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见到最美的景色是在去蔚县的路上。
因地处山脉中间,群山形成屏障,破坏相对较小,得以保留大量珍贵古迹文物。蔚县拥有1800余个文物点,其中包括22处国家级保护单位和18处省级保护单位,享有“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的美誉,位列河北各县市之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蔚县有350多个古村堡,被誉为“北方最美古建筑群”。蔚县被文物古建界誉为全国罕见的“古建筑博物馆”。蔚县地区存在古壁画 453 处,藏于寺庙、民居、墓葬、地宫之中,其中寺庙古壁画占 298 处,数量之庞大,堪称“壁画博物馆”。
蔚县国保单位分别为蔚州玉皇阁、代王城遗址、南安寺塔、释迦寺、西古堡、暖泉华严寺、真武庙、常平仓、蔚州灵岩寺、筛子绫罗遗址、庄窠遗址、三关遗址、杨赟家族墓地、金河寺悬空庵塔群、蔚县关帝庙、天齐庙、蔚州古城墙、故城寺、卜北堡玉泉寺、沙子坡老君观、蔚县重泰寺、代王城墓群。
蔚州古城内古迹众多,寺庙、宫观、祭坛、殿阁、衙署、楼塔、宅院星罗棋布,有国保单位9处(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真武庙、常平仓、灵岩寺、关帝庙、天齐庙、古城墙)。
我去的时候人多车多,车停在古城墙外的路边,平日里可以停在城墙内玉皇阁前的停车场。古城里走路就好,都不是很远,我的路线是:古城墙-玉皇阁-财神庙-真武庙(没开放)-观音堂-吉星楼-鼓楼-常平仓-灵岩寺-蔚州署(没进去)-南安寺塔-万山楼-释迦寺(卧佛不在),关帝庙和天齐庙没有去。然后经景仙门、鼓楼穿城返回停车的位置。
蔚县博物馆里有一张明代蔚州城池图,我拿来用下,描绘我在古城的行走路线。
蔚州古城墙(国保7)蔚州古城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有“兔城”、“铁城”之称。
古城周长3800多米,现存1600多米北城墙。城墙高11.5米,有3座城门,东安定门,上建有景阳楼;南景仙门,上建有万山楼;西清远门,上建有广运楼;4座角楼,24座敌楼,1100多座垛口。三座城门外均建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宽20多米。
景仙门,古城南门,是三座城门中仅存的古建筑,与古城中心的鼓楼和北边的靖边楼相对。
万山楼位于景仙门之上。原楼毁于1947年战火,1997年重建,现为“蔚州古钱币博物馆”。登楼北望城内鼓楼、玉皇阁,向南远眺城外雪山。
玉皇阁(明,国保4)
玉皇阁,又名靖边楼,古城最北边,连接着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供奉玉皇大帝,也有稳固边境、抵御外敌之义。
(注:山西代县有座边靖楼(明,国保5),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额牌匾。不同的是,边靖楼是位于街心的鼓楼,此靖边楼建于北城墙上。)
玉皇阁坐北朝南,分上下两进院落。
上院正面就是玉皇阁大殿,左右两侧有钟鼓楼。
大殿一层四周有围廊,正门两侧有碑刻题记。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都绘有大型壁画。北壁在中间的玉皇大帝塑像两旁,分别绘西王母和五岳大帝,加上其各自的属官、侍者,共有四十一个人物。西王母和五岳大帝面相威严。
每个雷公都手持法器,腰间悬挂腰牌,腰牌上写着“四令雷公庞天君”等,标示其角色身份。
上院平台空间不大,但视野极好,可俯瞰整个古城,凭栏远眺,古城墙和新城区的高楼烟囱同框,鼓楼、万山楼和远处雪山尽收眼底。
财神庙
玉皇阁往南六七百米,就到财神庙街。向西是真武庙和财神庙,向东是观音阁、鼓楼方向。
财神殿基本上是古城和古村的标配。
远远就可以看到鼓楼,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名为镇远楼,是蔚州卫指挥使周房所建,后过多次重修。清代,鼓楼被称为“文昌阁”,原楼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共内战时,据说是被人为一把大火烧毁的。
常平仓(明,国保6)
常平仓位于鼓楼西侧,灵岩寺以东。旧称“丰豫仓”,俗称“北仓”,被专家誉为“华夏第一仓”。 进到常平仓院内,可以看到鼓楼西侧匾额。
常平仓是官办粮仓,在当时发挥着调节粮价的作用。现在改为“蔚州常平仓博物馆” 。(注:古代的粮仓有很多种,比如:皇家粮仓(国仓)、官办常平仓、民间的义仓、族仓、社仓等,还有军仓(专供部队使用)、漕仓(运输途中使用)等。常平仓属官办粮仓,一般设立在州府。)
灵岩寺(明,国保6)
始建于金代,毁于元末,后在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现存建筑包括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以及东西配殿和禅房僧舍等。经有关专家研究,天王殿为元末、明初的建筑。大雄宝殿彩绘藻井具有典型明代官式做法,应为明英宗皇帝敕赐重建之物。
