域城市崛起的时期。首先表现为郡县城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地域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与此期历代政权为稳固统治,积极进行政治地理的开拓和大量增设郡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草市"开始出现,传统市场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城市网络联系也开始萌芽。

孙吴之后,经西晋的短暂统一,到东晋南朝时期,钱塘江流域的政治地理开拓进一步走向深化。就钱塘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全貌而言,它不仅远远超过了秦汉时期,而且与同时期的十六国北朝相比,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北方,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渡,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在促进江南开发的同时,使都市人口急剧增加。另外,社会的安定也促进了人口的自然增长。所有这些为提高流域的城镇建设水平,加速了流域的开发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共397年时间,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代以后的又一个兴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第二个全国范围的高潮期。随着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广大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开始赶上中原地区,其城市发展也呈现出与中原平分秋色之势。这在钱塘江流域表现得特别明显。五代,钱塘江流域一直被钱氏所统治,杭州成为钱镠建立的吴越国的都城,一跃而成为地占两浙十三州、一军的吴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杭州甚至钱塘江流域有着突非猛进的发展。

由于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大量北人南移,大大促进了钱塘江流域城镇的发展。唐代以后,南方与北方的生态条件有了相对变化。整个的经济活动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地区。此外,五胡乱华及金人元人入侵,迫使人民向南逃避。在经济因素之外,又增加了非经济因素,促成中国人口由北向南的长期大迁徙。

两宋时期,钱塘江流域的发展相对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国内外文明一世的地区。其市镇,无论就其经济状况还是社会状况而言,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工商业发达的镇市,实际上已初步发展成为与传统州县城市不同的新兴经济都市。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对钱塘江流域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化渊源

钱塘江是吴越分野之地,其中杭州位于钱塘江南北两岸,可称"吴越并载之"。有相关证据表明,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越文化是钱塘江文化的根基和母体。吴越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特征为钱塘江文化的发展打下深刻烙印。钱塘江文化先天秉承了吴越文化的气质。

在钱塘江流域广大的区域内还分布着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他们千姿百态,具有明显山水地域色彩,极富文化特色。作为玉文化的代表的良渚文化历史悠远,其"祥和、图腾"的特点,为其增添了厚重而朴实的色调;南宋文化中的"世俗化、市井化"特色,与江河渡头结合,便有了如七堡茶馆、笕桥老街的风韵;西湖文化"精致、和谐"的特征也融进了钱塘江文化,诞生了《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巨作;运河咿呀的摇撸声与放排人的山歌共鸣。这些无不对钱塘江文化起着有益的补充和借鉴。钱塘江文化继承了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的特色,在与西湖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共融中又有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更具"大气、开放"的特质。

钱塘江流域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钱塘江流域涌现出科学家王充、文学家王国维、历史人物孙权、陈硕真、当代画家叶浅予、作家郁达夫、革命文艺家夏衍等。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尽显钱塘江山水的魅力。历代无数名人游历钱塘江山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航运状况

海塘修筑

在历史上,钱塘江在注入杭州湾时,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从春秋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江水一直靠着南岸出海。因此为抵御潮水冲击,修筑海塘向来是宁绍平原沿岸地区的重点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开始发生变化。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宁盐官一带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袭,纵深达30余里。此后,虽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经不再稳定,经常出现忽南忽北的变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开始稳定地偏向北岸。这样,修整海塘便成了杭嘉湖平原沿岸地区的当务之急了。据历史记载,在明朝的276年中,仅海盐、平湖就修筑了21次海塘。钱塘江出口稳定在北岸后,南岸故道就逐渐淤积,岸线也随之外涨,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旧余姚县以北一段。北宋以前,这段海岸大致在临山、周巷、浒山、观海卫、澥浦一线,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修筑的古大塘,其位置就在这一线。从明朝开始,大古塘以外岸线不断向北涨。为了开垦利用新增加的海涂沙地,人们一再向北增筑海塘,至清末已筑到七塘,此后有进一步修筑,慈溪、余姚一带的三北平原(余北、慈北、镇北)由此形成。

跨江桥梁

钱塘江桥梁名单

过江隧道

旅游开发

钱塘江干支流开发历史悠久,沿河两岸许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迹。辽阔的钱江流域被称为"黄金旅游带"。"三江两岸"的三江指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杭州"三江两岸"的主干流总长约231公里,沿线上游起于淳安千岛湖,下游止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分布着孙权故里、桐君山、严东关、七里泷、东南湖等景区景点,龙门古镇、黄公望隐居地、芹川古村落、芦茨、桃花源等历史遗存和小镇。还有12座新城、28个城市综合体、8个工业园区、18个现代农业园区。

