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在后退我国东部地区年来,已多出将近一个省的面积!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发布于:山西省

你知道吗?国土面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就在两千年来多出了将近一个省的面积。

我国东部地区两千年来多出了近一个省的面积

那么,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是因为大海在后退吗?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因为陆地面积较少的原因,实施了“填海造陆”计划,为国家增添了更多的陆地面积。而在我国某些地区,即便是不填海造陆,陆地面积也在缓慢增加。

以我国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例,它的面积就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此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合作,对江苏省大陆岸线的变化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在1984到2016年间,江苏大陆岸线长度由621.9千米增加至765.48千米。海岸线的空间变化导致江苏省沿海陆地面积净增加104332公顷,其中由于围垦增加的陆地面积98520公顷。

江苏省的陆地增加面积检测

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在江苏省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多出的面积可谓是“寸土寸金”的存在。但是,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

因为当我们回顾江苏省过往的面积时,就会发现它在两千年来,增加了将近3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和我国海南省的陆地面积差不多了。这就意味着,江苏省一直在“自给自足”的造陆,并且造陆的结果非常成功。

江苏省这些年的“造陆”效果非常成功

此外,江苏省海岸线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变化,整体而言是不断增加的。中部沿海的盐城地区,海岸线长度变化不明显;南部沿海的南通地区,海岸线比较曲折,长度增加更加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765.48km,相比1984年增加了143.59 km,增幅23%。自然岸线32年来减少了291.49km,减幅64%;人工岸线增加了435.08km,增幅266%。

江苏省海岸线的变化十分明显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江苏省的陆地面积一直在增加?与大海的变化有关吗?

许多人看到陆地面积增加的成果,下意识的就会认为这是海洋变化导致的,当海洋后退的时候,陆地自然就裸露出来了。可是事实,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海洋不应该后退,而是在“前进”才对。

因为现在全球有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都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海岸线被侵蚀,陆地面积减少。所以,江苏省的陆地面积在这些年的增加,从本质上来说应该与海洋没什么关系。

近年来海平面一直在上升

那么,在背后推动陆地向海洋进发的“功臣”是谁呢?

具体而言,这个功臣应该有两位,一位是河流搬运,另一位则是板块变化。

大家都知道,河流在入海的过程当中,会带来许多泥沙,尤其是像黄河这种泥沙含量巨大的河流,“填海造陆”的效应就更明显。

这时大家可能会疑惑,因为如今黄河的入海口根本就不在江苏一带,那它怎么可能是填海造陆的功臣呢?

黄河入海口泾渭分明,根本不在江苏一带

事实上,历史上黄河曾经历过多次改道,也发生过“黄河泛淮”的事件,从而对江苏省的海岸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历史上的黄河泛淮,具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南宋以前,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入海泥沙有限。

从南宋至清朝中期,黄河就进入了长期泛淮的第二阶段,持续时间长达700年左右。

第二阶段的泥沙输送量非常大,使得黄河入海口不断向外延伸,塑造出了苏北黄河三角洲和宽阔的滨海平原。毫不夸张的说,在江苏省两千年的陆地面积变化中,这一时期的“陆地增加”幅度最为明显。

黄河泛淮主河道的变化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清朝中期以后,黄河就进入了短期泛淮的境地,具体而言和第一阶段差不多,陆地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依旧呈现出了不断淤长的趋势。

由此可见,黄河真的算是朴实无华的“造陆机器”了,不声不响的就为江苏省增加了这么多的陆地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黄河搬运的泥沙起到造陆作用以外,长江对江苏省陆地变化也做出了贡献。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江在江苏南部入海,它携带的泥沙虽然不如黄河带的多,但是胜在稳定,以及水流的落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长江在入海口的推进甚至要比黄河还强一些。

长江也在缓慢且稳定地“造陆”

说完了河流泥沙搬运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板块变化的作用,看看这一因素是如何让陆地变大的。

作为一颗十分具有活力的星球,地球的板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在变化当中。多数时间,板块变化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只有将其放在漫长历史进程当中的时候,这种变化才能得以凸显。

