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铸魂育学风,笃行实干担使命——体育教育学院推进学风建设走深走实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标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支撑,更是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立足体育专业育人特质,紧扣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核心要求,以“思想引领筑根基、课堂提质固根本、竞赛赋能强技能、实践拓维增实效、榜样领航聚合力”为路径,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治学态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风建设体系,推动优良学风蔚然成风,为培养担当体育强国建设使命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筑牢坚实根基。
优良学风的养成,始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清晰的治学方向。学院紧扣体育教育“育体育人”双重使命,将思想引领贯穿学风建设全过程,以价值引领激活学生勤学动力,让“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追求成为内生自觉。
立足体育专业特色,紧扣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主题班会、年级会议为载体,开展“体育人的使命与担当”“学业与职业报国衔接”等专题教育。以体育领域报国楷模、行业先锋的先进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理论素养与技能水平协同提升”对未来从教的核心意义,纠治“重技能、轻学识”的片面倾向,树立“学练并举、全面发展”的学业观,让向学、好学、乐学成为全院学子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依托学校早操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将“出操集结”转化为学风教育节点。辅导员每周在早操开展学风宣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业预警规则、实习就业需求精准施策:对低年级侧重“大学学习方法指导、专业适应引导”,帮助快速融入校园节奏;对高年级聚焦“实习与学业平衡、职业技能储备”,明确阶段性重点。同时建立“学业预警学生帮扶台账”,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学生干部结对互助”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不掉队、不落伍,凝聚全员向学合力。
思想根基筑牢后,课堂作为学风建设的“主阵地”,更需以“协同联动”激活内生动力。学院紧扣体教专业“理论学用结合、技能实操落地”的双轨需求,通过“督、管、改”三维发力提升课堂质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风养成的“练兵场”。
学工干部下沉一线常态化,坚持深入课堂考场,聚焦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考场纪律开展督查,对课堂考场存在的问题当场提醒,课后及时谈心谈话,将学风管理“关口前移”。同时每月与任课教师开展学风专题沟通,围绕学生课堂表现、学习难点、教学反馈交换意见,形成“发现问题-沟通反馈-协同解决”闭环,实现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桥梁纽带”作用,明确其对本班学风的实时管理责任:课前协助核查出勤,及时反馈缺勤情况;课中关注班级学习状态,主动提醒分心同学;课后收集学习需求,向教师精准传递建议。通过“学生管学生、学生帮学生”的自治模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建设”,进一步浓厚课堂学习氛围。
任课教师结合体育专业特质优化教学方式:理论课融入体育教学案例、运动科学应用场景,摒弃“满堂灌”,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激发思考;术科课强化“实操演练+即时纠错”,杜绝“走过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解。如《学校体育学》课程结合中小学体育课实例设计模拟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传统教学提升30%,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动转变。
体育的本质是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为学风建设重要抓手,围绕“理论支撑技能、技能检验理论”的双轨目标,通过赛事搭建“学技能、比水平、强本领”平台,让优良学风在竞技比拼中焕发活力。
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备赛,通过竞赛标准反向推动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项技能。备赛时,学生主动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训练,将竞赛要求转化为学习目标;参赛时,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将赛场收获转化为提升动力。近三年,我院分别取得了2023年广东省第六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和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依托专项赛事,锤炼治学品格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专项赛事,学院提供训练资源与后勤保障,引导学生平衡学业与备赛。在备赛中,学生培养“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赛事中,学会“正视得失、总结提升”的成长思维。如2025年广东省第七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备赛期间,体育教育专业2022级、2023级学生在备赛的同时保持课程出勤率98%以上,赛后更主动补学遗漏知识点,形成“以赛促学、以赛带学”的良好氛围。
体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院坚持“走出课堂、走进一线”,将实践作为学风建设延伸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本领,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024-2025年,学院聚焦地域文化与体育专业融合,为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武状元文化”创新传承,组织学生赴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开展“武状元文化”跨时空文化对话活动,以“古今双向互动”模式破解传统传承难题。学生挖掘“武状元文化”中的体育精神,创编特色课程10余套,走进当地社区及中小学开展宣讲,覆盖超1000人,形成“学生传、儿童讲、大众体验”的传播链条,既让“武状元文化”从故纸堆“活”起来,更以“崇文尚武”精神涵养文化自信,为民族精神传承注入新活力。该实践成果获省“多彩乡村”实践活动一等奖,并入选团省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文化是最深的滋养。学院通过选树身边榜样、打造特色文化活动,让学风建设从“制度约束”升华为“文化自觉”,形成“人人向学、处处崇学”的良好氛围。
学院常态化选树学风榜样,每年评选青锋学干队、青锋绩优队、青锋竞训队、青锋职航队、青锋星火队、青锋迷彩队、青锋燃疆队先进代表合计100余名,通过年级大会、班级分享会、学院推文等渠道,讲述“学业与竞赛双优”、“克服困难逆袭进步”等鲜活故事。如体育教育专业2023级学生郑浩东携两年军旅荣光重返校园,从学前教育专业转型后便将军人淬炼的钢铁意志与刻苦品格融入学业;他不仅肩负校国旗护卫队副队长重任、在校园演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更以全面表现获评优秀学生骨干,在年级中生动践行先锋表率作用。
体育教育学院深耕特色文化育人,将篮足排专项杯赛作为构筑向学氛围的标志性载体。作为学院年度规模最大的文体盛会,赛事覆盖各年级专修组与普修组,为期一个月的持续竞技,让每晚的篮球、足球、排球赛场灯火璀璨。运动员奋力拼搏的身姿与观众激情呐喊交织,成为校园夜间最富活力的图景。其中,篮球扣篮大赛更突破学院边界,凭借极强的观赏性成为全校年度焦点,吸引师生广泛驻足,逐步成长为学院极具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赛事以“竞技”为纽带,既为学子搭建了锤炼专项技能、提升竞技水平的实战平台,也通过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学院育人影响力;更以“比学赶超”的赛场精神为内核,将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品格融入学风建设,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体育人”,为学院构筑起兼具活力与深度的向学生态。
学风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久久为功。体育教育学院立足体育专业特色,通过“思想-课堂-竞赛-实践-榜样”五位一体发力,让优良学风成为学院发展的鲜明底色。
未来,学院将继续紧扣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持续优化学风建设举措,以更实作风、更优成效,为培养担当体育强国建设使命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筑牢保障,为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