因是明英宗敕建,所以灵岩寺虽小但建筑规制较高,用材考究,做工精细。从仅存的歇山顶天王殿和庑殿顶大雄宝殿就可以看出来,屋顶坡度平缓,四角有深远的出檐,直扑而来的历史感,相当之大气;门窗没有新漆,木构原色显得庄重。
天王殿为单担歇山布瓦顶,面三进三,平面呈方形,保留了较多的早期大木建筑特征。
天王殿外檐斗栱是五铺作,二跳是一假昂,耍头之上也有外露的衬枋头。
殿内宽敞明亮,干净利落,极尽简洁。
梁架上为“雅伍墨”彩绘,拱眼壁内皆绘水墨蟠龙。
门上挂一蓝底金字大匾,书“无上士”三字。
据说王振老家蔚县卜庄北堡,还有他的一座家庙——玉泉寺,离他的故居不远。
南安寺塔(辽,国保5)
灵岩寺走路去南安寺塔,经过蔚州署,位于古城西南,为古代蔚州州治。2011年按照《蔚州志》记载复建完工,现为中国蔚县剪纸博物馆。
蔚州署门前就可以看到南安寺塔,一路围着塔,从上下高低各个角度观摩了一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建蔚州城时,南安寺已具有规模,蔚县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传说。
南安寺塔始建于北魏时期,辽代天庆元年(1111年)重修。明洪武初年,蔚州卫指挥使周房拆除南安寺,仅存此塔。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柯法在南安寺塔旁重建南安寺。
古塔在居民区的南小巷中,在刚进小巷的地方能够看到完整塔身,我也来一张这个角度的照片。
南安寺塔为八面十三级实心砖塔,塔基由石条垒砌。塔座为砖砌须弥座,后重修呈八角形。塔座每面中间雕兽头,上有仿木砖搪,搪上有莲瓣周,塔身置于莲花座中,宛如一枝莲花托起。
塔檐逐层递次内收,外形轮廓呈现缓和卷刹形状。塔第二层至第十三层的东南西北四正面中间都嵌有铜镜。每层各挑檐翼角下均悬铁铎。
南安寺塔并不安宁,地宫曾两次被盗,盗墓者用最惯常的挖地道方式打开地宫,有兴趣可以看看《蔚县南安寺塔下的故事》、《蔚县南安寺塔地宫文物被盗案侦破纪实》,案件过程描述得很详细。地宫中被盗132件文物全数追回,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4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35件,太多珍贵文物,能追回也是太难得了,现陈列于蔚州博物馆。
南安寺塔地宫被发现时,四壁保存壁画,另有“天庆元年”墨书题记。只能在网上找图片看看,蔚县图书馆转载方子春的一篇文章,有一些古城内建筑的老照片,其中有地宫北壁和西壁的壁画图。
地宫内为何有如此数量众多、精美异常的佛教器物,大概率跟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有关联。辽道宗太康六年(1080年),耶律延禧5岁,由于辽朝廷内部政局动荡,耶律延禧的父亲皇太子耶律濬在宫廷争斗中被杀害,辽道宗耶律洪基没有马上立他为皇长孙,而是派宫廷侍卫和部队将他护送到蔚州,躲避朝廷争斗。耶律延禧和辽代贵族一样,信奉佛教,在蔚州经营多年,南安寺备受重视。1101年,耶律延禧禧奉遗诏即位,改年号为乾统,即天祚帝。
专家在勘察壁画的过程中,在地宫的一处墙角发现《天庆辛卯三月二十一日书皇子照》十四个字,天庆辛卯年即1111年,天庆元年。“天庆”是天祚帝的第二个年号,此时辽已是内忧外患。这个时候在天祚帝曾经避难经营多年的蔚州扩建南安寺,并修建南安寺塔,可能也是寄寓美好愿望吧,为国祈福。
释迦寺(元,国保5)
位于古城南关,俗称卧佛寺,出景仙门,过护城河,几百米就到,动乱时期佛像惨遭捣毁。
始建于元代,明代洪武年间扩建,现存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以及两侧配殿等。建筑风格体现元、明、清不同时期的特点。
天王殿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背面出围廊抱厦,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这种结构较为少见。
大雄宝殿是释迦寺中最重要的建筑,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考证,认为释迦寺中殿(大雄宝殿)具有元代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从其梁架结构、斗拱连接方式以及藻井分布等察看。
大雄宝殿建于月台之上,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屋顶相当平缓、檐头和翼角都翘起,从侧面看更为明显,此殿的出檐为1.5米,外围檐下斗拱比例和造型都处理得非常巧妙,大殿显得庄重肃穆。
斗拱为四铺作卷头造,无出昂,明间、次间均有两朵补间铺作。檐柱有明显侧脚,柱头做成卷杀,内部梁栿为月梁造型,均具有早期木构特点。
藻井色彩绚丽,体量较大,但各部件又制作精美。藻井沥粉贴金,小木作斗拱层叠有序,结构繁复却富有韵律,形态精巧灵动。
只开放了三个主殿,侧殿没有开放。来的时候还担心没有开放,到的时候一问竟然说是开放的,进到院内发现殿内什么都没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