为此,有人推测我国东部地区在千年间可能经历了板块的活动,并且这一活动让更多的陆地裸露了出来,从而让大家误以为海洋在不断后退。

人们猜测地球板块运动促使陆地裸露

此外,根据此前人们遥感观察江苏省大陆面积和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来看,人类的“围垦活动”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人为因素对陆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从江苏省陆地面积变化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围垦活动,这让陆地面积在短短30余年当中就增加了9万多公顷。以射阳河口至新洋河口岸段的情况来说,这里的围垦活动甚至已经逼近海岸线了。

射阳河口的围垦活动已经逼近海岸线了

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某些省份陆地面积的增加,与多个因素有关。但总的来说,还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迄今为止,这种造陆效应依旧没有消失。

以黄河为例,它在更换入海口位置以后,依旧在坚持不懈地创造新的陆地。

黄河一直在造陆

大家知道我国最年轻的陆地在哪吗?

正是黄河三角洲,它是黄河在下游河口地区形成的巨大冲积扇。当我们对比这一地区在1976年、1996年和2009年的卫星图片时,就会发现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渤海似乎是被“逼退”了。

根据资料来看,目前黄河口的新淤地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9公里左右。并且,整个黄河三角洲其实都处在成长当中,它正以每年约20平方公里的速度朝着渤海推进。

黄河三角洲一直处于成长状态中

当然,这个生长的速度是不稳定的,因为近年来,我国对黄河中上游生态的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就导致黄河的泥沙携带量对比过去明显变少。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造陆”速度会渐渐趋于缓慢。

不过总的来说,黄河这个“造陆机器”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这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是相当幸运的。毕竟相较于花费重金造陆的荷兰、新加坡、越南等国家,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新的陆地,由此可见,中华大地真的是“福地”!

依靠自然之力造陆

许多人都听说过填海造陆,就是利用现代科技,用大基建技术在海上打造人工岛屿,比如中国的永暑岛就是人工造陆的典型代表。

中国海军就是凭借这个岛,对南海形成军事上的主动权。然而有人听说过海洋蜕变成大陆的事情吗?

听说去好像很荒谬,但在自然环境受到工业发展影响的大背景下,却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发生海洋变陆地的地方,是中国的沿海地区,根据科学家的考察发现,这现象并非最近发生,而是过去二〇〇〇年不断累积下来的自然结果。

也就是海洋的面积在不断地收缩,而人类居住的土地则在不断增加。

或许一直以来人类所认为的土地和海洋的七三分配即将被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更大,而是代表着人类生存环境变恶劣了。

七三分的海洋和陆地对比是地球生态平衡运行的持续,地球雨量的转化就是依靠海洋和森林去支持。

如果海洋的水源持续下降,人类的生活环境就会变得日益干旱,从而导致内陆河流的不断削弱和减少,继而导致一些缺水的地区难以维持下去。

这好像很让人难以理解,为何海洋面积减少,会导致内陆河的减少。因为这些内陆河和湖泊都存在并非依靠海洋水源,而是由山上的冰川和天上的降雨量提供。

而天上的降雨是由森林吸收了海洋蒸发的水后,再通过自己的二次转发而形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海洋的水作为最初的水源进行转化,森林就无水可用,湖泊和河流就无法提供。

同时海洋的面积持续减少,引发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气温的不断增加,那些留在山上的冰川也会逐渐被融化,比如南极的冰川逐渐消失,就是气温上升造成。

而位于海洋地区的南北极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但由于南北极的气温较低,面积也较大,这种情况暂时还不会出现。

内陆的冰川如果因为气温上升而减少,情况就不一样,这会导致作为河流的水源进一步流失,让所在地区变得更干旱。

那么能否中国能否通过南水北调之类的方式,直接将海洋变成淡水去给内陆缺少地区使用。

理论上虽然可以,但现实很难,因为成本过高,尤其是像中国、印度这种人口大国,如果这样把大量海水转化为淡水运给内陆。

算上制造淡水和运送淡水的成本,比直接从内陆调淡水过去要贵上好几倍,哪怕是美国这种财大气粗的国家,都未必能支撑的起。

因此如今中国东部地区的沿海位置多出3万公里陆地,表面看对中国还是没多少影响,但如果细想起来并不一定。

至少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地区影响甚大,比如渤海如果真的被填平了,就代表着以后靠近渤海的省份降雨量也会跟着下降,未来的用水成本会是个问题。

