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周福霖罗锡文等院士领衔!广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炉!

2月9日,教育部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东8所院校的教师团队入选!‍‍‍‍‍‍‍‍‍‍‍‍‍‍‍‍‍‍‍‍‍‍‍‍‍‍‍‍‍‍‍‍‍‍‍‍‍‍‍‍‍‍‍‍‍‍‍‍‍‍‍‍‍‍其中包括何镜堂、周福霖、罗锡文3位院士领衔的团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该校继2018年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何镜堂教授领衔,包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20余位教师组成,教师团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育发展之路,教学成果丰硕、科研业绩卓越、学术造诣深厚。

立德重教成大我

打造赤城仁爱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何镜堂院士虽年过八旬,仍奋战教学科研一线,强调“学建筑先学做人”,以己为范,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及职业素养塑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方向,教导学生以赤诚热情投入祖国建设,师生教学相长,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形成立德重教的团队精神品质。

团队积极灌输服务祖国的远大理想,逐步发展壮大教师团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6人。团队已获“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亚热带公共建筑可持续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筑技术科学”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等荣誉。

课程体系强基础

铸就三位一体育人典范

团队立足岭南地域文化与特色,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坚定“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路线,为全国高校建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了标杆。团队主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着眼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团队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矢志报国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和学徒制,为全国建筑学科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输送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全力支持学生创业,依托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支持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全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研究生中数十人晋升教授、院长、总(副总)建筑师,还有一大批成为省、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或城乡规划建设领域领军人物。其中,由何镜堂院士亲自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约百人,这批学生中,1人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8人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一届届毕业生,以拳拳报国之心,为城乡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成就建筑领域独有的“华南现象”。

两观三性重实践

推动产学研跨越式发展

团队负责人何镜堂院士主持筹备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成为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构筑了产学研一体、系统完备、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平台,从理论、技术创新角度为建筑学科全面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做出积极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着眼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研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承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引领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创作一个建筑精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斩获一个奖项“三个一”的标准,取得丰硕科研实践成果,设计作品共获各类奖项900多项,其中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10余项;论文成果数百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布署,教师团队和学生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南国际自贸岛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团队聚焦项目创作实践,重道义、勇担当,用建筑记录时代,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厂民族宫、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广东省“三馆合一”工程、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映秀震中纪念地、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国深博物馆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热心公益担使命

冲锋教育扶贫攻坚一线

何镜堂院士关注教育,热心公益,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何镜堂院士心系青少年人才培养,通过接受人民日报、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专访,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和专题讲座200余场次,用亲身经历为后辈种下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种子。团队大部分教师都担任了省、市政府及专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决策咨询专家顾问,活跃在各公益、学术组织,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团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助力揭阳孔美村新农村建设,精准支持云县、普洱市文化、科技扶贫及韶关龙归粮所改造等,见证了团队回馈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团队表示,将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州大学

由周福霖院士领衔的广州大学“减震防灾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心怀“国之大者” 心系人民安危,奋力推进隔减震前沿技术创新,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广州大学“减震防灾教师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领域。

团队在周福霖院士带领下,矢志科技报国、立德树人、服务社会,致力于研究、发展、推广适用于我国工程减震防灾技术,勇担教书育人神圣使命,身体力行诠释了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团队坚持学科特色、聚焦抗震防灾减灾领域,坚持人才引育结合,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传帮带的学术和教学共同体,多人获评“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团队以“爱国、团结、专研、奉献”为精神底色,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教学

躬身育人 用心执教

团队共有14人。其中党员13人,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讲师 2人。

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多年来,团队成员躬身示范、立德树人,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导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立本科生“福霖班”。周福霖院士坚持为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担任“福霖班”总班主任和总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广州大学本科生“福霖班”

近年来,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 31项。其中,谭平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刘海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团队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二等奖,负责的课程《桥梁工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科研创新

保驾护航“国之大者”

团队勇担国家民族赋予的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工程减震控制领域进行了前沿性、开创性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6 项,出版专著 37 部。承担的 973 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为近海交通工程抗震设计理论和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重点研发项目“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减隔震控制理论和技术。这些项目将“顶天”的尖端防震减灾理论转化为“立地”的安全工程,攻克了减震防灾领域系列“卡脖子”技术,为我国在该领域作出 12 项奠基性、开拓性贡献。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奖 6 项,省部级科技奖等34项。

从左到右依次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方法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塔工程关键技术)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团队及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2013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7 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2020 年被评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建设和研发了综合性能世界领先的振动台台阵和万吨多轴加载系统等隔减震试验设备,可充分满足本领域科研及服务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积极推动减震防灾技术应用,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标准化建设、工程咨询等方面,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科技造福于民。

团队研发的隔震、减震与控制新理论新技术,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主持研究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的隔减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隔减震技术提供范例。团队还先后完成了广州塔振动控制系统、故宫博物院文物隔震、汕头地震区海底隧道消能减震等技术,主持建成的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隔震房屋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

