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第三节制作模型》教学实录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通用技术《第三节制作模型》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工程意识:通过制作模型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理解工程原理和设计原则。
2.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尝试创新,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3.技术规范:培养学生遵循技术规范进行制作,提高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4.团队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工制作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切割、打磨、组装等操作。此外,他们对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材料特性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和使用常见的工程材料。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一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制作模型这类实践性强的活动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好,但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尚需培养。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偏好团队合作的,因此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可能会遇到设计理念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在模型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此外,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可能会遇到工具使用不当、材料浪费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通过示范、指导和同伴互助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工程要求。
2.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模型制作的各个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模型制作流程,直观展示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物展示:准备模型制作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模型的特点和制作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模型实例,如建筑设计模型、汽车模型等,激发学生对模型制作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材料的认识、工具的使用等,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模型制作步骤,包括设计理念、选材原则、制作工艺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模型制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举例说明:以一个具体的模型制作案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模型,详细讲解从设计到完成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步骤的作用和重要性。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制作模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可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模型制作的技巧。
3.工具与材料认识(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模型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选择正确。
-教师指导:讲解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材料的特性,如切割、打磨、粘合等,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4.制作实践(约60分钟)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如调整设计方案、改进制作工艺等。
5.作品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过程中的亮点和难点。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改进方向。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模型制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等。
-学生熟悉了不同类型模型的制作流程,如平面模型、立体模型等,并能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
-学生了解了模型制作中的安全规范和环保意识,能够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材料浪费。
2.技能提升: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切割、打磨、组装等操作。
-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培养了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的能力,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