其次还会引发江苏、山东等地海洋区域减少,却和气候上升没多大关系,而是由黄河、长江的水流活动造成的。

从中国的地图可以得知,长江和黄河的另一端是连接着海洋,也就是说黄河无论怎么流动,早晚有一天都会流入大海。

而造成渤海区域陆地形成的泥土,就是黄河在涌入海洋的时候带过去的,虽然一次带去的泥土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泥土日积月累,最后就在现代逐渐形成了渤海的土地。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持续了2000年,而除了客观环境之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占一部分。

比如中国人从清朝时期就开始对渤海开展围垦造陆的行动,也是导致渤海陆地面积增加的原因,但主因还是黄河长江流动带去的泥沙增加导致的。

并且不止渤海这个多出来的领土,江苏省的形成在很久以前也和黄河长江流动有关。

那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板块运动的影响,地球的所有大陆,是几万年以来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互相冲击下形成的。

而不同板块在不同区域的冲击,形成的大陆从形状到高度各有不同。

比如有些区域地方较大,有的地方土地高度较高,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高低差距,也影响着河流的活动。

江苏地区属于扬子板块区域,在炎泸断裂带的影响下,扬子板块的东部位置开始凸起,然后就形成了现在江苏的雏形。

在江苏这个版块凸出之后,陆地开始受环境影响而成型,其中对江苏现今疆域形状影响最大的就是河流的冲击。

目前江苏许多的地方都是平原,这些平原就是被江苏内的所有河流在长年累月的冲积下形成。

这些江苏省的河流在流动时带来的泥沙,在经过数千年的堆积后,融合成如今江苏的样子。而这些江苏的河流的出现,就是附近的黄河、长江以及淮河在流动时分离出来的。

换句话说,目前江苏的许多河流,从整体来说就是黄河、长江和淮河的分支,而三大河的流动,是江苏多数平原出现的根源。

比如苏南地区的平原,就是因为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位置,所以才在长江的堆积下打造出来的。

除了苏南地区,杭州湾北部也由长江水流动时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虽然长江的水流不如黄河这么大,但也不容小觑,它一年9600亿立方米的水流量中,含有的流沙就有4.86亿吨。

这数字一直维持到三峡大坝的建设成功才有所减少,但依然每年能带出3亿吨流沙出来。

而除了江苏以外,东部沿海的其他区域都是由长江流沙堆积而成,比如上海、南通,这些地方要是放在2000年以前,还是海洋带的所在。

而对比长江的带来的泥沙量,黄河的流沙才是中国所有河流中最多的,因为黄河的水源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从这里一直流到山东地区。

其中途经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和黄土自然要比长江多不少,单从山东流入海的泥沙就剩16吨,比长江入海的泥沙多几倍。

由于携带泥沙的数量比长江多,所以黄河的造陆能力自然也比长江要高,黄河携带的泥沙从黄土高原一直流到渤海才停止。

而渤海附近的城市就是过去几千年泥沙堆积后形成的,比如山东地区的陆地形貌就是由黄河的泥沙凝聚而成。

但也是因为黄河每次流动携带的泥沙过多,导致黄河靠近淮河附近的河道淤积严重,要是平时还好。

如果到了雨季时,黄河河道就会随着水位上升而淹没淮河的河道,这使得淮河流向江苏和山东的泥沙也相继增多。

最终在两条大河的影响下,江苏和山东在入海口附近的陆地面积在过去几百年不断增加。

并因此形成了新的城市,比如现在的连云港、盐城等,就是两大河的部分支流,在过去几百年流经江苏时逐渐形成的。

这些都是黄河、长江以及其他内陆河流利用自己流动时的流沙,在沿海地区造陆的结果,并且这种趋势直到现在仍未停止。

比如位于上海市的崇明岛也是河流泥沙积累造出来的,从过去的沙洲堆积成现在的岛屿形状,并且其面积仍在不断扩张。

根据部分学者观察发现,未来50年崇明岛的面积还会继续增加,未来有可能会和江苏连接在一块,到时候上海就会不会变成江苏的一部分也为可知。

除了泥沙和河流的水量的影响,地球板块的运动也时刻影响着海洋与陆地的数量对比。

因为板块在运动的时候,海平面高低也会随着运动而改变,某些地区的海平面会下降,而某些地方的海平面就会上升。

下降区域的沿海城市的海水就会往其他地区流去,导致这些地区的海水后退。

就相当于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在你不断摇晃它的时候,瓶内的水平面也在活动,一边会升起,一边会下降是一个道理。