钱塘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江涌潮最大。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蔚为壮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南宋词人周密《观潮》一文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交叉潮距杭州湾55公里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交叉相抱,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一线潮是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回头潮是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最佳观潮地点在海宁市的盐官镇,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

钱塘江涨大潮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一条线上,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钱塘江的独特地形,更是加剧了这种潮汐的表现力,钱塘江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河道不断地收窄,于是就形成了越来越凶猛的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最佳观潮点

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钱塘潮(Qiantang Bore)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大潮成因

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2]

观潮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日在钱塘江上检阅 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1] 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历史渊源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大潮分类

交叉潮(又名十字潮)

一线潮

回头潮

海宁老盐仓

萧山南阳美女坝

冲天潮

半夜潮

怪潮

钱塘江的江道河床变化多端,可能前一米江水还很浅,后一米就会很深,弯道较多加上潮水大小有别,以及潮波遇到类似沙洲类的障碍物反射,这些都可能是形成类似"怪潮"的原因。[3]

鬼王潮

大潮知识

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对此,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当然,传说不过是传说而已。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海宁大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地球离太阳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钱塘秋潮会不会产生变化?其实,说起来,钱塘秋潮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潮势最盛位置的变化,人们的观潮点也随之改动。宋时的观潮点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后,海宁盐官镇左近始成观潮胜地。现代江海变化,最盛潮位曾西移头蓬,又有东移八堡之势。而最令人关注的,是1985年钱塘秋潮的衰微现象。1985年农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观潮的吉日良辰,这天,十几游人前往盐官镇观潮。可是,潮水来时,只见一条很细很细的钱线,缓慢逼近,银线时隐时现,越近越连不成线。到得近处,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观潮者们大为扫兴。有人担心钱塘秋潮就此消失了。事实上,钱塘秋潮江没有消失,但是,让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几年来,秋潮的确渐渐衰弱了。而1985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使八堡以上的河道变窄,造成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时节,钱塘江流量比历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同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淤积增厚,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盐官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观潮指南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市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为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进展神速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在北岸观潮者看来,是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潮扑向南岸被荡回来,调头向北涌去,恰与姗姗来迟的东潮撞个满怀。霎时间,一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满江耸起千座雪峰,着实令人怵目惊心!

在第三个观潮佳点――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返(回)头潮"。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潮头转,返窜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惊逃失态。

历史传说

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因楚平王十分昏庸,听信谗言,于七年(公元前522年)废太子建,杀太子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混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渡过长江,进入楚国的仇敌,日益强盛的吴国。

伍子胥投入吴国公子光门下。于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由他所荐壮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光夺回王位,称吴王阖闾。伍子胥遂与谋国政,"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营造阖闾大城。伍子胥还在高淳向东至太湖的百余里开挖宽深的运河,并筑五条堤坝,以节制山水。既利农业灌溉,也是进兵楚国时的便捷运输水道。此运河称为"胥溪","胥河"。

钱塘苏小小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

宋时有司马槱者,字才仲,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西陵苏小小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又词: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于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李贺《苏小小》诗: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巨人

历史灾难

钱塘江涌潮这一天下奇观,已广为人知,然而,涌潮也确实给沿江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文祷神,文中有"安波则为利,洚流则为害"。不过,涌潮的危害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早在三国时,魏太和二年(228年),便有绍兴府"大风海溢"的记载,海宁"平地水八尺"。

唐大历十年(775年)七月大风,杭州"海水翻潮,飘荡州廓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咸通元年(公元860年),钱塘县(今杭州市的一部分)潮水冲激江岸,"奔驶入城,势莫能御"。

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狂风大作,江海横溢,钱塘江北岸杭州至平湖,"城郭多颓,庐舍漂流,人畜溺死"。海盐平地水丈余,"溺死男女万余人"。

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倾刻间

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

朱淑贞的这首《海上记事》,便是当时这一惨象的写照。

风暴潮始终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祸害。每当台风来临,又值大潮汛,便会出现强烈的风暴潮。冲击两岸堤防,一旦海塘溃决,便会洪流遍野,扫荡田禾、庐舍,甚至人畜溺死。有幸脱逃而保住性命者,也难免流离失所。潮水即便退却,已是田土皆咸,数年不能耕种,荒田残垣,哀鸿遍地,惨不忍睹。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的近千年间,潮灾的损失已无法统计。

