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简历与学历1996.09-2000.07,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系 地质学(基地班)专业,学士学位2000.09-2003.07,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系 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09-2006.09,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构造地质学专业 博士学位2003.11-2006.07,法国奥尔良大学 地球科学系(联合培养) 地球动力学 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6.12-2008.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2007.6;2008.6, 法国奥尔良大学 访问学者2008.11-2010.6, 台北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博士后2008.12-2013.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2013.1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社会任职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 Editorial Board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第五届编委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第十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

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 秘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员

获奖及荣誉2006:中法科技协会地球科学奖(Prix Sciences de la Terre, Association Franco-chinoise pour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2008: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入选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0: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研究基金

2012: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3:江苏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排名第四):基于地质学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2013: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

2015: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

2016: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2017: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讲授课程《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 本科一年级, 大类班,2014-2017,2020,72学时/学年《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 本科二年级,2007年起至今 3周/学年《普通地质学实验》 本科一年级,2007-2014,10学时/年

《固体地球科学原理》课堂教学,理科试验班,2018-2020,36学时/学年

《显微构造学》课堂教学,研究生,36学时/学年《构造物理讲座》课堂教学(合上),研究生,12学时/学年

《地质学研究方法》(合上) 研究生,2017年起,6学时/学年

国际化野外教学:

2008:中法阿尔卑斯大地学野外联合教学实习

2012,2015,2018:中美新西兰大地学野外联合教学实习

教学研究论文王博,舒良树,解国爱,胡文暄,徐士进. 2013, 教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质量的思考. 教育教学论坛,8: 99-101

良树,解国爱,王博,胡文宣,徐仕进. 2012. 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104(4): 143-147

国爱,舒良树,王博,胡文宣,徐仕进. 2012.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165(3): 28-30研究方向(1) 造山带构造演化(增生、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蛇绿岩成因与侵位、岩浆岩年代学与构造背景分析、变质变形作用的热年代学研究(2) 板块构造与古大陆重建:野外地质、大地构造与区域构造地质、古地磁学(3) 构造运动学:中下地壳变质变形岩石的塑性变形、(磁)组构与显微构造运动学分析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天山岛弧根带地壳剖面、混合岩化作用及折返过程”(2018-2021),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2014-2018),主要参加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2013-2015),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天山构造属性与地壳演化研究”(2013-201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吉天山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对比研究”(2013-201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伊犁-中天山陆块基底的混合岩化作用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2012-2015),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11-201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天山北部温泉群变质岩年代学与基底构造属性研究”(2009-2011),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二级课题“古陆块解体与成矿物质堆积”(2007-2012),主要参加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油气勘探生产项目“中国西北部地区构造-岩相古地理的古地磁学研究”(2008-2011),参加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西天山那拉提二叠纪大型韧性剪切及同构造岩浆作用研究”(2009-2011),主持国际合作与交流Profs. M. Faure, Y. Chen (陈岩), J. Charvet,S. Scaillet (法国奥尔良大学) Prof. D. Cluzel (新加里东尼亚大学)Profs. B.M. Jahn (江博明), 罗清华 (台湾大学) Profs. 洪崇胜,王国龙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Prof. Inna Safonova(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大学)Dr. D. V. Alexeiev (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Prof. Yu S. Biske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 主要论著

70. 舒良树,王博. 2019. 巨型花岗岩带与大陆聚合—裂解作用成因联系研究进展. 高校地质学报,25(2): 161-181.

69. Xiaoyan Zhu, Bo Wang*, Zhiyuan He, Yong Zhou, Linglin Zhong. 2019. Early Neoproterozoic gneissic granitoids in the southern Yili Block (NW China): Constraints on microcontinent provenance and assembly in the SW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Precambrian Research, 325, 111-131.

68. D. V. Alexeiev, Yu. S. Biske, A. V. Djenchuraeva, B. Wang, O. L. Kossovaya, L. L. Zhong, Yu. V. Savitsky. 2019. Savitsky Lower Moscovian Limestones of the Bogdashan Range (NW China) as an Indicator of Cessation of Arc Magmatism in the Junggar Region. Stratigraphy and Geological Correlation, 27(1): 51-72.

67. Hongsheng Liu, Guillaume Martelet, Bo Wang*, Saskia Erdmann, Yan Chen, Michel Faure, Fangfang Huang, Bruno Scaillet, Nicole le-Breton, Liangshu Shu, Rucheng Wang, Jinchu Zhu. 2018. Incremental Emplacement of the Late Jurassic Midcrustal, Lopolith-Like Qitianling Pluton, South China, Revealed by AMS and Bouguer Gravity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3(10), 9249-9268.

66. Yu. S. Biskea, D. V. Alexeievb, A. V. Djenchuraevac, B. Wang, O. F. Getmanc, H. S. Liu. 2018. Continuous Sections of the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 Carbonates and Timing of Collision in the Chinese South Tianshan. Doklady Earth Sciences, 481(1): 842–846.

64. Xin Zhu, Bo Wang*, Yan Chen, Hongsheng Liu, Chorng-shern Horng, Flavien Choulet, Michel Faure, Liangshu Shu, Zhenhua Xue. 2018. First Early Permian paleomagnetic pole for the Yili Block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aleozoic post-orogenic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SW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ectonics, 37(6), 1709-1732. DOI: 10.1029/2017TC004642.