团队担纲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隔震与减震设计

在团队大力推动下,我国目前隔震建筑已超过 15000 余栋,涵盖大部分省市,为广州西塔、国际演艺中心等 200 多个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团队为我国核电工程安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务院重大决策与建设。汶川地震后,周福霖院士更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参加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抗震减灾会议,为灾后重建制订抗震标准及指导性意见,广东省委授予周福霖院士“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地政府特授予其“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团队主持设计广州塔抗震阻尼系统

团队积极编写工程技术标准,为工程减隔震行业标准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主编国际标准 2 部,国家标准 6 部,行业与协会标准 10 余部,其中《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隔震设计标准。团队还致力于提升中国技术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参加国际标准《国际隔震技术标准》制定编写,主持《建筑弹性滑板支座》国际标准,带领中国迈进了国际减震防灾领域的领先行列。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也是继预防兽医学团队后,该校第二个入选的教师团队。

院士领衔,科研领跑,育才领先,充分彰显华农师资建设的累累硕果往下滑,领略农业工程教师团队风采。

心怀大我,至诚为国

为实现农机强国梦不懈奋斗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始于1958年成立的农业机械化教研室。团队负责人为罗锡文院士,成员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人,“全国农机十佳教师”3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多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0年3月疫情期间,罗锡文院士在指导春耕时坐在田头吃盒饭。

立德树人,潜心教学,

以培养农业工程创新人才为己任

团队成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有“大国三农”情怀、知农爱农、积极投身农业工程事业的优秀人才。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不懈努力。

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实践学习

指导的学生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优胜杯高校;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三下乡”助力农业复产社会实践,被评为广东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多项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团队成员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突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以及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创建了首个水稻无人农场,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3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

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喷施作业

无人驾驶收获机与无人驾驶运粮车配合作业

知行合一,深入一线,

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

做出重大贡献

团队坚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推广农业工程先进技术,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团队成员深入基层助农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团队成员深入全国26个省市推广水稻精量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2020年疫情期间,团队成员30多次到广东各地指导春耕生产。18人担任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企业科技特派员。获省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团队负责人罗锡文院士登上央视《开讲啦》节目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农机新技术。团队在全国各地召开100多次现场演示及技术研讨会,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通过主流媒体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农机新技术,12次登上央视。通过广州科普大讲堂和“南方+”直播间宣传“无人农场”新技术,单次观看量超过20万人次。

2020年3月,罗锡文院士带队赴廉江指导水稻精量穴直播工作

主动参与战略咨询研究,为政府出谋划策。团队成员主持2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项重大咨询项目的专项和3项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咨询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疫情期间,团队成员主动调研湖北等6省的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撑。

凝心聚力,团结协作,

打造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坚持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目标,学科带头人走在前、做表率,老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教师奋发向上、争当先锋,形成了一支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共促农业工程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现有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5人获国家科技奖励,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广东省杰青,1人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获评广东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入选珠江科技新星。

为什么要评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各地各校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示范,切实推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石。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完整名单

(滑动查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jvzquC41yy}/yxwmgtio0ls1e1814<225/821@<975=30|mvon
1.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教育、科技、人才被放入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以系统思维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 jvzquC41yy}/zqg{0pku1rsfgz532;8231z32;8233>`9A5822;/uqyon
2.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何提出“一体改革”?摘要: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措施不是各管各的,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交叉渗透、相互贯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坚持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fxDkf?=:2@89
3.2024两会丨关于高校科技,16位大学书记校长有这样的心愿高校科技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最佳实践载体,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高校书记、校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jvzquC41yy}/gmz0ep5lgh~cpavaofa|jgo1pfqazobqhhjgpm`i~t1uumy1;546290v;5462924h7784?757xjvor
4.田勇:坚持科教研产深度融合激发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中国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教研产融合之路,不断激发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共同铸就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辉煌,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jvzquC41yy}/gxq0ep5og€x1skgoipzq1{}`sp4424:1;8y424:1;9;a48926@50ujznn
5.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政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为一个部分,凸显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jvzquC41yy}/s~s|j0ipo8qflue38:71||pt1;545270v;5452728h6243>90qyon
6.守正创新,永葆“三心”——浅谈高校如何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守正创新,永葆“三心”,我们务必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交相辉映。生逢盛世,我们必将坚定信心,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创造新的辉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jvzquC41jgg/eqnpc0ipo8ftvkimg87244724>4334634h63:6?297mvon
7.《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党委书记刘洋、校长张农署名文章:在服务中国近日,《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22期刊发党委书记刘洋、校长张农的署名文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文章指出,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四个维度”,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精准度、契合度、专业度”相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力jvzquC41yy}/zƒnv0gjv0ls1av761jh1585d3:>c39;27A4rcik/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