坍江是钱塘江河口的又一灾害。由于河口大多为粉沙土,缺乏粘性,容易被冲蚀,在潮流和山洪的作用下,往往引起岸滩崩塌,大面积坍江。历史上,一坍数十里的记载也有多次。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盐官"海失故道,潮汐冲平野三十余里",城南几十里的沙滩全部冲失,江流直逼城下,"蜀山沦入海中";元代元佑元年(1314年)九月,盐官海溢,又"陷地三十余里"。萧山南沙和绍兴一带,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民国初年,共坍失田地38万亩。当地有"火烧一半,坍江全完"之说。

此坍彼涨,往往是一岸坍塌,另一岸又涨出新的沙滩,而沙滩上的盐民则跟着搬家,时而北岸,时而南岸,处于"十年九搬家"的状况。比之"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变迁又不知快了多少。因此,萧、绍一带近江人家,有钱不造房,长住茅草棚。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立鳌移。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这是宋代齐唐的《观潮》诗,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涌潮乃上苍、神灵所为,对其无可奈何的情绪。在抗拒涌潮危害的斗争中,人们开始在两岸修筑海塘,然而,却仍然出现潮水破堤毁塘的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状况才初步得到控制。

大潮功过

"秋满湖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云驱蛟蜃雷霆斗,水激鲲鹏渤澥空"。钱塘江涌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每个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涌潮的观赏不仅在于形,又在于声,也在于势。历代诗人、文学家对涌潮的形、声、势比喻甚多。"漫漫平沙起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涌潮初见时,"若素练横江",把天边露头的涌潮喻作白虹、银练、素练之类;"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雪涛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把涌潮喻作飞奔之马;"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把涌潮喻作蛟龙;"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把涌潮喻作银河;还有喻作瀑布、山岳之类。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是从涌潮的响声上作文章,还有把涌潮的声音喻作"雷霆、惊雷"的,但很多诗词都是同时从形和声上进行比喻,声形对应,"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声形对应比喻,读来使人如耳闻目睹。

"罗刹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涌潮的气氛;"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素车白马龙雄武",把涌潮的形成说成是伍子胥、文种的余怒未消、冤魂未散,驱水为涛;龙王兴风作浪,江神、河伯所为,或是娇孽作祟,等等,这也是一种比喻。

不同的比喻构成一幅幅形象各异的画面。古人笔下对涌潮还有许多描述,不胜枚举。钱塘江涌潮正是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如今,钱塘江观潮已成为浙江的重要旅游项目。

钱塘江涌潮蕴藏着丰富的潮能资源。河口澉浦的多年平均潮差为5.57米,最大潮差8.93米,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方。60年代曾提出在乍浦、澉浦或在杭州湾、乍浦与黄湾间兴建潮汐电站的方案。据估计,乍浦兴建潮汐电站,装机可达538万千瓦,年发电量164亿度。如果该方案付诸实施,将使华东用电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

钱塘江河口是喇叭形,涨潮时,大量外海泥沙随潮流进入河口,一部分在河口落淤,从而淤积成为绵延的沙滩。这也是沿海地区的一项资源,尤其是在地少人多的浙江省,土地价格飞涨的今天,海涂开发的意义可想而知。

新中国建立以来,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不包括上海)两岸,已围涂110万亩。如果没有强劲的潮流,就不可能带来这样丰富的泥沙,海涂的淤涨也不可能如此迅速。

千余年来,钱塘江两岸经常发生潮水泛滥,咸水入侵,农田受淹的潮灾,有时,潮水冲进两岸城镇,房屋倒塌,居民流离失所,人为鱼鳖,街市行舟。据统计,近千年来(至新中国建立前)的重大潮灾达210次,其经济损失已难用数字统计。这是涌潮最大的祸害。

钱塘江涌潮把大量泥沙带进河口,除落淤在两侧形成边滩可以开发外,沉积在江心的则形成沙洲。在山水和潮流的作用下,边滩和沙洲冲淤频繁,河漕变动无常,严重妨碍航运。因此,新中国建立前,虽也曾有千吨货轮进出河口的浓度但出海船舶中却仅有20-60吨级的30多艘。