只能说有利有弊,利的里面就是江苏、山东这些地区的领土增加了,换句话说就是土地资源也增加了,江苏的工业就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新兴工业和各种制造业都齐聚这里,其中以江苏、广东的经济水平最高。

在海权还没有结束的时代,沿海城市能否继续发展下去,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对沿海城市的发展投入不少精力。

然而随着沿海地区的发展越快,人口的增长就越高,这就使得原来本身够用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在江苏、广东和山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外来人口特别多。

而沿海陆地的增加,便正好延缓了这个问题。

从很久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发现了江苏沿海陆地在增加的现象,因此一直在利用这些新增的陆地进行围垦造陆,以扩大沿海城市的陆地面积。

单是盐城一地就增加了2000多平方公里,为盐城的经济发展注入不少活力。同时沿海陆地的增加,还使得沿海地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供应也能得到缓解。

毕竟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就不差,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作物产品。

然而陆地增加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而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这个坏处处理不好的话,未来还可能影响中国其他方面的发展,因为河流流经的地方不止出海口所在的山东、江苏,还有其他省份。

前面说过中国的沿海陆地很大一部分是河流流动的泥沙堆积而成,而这些河流和泥沙的源头则在青藏高原。

然而当地的水流和泥土也不是无限的,黄河和长江带走当地的泥土,就代表了黄土高原,以及其他地区的土壤会减少,随着沿海泥沙的日益增多。

相对的就是中上游的土地的土壤因泥沙流失导致肥力减少,无法耕种出优质的农作物。

其次就是河道堵塞带来的河水泛滥,泥沙在黄河、长江的流动中,不一定全部集中在出海口。

它们会随着河水的流动而滞留在河流经过的其他省份,使得当地的河流的河床增加,一旦上游的河水量增加,这些河床升高的地区就会出现泛滥的现象,继而引发洪灾。

比如过去河南地区的常见性水灾,一部分原因就是当地河床增高而造成,本来河南就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多少丘陵、盆地的险阻。

一旦河床升高导致河流水位上升,河南等地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地形可以阻挡河流的冲击,就会出现洪灾,比如1938年黄河口决堤,就使得河南的许多城市遭到打击。

这就是泥沙增加对内陆平原省份造成的结果,最后就是北方降雨量的下降,渤海地区的陆地面积增加,导致降水量下滑的不止沿海,北方地区也会被影响。

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当地的农业也会因为干旱而无法减产。

还有就是河流泥沙增多带来的水库等沿岸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让附近水质也会遭到破坏,因为泥沙的增多,人们想要喝用就要进行二次处理,这会使得用水成本增加。

从长远角度来说,海水倒退并非好事,但在短期内能带动一定的经济发展,所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还是要客观看待。

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控制泥沙在河流中数量,比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利设施等,都能有效延缓泥沙的流逝。

THE END
0.东营黄河口湿地拍鸟山东东营是黄河入海口,黄河水含有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水流平缓,泥沙沉积,形成大片的砂质湿地,成为我国每年土地面积增长最多的地方。海水涨潮时又会倒灌到湿地,因此水质含盐量高,盛产鱼虾和螃蟹,周围芦苇茂盛,适合鸟类觅食、栖息和繁殖,成为鸟的天堂。黄河口湿地处于东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是迁徙鸟非常重要的驿站。据保护jvzquC41yy}/onnrkct/ew45cow5fƒ9
1.黄河卷沙平畴沃,入海口处稻米香扫码看沿黄探“绿”·视频|于林村:黄河入海口,万亩稻田香 黄河自西向东,万里奔腾,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后在我省的东营市流入渤海。 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在黄河南岸,离黄河入海处很近,近到只需要20多分钟的车程。这个只有235户645口人的小村子,像黄河下游两岸众多普通村庄一样,沿黄河而建,靠黄河生存jvzquC41rcvft7i|yy}/exr1pej{1ltpvgtu1;5452:398Ftvkifn9<223SU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