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解析: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主要包括有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
2.【答案】×。解析: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导致社会动乱。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故题干说法错误。
3.【答案】√。解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4.【答案】×。
5.【答案】×。解析:班主任是全班同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科任教老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探究发现,一个班的学生思想是否进步,学习风气是否浓厚,集体主义精神是否强烈,关键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一个班的学生就会团结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甚至把后进的班级转化为先进的班级。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6.【答案】×。解析: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分明,目标明确。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7.【答案】×。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
8.【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类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题干所述的评价方式为形成性评价。
9.【答案】×。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模式应体现为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模式。故题干表述正确。
11.【答案】×。解析: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2.【答案】×。解析: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3.【答案】√。
14.【答案】×。解析:心理过程不包括行为过程。
15.【答案】√。解析: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16.【答案】×。解析:现代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题干中表述属于个人本位论,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7.【答案】×。解析: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具体形象记忆,所以他们记忆定义、原理、解释概念表现得比记忆事件、人物、事实等要困难的多,而中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抽象逻辑记忆,所以他们记忆定义、原理、解释概念表现得比记忆事件、人物、事实等要容易的多。
18.【答案】×。解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水平回归、向学生的经验回归,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题干说法说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来处理是片面的。
19.【答案】√。解析: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20.【答案】√。解析:直观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处于主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在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成正确的概念,由此可知该题说法正确。
21.【答案】×。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22.【答案】√。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23.【答案】×。解析: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将规划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目标的设计策划的能力。故题干表述错误。
2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常识。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的快速破裂和错动所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 90%以上。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25.【答案】√。解析:《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故题干表述错误。
26.【答案】√。
27.【答案】×。解析:学生作业是检查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包括:查看、提问、抢答问题和即兴演讲等,其中对于书面作业的检查主要是查看。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不仅仅是课后习题这一书面作业。
28.【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29.【答案】√。
3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历史常识。1974 年 8 月,泉州后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的海船,经考证为泉州建造,往来于东南亚港口的三桅帆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南宋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港口。
二、单项选择题
31.【答案】C。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倡导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包括像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等。并且经推算,美国 1929-1957 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32.【答案】D。解析:“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体现的是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学生之间的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体现的是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33.【答案】B。解析:对相似的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是条件作用的泛化。
34.【答案】A。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35.【答案】C。解析:为了促进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过度学习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继续学习的一种现象,适当过度学习达到 150%时,效果最佳。20×150%=30。
36.【答案】D。解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是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37.【答案】B。解析:替代性学习即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38.【答案】C。
39.【答案】A。解析:观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基础;理解是教育机智形成的保障。决策与实施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外在表现,也是教育机智发挥作用的必要途径。
4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刮骨疗伤”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进攻樊城时,被一支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用刀为他刮骨去毒,在场的人都被吓得捂着眼睛不敢看,而关羽仍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故事。
B 项,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41.【答案】B。解析:凝视法主要用于学生板书或演示的场合,它是当学生的板演出乎教师的预料之外,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分析时,教师所采用的方法。题干中化学老师在小刚做实验时的观察属于凝视法,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
42.【答案】C。
43.【答案】A。
4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素养中文学常识。“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A 项,《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之间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B 项,《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其中有少量贵族的作品,反映古代风俗民情,又称《国风》,共 160 首。“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的乐歌,主要是卿大夫贵族的献诗,反映政治得失,共 105 首。“颂”是贵族在宗庙里祭神祭祖的乐歌,共 40 首,其中,《周颂》31 首,《鲁颂》4 首,《商颂》5 首。C 项,《周礼》是儒家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做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D 项,《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现在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一部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中国古代哲学书籍。排除 A、C、D 三项,故此题选 B。
4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20 卷,共有大小故事 454 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干将莫邪》、《李寄斩蛇》、《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A 选项:《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不属于《搜神记》小说中的内容。故符合题意。BCD 选项属于《搜神记》小说中的内容,故排除。因此本题选 A。
三、多项选择题
46.【答案】ABC。解析:原始教育的特点:①教育水平低;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47.【答案】AC。解析:老师村学生的优点进行了背定,体现了疏导原则中“以表场、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贯彻要求。再次,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老师又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因此选 AC。
48.【答案】ABCD。解析:布鲁巴奇等人 1994 年提出了四种反思办法,分别是:
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49.【答案】ABCD。解析: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和调查法。故本题选 ABCD。
50.【答案】ABC。解析: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有好冲动,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
51.【答案】AC。解析:教育目的的层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B 不对。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有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规律,因此有客观性,D 不对。
52.【答案】ACD。解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一般都知道后一句“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据徐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历史渊源》一文介绍,《咸淳临安志)卷十一载宋高宗赵构撰(颜无繇赞)中有“行为胆范,学为人师”两句。因此 B 项排除。