新中国建立后,经长期整治,钱塘江航运条件大有改善。1977年以来,开辟了杭州至宁波、舟山、海门、温州、福州、泉州等货运航线,货运船舶的吨位提高到300-500吨,但也得乘潮出入。80年代初,杭州湾的出海吞吐量还不到10万吨,1987年翻了一番,但也只有20万吨。

由于河口的淤积,主槽的不稳定,使杭州港的开发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杭州作为一个贸易港口的发展,而沿江城镇的发展无不受到限制。这自然又与涌潮紧密相关。

涌潮是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但涌潮又有很大的危害。为此,有人曾提出在河口建坝的方案。一旦通过并付诸实施,钱塘江涌潮这一自然景观将消声匿迹,涌潮这一旅游资源将彻底破坏,人们再也无法欣赏到这一天下奇观。

钱塘江边“参天大树”

江边的滩涂上,一棵“参天大树”突然闪现,枝干繁茂,足足有数百米高大。黄启东表示,这棵“参天大树”是钱塘江潮汐形成的,当时他赶在潮汐袭来之前,从三四百米高空抓拍到了这一幕。2020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第一次把这种景观从大地上剥离,命名为“潮汐树”。据专家介绍,“潮汐树”是潮间带地貌中的一种奇特现象,而潮间带地貌是指平均低潮线以上到平均高潮位线之间的部分。形成“潮汐树”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内因,所在潮滩的质地松软易被侵蚀,一般泥沙含量较高;二是外因,要有外在的水力作用,伴随潮汐作用“生长”,涨潮落潮时带来和冲走泥沙,日复一日冲刷出来的潮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长,形成主干,向内陆不断延伸,同时在侧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逐渐“枝繁叶茂”。

大雁群舞

1月3日中午,钱塘江北岸海宁丁桥新仓段江面,正当江潮来临之时,一群大雁在潮头上方翩翩起舞。

成群大雁摆出各种造型,追逐着潮水,与潮媲美,优美至极。

蓝媒联盟·海宁市传媒中心通讯员 沈达 摄

钱塘文化

钱塘江[ 宋 ] 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1、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2、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3、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王师道《十七日观潮》4、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5、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美陂行》6、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王师道《钱塘江潮》。

宋朝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有以《钱塘江》为名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钱塘江的风貌: 钱塘江水势如铺,此日扁舟胜五湖。 野旷天低连海峤,山青翠叠浸冰壶。蜃楼缥缈群仙集,瑶岛依稀只鸟孤。 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

明朝女诗人王素娥有《渡钱塘江》诗,写一江景色: 风微月落早潮平,江国新晴喜不胜。 试看小舟轻似叶,载将山色过西陵。

明代丁师虞的《渔浦晚归》写出了钱塘江畔的特有意境: 春在山颠与水涯,江流曲处有人家。 晚来渔棹长歌去,回首残烟点暮鸦。

远山、曲江、人家、晚霞、渔棹、长歌、残烟、暮鸦,组成了一幅美丽朦胧的钱塘江边村落图。 文学家郁达夫写《夜泊西兴》诗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江边情景: 罗刹江边水拍天,山 *** 上树含烟。

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在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溯钱塘江》诗中,钱塘江已是另一番模样: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一江流碧玉,两岸染红霜。 木伐铺滩下,风帆背日张。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东晋孝武帝时苏彦已写有观潮诗: 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 唐朝温庭筠的《钱塘曲》说明唐朝时这一天下奇观就已经被诗人们写入诗中: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 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 李白来到杭州以后留诗不多,但却有诗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的潮水,这天下奇观,连见多识广的李白也感到惊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唐朝孟浩然也有观潮诗,描述了观潮的过程和钱江大潮的特点: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涛》,写出了钱江大潮的雄伟气势: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宋代诗人米芾云:“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苏轼登望海楼,写有《望海楼晚景》一诗,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当时在望海楼上就可看见杭州市区段钱塘江的大潮,苏轼在诗中描写了钱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情景: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 苏东坡还有一首咏观夜潮的诗,也很别致: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朝齐唐曾做过一首《观潮》: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鳌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宋代潘阆《酒泉子》很有名,其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诗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常为人们引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钱塘古文

夜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译文

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为壮观。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一般,慢慢地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地冲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即杨万里)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可直译)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江潮景象的古诗

忆钱塘江  【李觏】【宋】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梦溪笔谈 钱塘江堤》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为转运使,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注释:【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

