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绿色变迁——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生态补水见闻

记者7月9日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023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处于小浪底水库集中排沙期,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生态补水已经结束,共向自然保护区补水1.95亿立方米,满足了自然保护区提出的生态补水需求。

今年是黄委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15年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在黄河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正在发生可喜的绿色变迁。

黄河与黄河三角洲湿地。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母亲河断流,三角洲生态告急

补水期间,记者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河口4号引水闸看到,黄河水穿过闸门,沿着引水渠流向一块块湿地,丛生的芦苇绿茵处处,宽阔的水面鸟儿群集。

“别看现在这儿芦苇荡漾、鸟欢鱼跃,但在24年前却不是这样。那时黄河不仅无法向自然保护区供水,而且自身也干涸见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站长岳修鹏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4号引水闸(下)及引水渠。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因为天然水资源贫乏、人类用水日益增多和缺乏科学管理等原因,黄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据黄委统计,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道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

“黄河下游频繁断流、进入河口地区水沙资源量急剧减少,致使黄河河口淡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增加,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防汛办公室水调科副科长聂莉莉说。

珍贵的黄河水,是尾闾河道的命脉,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命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获准建立,包括黄河现行流路清水沟、黄河故道刁口河两大区域,主要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但其诞生之时便遇到黄河断流,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黄河与黄河三角洲湿地。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生态补水

为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从1999年开始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并于2002年起启动黄河调水调沙。从1999年8月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未断流。

“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委开始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湿地补水。2010年,黄委又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从那时起,通过两条流路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彭程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进行生态补水。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刁口河流路是1964年至1976年黄河入海的故道,也是黄河入海备用流路。1976年黄河从刁口河流路改从清水沟流路入海。从1976年至2010年,刁口河停止行水,出现湿地萎缩、海岸线蚀退、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10年实施生态补水,时隔34年后,刁口河河道重新迎来生命之源。

清水沟、刁口河双管“输血”,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困难的局面。

聂莉莉告诉记者,2008年实施生态调度后,黄河河口管理局积极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接,全力为黄河三角洲补充“救命水”。2008年以来已累计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水12.49亿立方米,今年完成向自然保护区补水1.95亿立方米。

刁口河生态补水的崔家节制闸。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黄河入海流,三角洲生态美如画

记者补水期间在崔家节制闸见到黄河河口管理局故道管理处副主任刘印才时,连续多年担任刁口河生态补水总调度的他正在进行补水调度,统筹补水水量、掌握各个节点水位变化,根据变化加大或减小节制闸开启高度。

“针对刁口河河道淤积严重和沿途节制闸、分水闸多的问题,我们积极推动实施了刁口河二期流路整治工程。今年调水调沙开始前,刁口河16.8公里河道疏浚工程已完工,输水能力大大提高。”刘印才说,连续多年的生态补水,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退化问题改善明显,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黄河三角洲湿地里的白鹭群。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与秋天相比,时下保护区内并非鸟类最多的时候。但记者行走在风景如画的保护区内,随处可见各种鸟类。其中,在一个不大的湿地里,看到了上百只白鹭。岳修鹏说,今年黄河口管理站范围内白鹭自然孵化了542巢1000余只。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生态补水专水专用,更好保护生态环境,利津、河口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和东营市公安局河口公安分局黄河派出所负责为刁口河生态补水保驾护航,对重点河段昼夜巡查管护。

黄河派出所所长、“生态警长”姜敏说,黄河派出所主动牵头,联合区直12个部门成立“生态联盟”,共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通过精细执法,辖区非法取土、取水、排污以及破坏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黄河口生态环境修复有了更坚实保障。

黄河派出所和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人员对刁口河生态补水进行巡查。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水是湿地的生命。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补水,在黄河之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的湿地得到修复,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动植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河口近海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记者刘诗平)

THE END
0.黄河三角洲迎来百鸟迁飞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实施了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建成“引、输、蓄、排”的生态补水体系,近3年来,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疏通水系241公里,在恢复黄河与渤海的水文连通的同时,湿地水位也得到有效调控和动态管理。 随着黄河三角洲水系打通、水位改善,“土著”植物盐地碱蓬重回故土,滩涂湿地再披“红jvzquC41yy}/ensgyu4dqv3ep1tfy|3jvor@cri?33<9:?8
1.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生植物筛选试验设计研究期刊摘要: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生植物筛选试验,阐述了试验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总体设计、典型试验设计、试验功能等.通过开展湿地植物耐盐性研究及盐生植物筛选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地组建和优化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控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方向,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以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提供有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n{€ziu7235662;=
2.黄河入海口的湿地植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从巴彦喀拉山起源,一路万里奔腾在山东汇入渤海,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形成了独有的奇景。2023年金秋时节,作者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一睹了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也考察了这里的湿地植物。 jvzq<84yyy4junsnkp4dp8xhaDI3:?F27CK1G=G89CG4EA6E94I84>H33a81;h834C61CN:630nuou
3.走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解译、现场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摸清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jvzquC41ctzjeuj0zwkyk7hp1cxuklqgu1oofn}0jvsmAjwvakj>3=<8;5:65=:4;;:82;>4(kzfohnf?3:88B8675:64B>6928:4
4.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变形菌门是一大类细菌群落, 在很多湿地细菌群落研究中具有最高的相对丰度, 如内蒙古高原乌梁素海湖滨湿地[29]、青藏高原湖泊湿地[30-31]、黄河三角洲湿地[32]、中国香港红树林湿地[33]、美国Olentangy河岸湿地[9]和城市污水处理人工湿地[19]等。研究区变形菌门主要包括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 jvzquC41yy}/gltnqiodc7hp1uzyd8hj1jznn87239561|yzd4627:52746127mvo
5.走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中、高潮带生长着柽柳这一多年生灌木。柽柳是抵御海岸带侵蚀、调节湿地盐分、改善土壤条件的重要植物,因此与红树林湿地并称为“南红北柳”。 分布在黄河三角洲的柽柳林曾达5.3万公顷,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虽然现在已大面积减少,但对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9982<4
6.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解答解: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说明生物种类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练习册系列答案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1ujoukhnfa8;c5?:;e8=bc?=5e38bej7h;8idf;5e8
7.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朱鹮啼鸣江豚嬉戏春和景明水天一色  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入,黄河入海口区域海洋生态得到修复。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   2023年1月5日,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等成果资料呈报国务院审批。目前,已通过国jvzquC41pg}t0mtpi{ooiwjyu0io1|~uvgs0497512:03@4232=:;A9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