53.【答案】BCD。解析: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55.【答案】BC。解析: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原型就是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原型启发是指原型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原型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据说人类正是从蝙蝠的生理构造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雷达。A 和 D 是原型启发。
56.【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以及《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所以 A、B、C选项是老舍的作品。
57.【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内容。
A 项:《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故 A 正确。B 项: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是《孔雀东南飞》。故 B 说法错误。C 项: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故 C正确。D 项:《离骚》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故正确。故本题答案为 ACD。
58.【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的应用。加勒比海是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的一个海,它的北部和东部的边缘是一连串从墨西哥湾一直延伸到委内瑞拉的岛屿(西印度群岛),包括北部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波多黎各和东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岛。其南部是南美洲北部的几个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其西部是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伯利兹、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故此题选 ABC 选项。
59.【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 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应予处理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如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三)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故 D 项正确。(四)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歧视、侮辱学生,虐待、伤害学生。故 A 项正确。(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七)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八)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九)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十)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故 BC 项正确。(十一)其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故本题选 ABCD。
60.【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口语提高的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口语表达技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提高内在修养水平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口语的表达技能,就必须勤阅读,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学识、审美情趣和教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修养。这是教学口语表达技能的源泉。
(二)强化语言外化能力
教学口语是外显的有声语言,教学中的高超表达不是简单地复述课前准备的教案,而是用教学口语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地把自己的思维成果迅速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将内部言语快速转化为规范的教学口语,为学生所感知和接受,而这一转化过程的最高标准是两者的高度一致性。
(三)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尽量脱离教案,使自己上课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提高教学口语技能的过程。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模拟试讲、教学见习实习、说课、评课等等都是检验与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故选 ABC。
四、简答题
61.【参考答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62.【参考答案】
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
(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注意听讲除此之外,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63.【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①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应对策略: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第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4.【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5.【参考答案】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66.【参考答案】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论述题
67.【参考答案】
上好一堂课的根本性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要求如下: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68.【参考答案】
(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职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69.【参考答案】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德、智、体、美、劳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核心、统帅作用,保证方向,保持动力。
(2)智育。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包括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前提和支持的作用。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的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和教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中所起的是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其他四育的综合体现。
70.【参考答案】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教师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联系,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六、案例分析题
71.【参考答案】
(1)该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新课改所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周老师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学习。其次,周老师践行了新课改中教师是对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新课改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周老师在学生质疑时能鼓励学生,促进他们的思考,发展他们的能力。最后,新课改下的教学应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周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注意激励学生。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2)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其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评价主体和内容多元化。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做全面素质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重视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提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层次性。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72.【参考答案】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材料中,小明的父母工作频繁更换,导致小明多次更换学习,导致对新学校没有归属感。此外,小明与父母的沟通较少,未能从父母身上获得较多的关爱。因此,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材料中,小明是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影响了他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这也是小明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3)①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家长沟通,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②关爱学生,用教师的爱弥补学生归属与爱的缺失;
③发挥集体力量,集合全班同学的力量加强对小明的关心与爱护,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④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教育,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七、教学情境分析题
73.【参考答案】
(1)该老师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该老师做法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中该老师面对学生的观点没有直接否认,也没有简单粗暴说学生不对,而是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这个方面进行了教育,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其次,该老师做法还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材料中该老师并不是直接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而是通过学生的不同观点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升其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再次,该老师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材料中老师对于学生的观点,在过程中一直在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最后,该老师的做法还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②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材料中该老师面对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没有把现成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综上所述,该老师积极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