62. Bo Wang, Yazhong Zhai, Paul Kapp, Koen de Jong, Hongsheng Liu, Linglin Zhong, Yuzhou Ma, Hujun Gong, Hongyan Geng. 2018. Accretionary tectonics of back-arc oceanic basins in the South Tianshan: Insights from structural,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Wuwamen ophiolite mélang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30 (1-2), 284-306, DOI: 10.1130/B31397.1.

61. 廖晴,王博,胡文瑄,2017,新西兰陶波火山区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高校地质学报,23 (2): 252-258.

60. 方婷,解国爱,王博,张庆龙,解思伊,邹旭. 2017. 淮北煤田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煤田地质与勘探, 45(3): 1-6.

56. Flavien Choulet, Michel Faure, Dominique Cluzel, Yan Chen, Wei Lin, Bo Wang, Bei Xu. 2016. Toward a unified model of Altaids geodynamics:Insight from the Palaeozoic polycyclic evolution of West Junggar(NW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9: 25-57.

55. Liangshu Shu, Bo Wang, Peter A. Cawood, M. Santosh, Zhiqin Xu. 2015. Early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intraplat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ents in the Cathaysia Block, South China. Tectonics, 34(8), 1600-1621. Doi: 10.1002/2015TC003835.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025-89680700 传真:025-83686016

THE END
0.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岩相古地理和工作方法 : 作者:刘宝君,曾允孚主编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年:1985 变质岩的一些基础问题和工作方法 作者:程裕淇 出版社:中国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1963 岩相古地理 作者:岩相古地理编辑部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1988 岩相古地理文集 作者: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hBhde69g3mkh4e>5e@i4cf>9;9;6::9
1.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珺曾允孚主编作者:刘宝珺 曾允孚 主编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5-00-00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1985-00-00 版次:一版一印 ,购买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等理科工程技术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jvzquC41dqul0ttpih€/exr145=:68885893:?<1
2.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摘要】:<正> 由著名沉积岩石学家刘宝珺教授和曾允孚教授主编的有18人参加编写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一书,最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岩相古地理学是一门基础地质理论学科,是地质学的上层建筑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沉积学及沉积相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YZ[]6;:9622:;0jvs
3.成理·云端课堂特别报道:“战时”成理,分外温暖课程名称:《沉积岩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 任课老师:王夏 老师说: 起初,我担心学生会因为线上教学而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但当我提前十五分钟进入线上会议室,看见已经在会议室中等待的几十位同学时,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看起来同学们的求知欲并不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有所减少。 在这短短的两节课中,线上教学的优点体现了出来,首先PPT的展示比在jvzquC41yy}/cjt0ef{u0niw0et0kwkq13784896394ivv
4.年涛副教授【研究方向】:储层裂缝、岩相古地理、旋回沉积记录、古气候重建、测井处理与解释等 【研究方法】 1.储层裂缝: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描述;常规及声电成像测井解释;petrel建模等 2.岩相古地理: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描述,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等 3.旋回沉积记录:地球物理测井、录井岩性、地化元素等指标(Past、R、Acycjvzq<84|{ii/z|~w0gjv0ls1kplp1:5::1863;3jvo
5.年度总结工作计划集合(精选8篇)“沉积岩石学”课程共120学时,包括沉积岩和沉积相(岩相古地理)两部分。岩石学部分共80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沉积相部分共40学时,2学分。 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工、讲师5人。 二、XX年工作总结 1、按学校要求建立完善了具有石油地质特色的《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网站。该网站介绍jvzquC41o0je2:3eqo5hqwl|wq€pppokg1>:89:70jznn
6.理论与实践:上游业务如何创造新辉煌?中国石油新闻中心通过开展盆地整体研究,深化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富烃凹陷等基础认识,强化成烃、成储、成藏动态评价,按照全油气系统理论,加强领域性、战略性风险勘探目标优选。突出页岩油气、深层超深层、湖相碳酸盐岩断缝体等成藏新领域、新模式理论和认识创新,加快天然气甩开勘探,围绕柴北缘煤型气、柴西油型气等现实领域,持续jvzq<84pgyy/ewue0eun0ls1u{yugv4424:03;4421642::29;8/uqyon
7.交通安全日建议书格式14篇(全文)然而,一字线“一”表起止,如“冯增昭等.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50—55”。这里的“一”连接两个相关的数字,表示这篇文章在这本书中占据 的位置为从50页到55页,而不是从50页到55页之间的任一数字。 由上分析可知,按照著录上的连续性原则,笔者认为应用“一”或“—”。但一字线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e|6|lr}{0jvsm
8.科技工作者田在艺:“中国石油战线上的老兵”1993年,田在艺从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退休。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工作,笔耕不辍、“退而不休”是他那个时候的状态。这一时期,也成为他学术理论的成型期。 1994年,田在艺开始着手《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和《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的写作。这两本书全面阐述了田在艺“盆地论”思想,出版后获得了业内很大反响。区域地质学家、油气jvzq<84yyy4xpjxv0eun1j4{wctdjnsi14634864345829;0jvsm
9.王福[1]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地质结构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起止时间:2023.01-2027.12;经费:64万元) [2]环渤海海岸线调查与评价(专题负责人;项目来源: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专题;起止时间:2021.09-2025.08;经费28万元) jvzquC41fe~z0}hw0gjv0ls1kplp1:6571757@3jvo
10.周伟(6)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课题: 川中古隆起及太和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层序充填过程及优质储层发育分布规律,2021-2023,主研; (7)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课题: 四川盆地高台组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储集相带研究,2020-2020,技术首席; (8)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课题: 川中安岳地区灯二段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vzquC41gpksi‚3efwz/gmz0ep5jpot135741<655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