钱塘江赋

题记:九月十七日, 独自缘钱塘江畔而上,看近晚灯火幢幢,水光熠熠,甚是美观。栏外江水急湍,渔舟破浪,予料想光阴如斯,艰难颇多,年华男儿,应乘风挽浪,激情满怀,方快意人生。故有感而发,遂记,以怀逝物。

余杭十月,胜地怀仁,登高而壮观;古地千年,厚德铭恩,攀阶以揽胜。钱塘无几,偏具风格;千山有岸,纷争启示。皆是繁华以出之地;尽抚媚婉以畔之城。水潮千丈,浮巍乾坤;山峦万里,峻横南北。执樽酒而自我,神游奋发;抚雅扇而重思,身轻物灵。

古曰:识山水而知雅士;解愁乐而结知己。欲穷日光,须徒微步;以为俯瞰,必自乞径。观眼底云影飞渡,等同先人;看箕下车水马龙,身心思齐。扣弦以歌;击樽而和。风雨起落,后知体势;往来是非,而识亲逆。吾生也有涯;于思也无涯。某虽不才,有成达贤能之愿;自比书生,存倾思修世之心。羁居篷疏,不失冯唐;颠簸遗处,靖怀李广。

今者,诵霜露之诗;歌畅快之章。感同人生,礴气风发;躬亲尤甚,逸兴壮怀。鸷鸟百累,不如一鹗;驽匹十驾,非比一骏。燕雀迷乱,不识阔远之巅;蜉蝣逸身,仅环咫尺之地。有志之士,身危不止心往;无能之辈,窃奢已成心死。泱泱千年,不乏慷慨激昂;耾耾之路,亦多忧馋畏讥。三军之灾,吠言觅觅;一国将倾,奸佞戚戚。犹衾裘之于褴褛;似珍馐之于菲食。

嗟夫!岁月逝于寸阴;年华忘于卒日。宇宙盈虚,观半生于尺景;人生俯仰,思一篑之休宠。濯濯天光;浩浩远荒。行江湖而行其事;知兰景而知人心。情形乎一;里外者三。

在羁旅以思德赞;至厅堂以笃神通。心情难色;腹诚易亲。柔弱能调思慕;长贤趋闻礼风。东游不悲下位;北面可嘉贵衷。风尘仆而水浪涌;日色明而四时清。志者自坚,信者自顺。得乾坤以生万物;聚阴阳以成众生。

至此终年;应许完岁。不闲惜习文赋;不见珍图妙画。恭自心诚,以闻先哲之理;竭尽万虑,当效前人之行。

今者,对江水之苍茫;呼秋风之清瑟。思故物而静虑;怀兴亡而飘渺。斗转星移,已逾万年;江山锦绣,思赞此今。此地得天独厚,人杰物灵;高天吸云揽月,称古诵今。今者为举目观望,仅伏地以感耳:

钱塘江畔览旧都,遥看城邑立皇图。吴宫已埋苍烟断,花陌殿台杨柳枯。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钱塘江观潮解释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观

横卧——横躺的意思

笼罩——像笼子丝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水天相接——水和天相连

山崩地裂——指发生强烈地震时的响声,本课涌来描写潮水的声音,带有夸张的意味。

THE END
0.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套优质教学课件地形地貌记录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地形地貌观察到的地形特点猜测主要形成原因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雅丹地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岩层弯曲,呈波状地壳运动呈盆状,四周是连绵的山峰,中间为湖泊火山喷发多陡峭的小山风力侵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3?4:35615=54226529:0ujzn
1.1.3万字,两个整版,大众日报为你带来黄河入海口的新故事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滔滔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近日,大众日报记者连续蹲点黄河入海口,深入盐碱地、黄河滩,走进胜利油田、碳捕集企业,采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讲述动人的“黄河故事”。 《盐碱地农业新概念》,围绕贫瘠的盐碱地如何产出优质农产品展开,详细刻画了科研突破,改造盐碱地把盐碱地jvzq<84uf0vfqyqg0eun0ls1ID5o4872435249<1e3<73B7/576529<;0jznn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景泰灌区地处甘肃省东北部的河西走廊,位于1.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15.3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受黄河作用,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是 。(U形或V形)(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 。(3)在黄河流域内jvzquC41yy}/l‚jqq0ipo8xjkvo05m;323?9/o677/:27?2;h7g.c@=5::868?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