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这个三角洲的形成与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密切相关,特别是从公元1128年至1855年期间,黄河多次南泛侵泗夺淮入海,带来了大量泥沙的堆积,最终形成了这片广阔的三角洲地带。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省北部沿海,大致以云梯关(响水县境)为顶点,西起云梯关,北至灌河河口,南到射阳河口,涵盖响水、滨海、射阳以及灌云、灌南等多个县区。总面积大约为900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众多。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128年间,黄河从天津、沧州、黄骅一带入渤海,在渤海海岸建造了老三角洲。
自南北宋易代起,黄河开始南泛侵泗夺淮入海,这一变化带来了江苏北部沿海地区的巨大变迁。黄河在江苏入海长达七百多年,最终造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
当时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水,入淮河,再通过云梯关入黄海,标志着长达661年的黄河夺淮历史开始,直接导致了废黄河三角洲开始形成。明清两代,为了避免黄河北泛影响运河漕运,当时采取了多控导黄河不使其北流的措施,使得废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大。
1128-1855年数百年期间,黄河携带的巨量泥沙在苏北地区堆积,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三角洲迅速扩张,土地资源丰富。河口也向海里突进了百余公里,导致苏北的土地面积大幅扩充。
在黄河泥沙的影响之下,苏北地区的海岸线呈现出扇形的样子,不断地向黄海推进。在明代初期,废黄河三角洲的北部边界还在今天的响水口一带,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啊,就已经扩展到连云港的云台山了。
在清代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的入海口在不断地延伸。康熙十六年的时候,黄河的入海口位于云梯关约120里的地方,而到了康熙三十五年,就又向外延伸了将近80里。这样的填海造陆速度,十分惊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形成了三角洲以外,由于黄河入淮泛流范围甚广,加上废黄河三角洲泥沙后来受海流携带南下,黄河泥沙在江苏北部的分布范围北至连云港,南迄洪泽湖、东台,面积远大于废黄河三角洲本身。黄河的泥沙在范公堤外形成了面积广大的苏北东部平原,面积可达10000平方公里以上。
1855年黄河改道北归后,废黄河三角洲失去了主要的泥沙来源,开始遭受海浪侵蚀,海岸线逐渐蚀退,转变为破坏型三角洲,科学研究显示,废黄河三角洲在过去百年中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年均侵蚀量达到了7-10亿吨,这对海岸线的稳定性和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废黄河三角洲属于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和砂土为主,部分为重壤土和淤土。由于地形较高,土层底部多沙,土壤渗透性强。三角洲地区土壤普遍存在盐渍化问题,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影响作物生长。
地面平坦,海拔较低,多在10米以下。当地地貌主要包括河流沉积平原、海滩、沙洲及湿地等,其中泥沙沉积特征明显,地势低洼,易受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
淤泥海滩土壤肥力较低。植被覆盖率也相对较低,以草本植物为主,缺乏乔灌木等高大植被。导致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黄河北归渤海后,废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来源断绝,在大风大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下,废黄河口三角洲海床原本沉积的泥沙在洋流作用下运动活跃,海岸从过去的不断前进延伸,变为侵蚀后退。废黄河口三角洲海岸线面向黄海、向海突出,外围无岛屿及沙洲围护,易受波浪冲刷,逐渐成为苏北海岸线侵蚀最强烈、岸线后退最多的岸段。
在黄河北归前,由于废黄河口岸线向外突出20余千米且有宏大的水下三角洲,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受到阻挡,处在其南侧的海水动力运动相对较弱。随着江苏海岸线后退,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夷平,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变得更加顺畅,南黄海旋转潮波得到不断加强,对陆上三角洲的侵蚀愈发严重。
废黄河口两侧目前约有长150km海岸线正在经历侵蚀后退的过程,苏北滨海县境内的55km岸线,近百年来已经后退了18千米左右,年平均蚀退150m。
灌河口外的开山岛,1855年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海中小岛,距海岸7.5km。据估计,黄河自1855年北归后,废黄河口附近已失去陆地1400平方千米。
废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沿海四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废黄河三角洲)中相是最低的。这影响了该区域对抗环境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发展潜力。
关于稳定废黄河海岸可采取的措施,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研究人工补沙、修建丁坝和嵌入式隔膜等海岸防护方法。引入生态工程,如米草生态工程与堤坝结合,利用生态工程的自组织功能减少海浪冲击,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修复淤泥质海岸,采用种植盐生植被的方法,并结合硬性防护工程保护植被,重建生态系统,设置海岸生态保护区,人工补种红树林或珊瑚礁。针对导堤、岸堤、丁坝等工程,采取拆除或生态防护措施。推进海岸修复工程,如苏北废黄河口附近海岸修复,利用盐沼植被提高岸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