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画卷逐梦谱新篇——东营市扎实推进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黄河三角洲,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这片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周广学/摄

如今在这里,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数百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近年来,东营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系统的观念、生态的办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的同频协奏。

强化法律约束,筑牢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屏障

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法治保障,东营市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法规;全面整合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自然保护地行政执法职能,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部门签订行政权利移交协议,落实了119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编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

周广学/摄

构建司法、执法一体化建设新格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协调垦利区检察院和垦利区法院,成立垦利区检察院驻自然保护区检察工作站和垦利区法院自然保护区巡回法庭,与保护区公安分局、保护区综合执法支队共同签署了《协助办案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对保护区内案件的属地、层级管辖范围,逐步构筑起“四位一体”的司法、执法体系,切实解决了自然保护区执法“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执法规范、能力、效率和水平,为黄河口国家公园综合执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建立智慧监管系统,东营市建设了海上小目标雷达监控系统、海上电子围栏系统和生态监测中心,并持续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地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监测的全域覆盖、季度监测,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人类活动。

实施生态修复,黄河三角洲累计修复湿地面积28.2万亩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陆续发现了白鹈鹕、勺嘴鹬等珍稀鸟类。在科研人员看来,珍稀鸟类的出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

周广学/摄

东营市坚持“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先后实施总投资10.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创新探索出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新模式”,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累计修复湿地28.2万亩;实施互花米草治理、海草床种植,逐步恢复潮间带原生生物种群。通过各类湿地修复项目的实施,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同时,东营市坚持深化科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30余家高校科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立了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与教学基地,长期合作并共同开展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科研水平。

守护“鸟类国际机场”,唱响人与自然和谐之声

春天,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趟过天然潮沟,观测北迁旅鸟落地;夏天,走过沼泽湿地,记录鸟类新生命的诞生;秋天,安排候鸟“体检”,为候鸟迁徙安全把脉;冬天,对区域内越冬候鸟进行全面调查。

“别看我们团队只有6个人,我们既能在实验室做科研实验,又能做野外鸟类调查研究等工作。”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说,“通过我们的科研成果和工作措施,能让越来越多的鸟儿在保护区生存繁衍,扎根落户。”

因为科研人员的默默坚守,截至目前,保护区内鸟类由1992年建区之初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近年来,鸟儿的活动区域从自然保护区范围外溢到城区。从2016年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的巢开始,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就开始追踪它们在城市的踪迹:2017年36巢,2019年59巢,2021年86巢。

鸟儿入城,不只扮靓了城市生活,也映照出东营人生态保护理念的日渐深化。如今,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都在慢慢发生改变,童年记忆中的抓鸟、偷鸟蛋变成了现在的赏鸟、拍鸟、护鸟、助鸟。

学生们在鸟类博物馆开展生态研学活动。(资料图)

以探索人鸟和谐共处为目标,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东营市将突出教育、体验、游憩等功能,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研学教育基地。

湿地茫茫,芦荻苍苍;鹳鹤伴舞,鸥鹭集翔。如今,在东营,一幅生态优先、黄河安澜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THE END
0.黄河三角洲迎来百鸟迁飞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实施了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建成“引、输、蓄、排”的生态补水体系,近3年来,生态补水突破5.3亿立方米;疏通水系241公里,在恢复黄河与渤海的水文连通的同时,湿地水位也得到有效调控和动态管理。 随着黄河三角洲水系打通、水位改善,“土著”植物盐地碱蓬重回故土,滩涂湿地再披“红jvzquC41yy}/ensgyu4dqv3ep1tfy|3jvor@cri?33<9:?8
1.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生植物筛选试验设计研究期刊摘要: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盐生植物筛选试验,阐述了试验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总体设计、典型试验设计、试验功能等.通过开展湿地植物耐盐性研究及盐生植物筛选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地组建和优化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控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方向,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以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及发展提供有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n{€ziu7235662;=
2.黄河入海口的湿地植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从巴彦喀拉山起源,一路万里奔腾在山东汇入渤海,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形成了独有的奇景。2023年金秋时节,作者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一睹了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也考察了这里的湿地植物。 jvzq<84yyy4junsnkp4dp8xhaDI3:?F27CK1G=G89CG4EA6E94I84>H33a81;h834C61CN:630nuou
3.走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解译、现场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摸清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jvzquC41ctzjeuj0zwkyk7hp1cxuklqgu1oofn}0jvsmAjwvakj>3=<8;5:65=:4;;:82;>4(kzfohnf?3:88B8675:64B>6928:4
4.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变形菌门是一大类细菌群落, 在很多湿地细菌群落研究中具有最高的相对丰度, 如内蒙古高原乌梁素海湖滨湿地[29]、青藏高原湖泊湿地[30-31]、黄河三角洲湿地[32]、中国香港红树林湿地[33]、美国Olentangy河岸湿地[9]和城市污水处理人工湿地[19]等。研究区变形菌门主要包括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 jvzquC41yy}/gltnqiodc7hp1uzyd8hj1jznn87239561|yzd4627:52746127mvo
5.走进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中、高潮带生长着柽柳这一多年生灌木。柽柳是抵御海岸带侵蚀、调节湿地盐分、改善土壤条件的重要植物,因此与红树林湿地并称为“南红北柳”。 分布在黄河三角洲的柽柳林曾达5.3万公顷,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虽然现在已大面积减少,但对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9982<4
6.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解答解: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说明生物种类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练习册系列答案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1ujoukhnfa8;c5?:;e8=bc?=5e38bej7h;8idf;5e8
7.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朱鹮啼鸣江豚嬉戏春和景明水天一色  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入,黄河入海口区域海洋生态得到修复。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   2023年1月5日,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等成果资料呈报国务院审批。目前,已通过国jvzquC41pg}t0mtpi{ooiwjyu0io1|~uvgs0497512:03@4232=:;A94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