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模型分静态和动态两类表现形式。其设计要根据陈列内容的主体性和庄重性等因素决定。一般说来,采用静态形式的较为常见。但如考虑完整表达某种叙事题材,辟如解读特定的某个战争情节、重要的事件节点等展项,则可考虑采用动态表现形式。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景观模型,能使景观的表现力更充分、更具震撼力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式体验感),可以使景观和陈列大大地生动起来。
景观案例
平型关大捷是该馆陈列的重点展项。我们利用了展厅中一个200平米左右的空间,营造了这个重要的抗战主题景观。
这个展项设计的独到之处,首先是将视觉放宽,改变传统习惯的局部战斗视角,从原来固化的乔沟一点透视,调整为横纵视角的多点透视,让参观者俯身向下,大视野地观看乔沟横长全景,这样设计有三点优势:一是乔沟全貌得以呈现,全景反映我军在乔沟伏击。场面更加宏大;二是拦腰斩断日军的场景可表现的更清晰;三是胜利关键争夺对面制高点(老爷庙)的战斗场面得以表现的更清楚。
设计充分利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搭建了长20米、高5米的背景幕画,把平型关战斗以动态影像和实体景观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设计模拟了当时战斗场面,这样的场景更具张力、更具规模、视觉更具感染力。
这样的景观在传统半景画的基础上结合高清投影技术,使用了高清高流明LDT投影机,多通道影像融合;聘请专业演员在影棚内还原场景拍摄,运用CGI技术模拟精彩的战斗动画与战场特效,DTS数字剧院音效系统及数控灯光氛围系统,再加以精致的景观造型,将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视听感一体的效果,带给了观众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最大程度的模拟了当时的战斗情境,使观众沉浸在平型关战役的过程和紧张氛围之中,调动和产生出强烈的历史亲临感。
七、辅陈展线设计
辅陈展线设计也是纪念馆展线设计中的一项内容,而且是重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辅陈展线与主展线相得益彰,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辅陈展线设计的合理得当,能够提升和强化展览效果,为提升参观者参观兴趣以及为纪念馆陈展增光添彩。
景观案例
八路军纪念馆展厅内有一道长达80米的辅陈展线,这是一条罕见、不好利用的过道空间。此次改陈在此设计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展示抗战文化出版物的“抗战文化墙”。这样的一道“抗战文化墙”场面震撼,国内仅见。
其设计采用整体统一、风格一致的局部模块化展示手法,整个展项围绕文物陈列(抗战期刊和出版物)和外延文化艺术(抗战版画)两条线展开。这样的“抗战文化墙”板块与板块之间层次清晰,透气性强,每个板面既独立成章,又整体一气呵成,既重点突出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文化及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地现代艺术的唯美理念,是纪念馆中令人记忆深刻的一道风景线。
油画、艺术品的命题创作
八、艺术品
艺术是共同的语言,在展陈设计中使用可丰富展陈内容,拓展展陈的空间,增加了展陈的色彩和文化感染力。艺术品设计的安排要恰到好处,其设计要围绕内容进行。合理的艺术品设计安排会起到画龙点睛、提高展览品味的作用。展览陈列中经常使用的艺术品有各类雕塑、各类绘画、艺术沙盘、数字艺术等等。
素色景观案例
综合性艺术展示“破袭战”,我们也称其为“素色景观”,这是一个红色历史展项形式设计的创新,它将百团大战历史照片、历史文物、绘画、雕塑等多种元素,整合性地融入在一个景观式的展示空间里。该展项整体色调以单色暖棕灰为主,是一个由近、中、远景三种视觉关系构成的一个立体展项。离观众最近的是可触及到的两根馆藏文物——正太铁路破袭战缴获的铁轨;中景为山形地貌的景物塑形;远景是经过放大及相关处理的历史照片,整体看来虚实结合,质感强烈,体现了历史主义及现实主义的唯美,既解读了文物,又展示了历史,参观者对此印象深刻。
华北抗日根据地沙盘
华北抗日根据地沙盘是该馆陈列的重点沙盘。沙盘直径五米左右,重点展示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开辟和建立的主要几块根据地内容。这个展项的设计前后十几年经历了三次蜕变,它由最初静态脚踏式沙盘模型结合发光二极管、产生局部闪亮的参观体验;升级到玻璃钢立体塑形人工上色结合投影机演示;最后又改良提升为全新LED数字全景演示。三个阶段的设计分别代表着设计师对展示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加深,最后的设计所表达的信息更完整更丰富,反映了设计人员所能驾驭的新技术、新科技,以及理念的不断进步。
九、尾厅设计
一个展览要有龙头还要有翘得起来的凤尾。尾厅 “举行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是结尾部分的核心内容。
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国内、国际反法西斯全面反攻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样的内容需要把胜利、喜庆的气氛营造起来。尾厅空间整体设计造型层次饱满、色彩高调。中共七大会场景观,再现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贡献。同盟国主要国家的国旗做造型悬于中厅上方,象征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胜利。
抗战武器展台
尾厅的又一重点展项大型抗战武器艺术展台。这个位于结尾部分的综合性展示。展台上高低错落地展示着抗战中缴获的各类武器,其后做背景的抗战油画“血战娘子关”做多层立体处理,呼应着前面象征着胜利的武器展示台,并以此烘托和升华展览主题。这样的设计在展览的最后,传达给观众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最为光辉的历史篇章,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伟大胜利。
十、建筑承重柱的处理利用
展览空间中的建筑承重柱,往往是展览空间及展线设计中的消极性因素,对此要变“麻烦制造者”为合理应用。
我们把下列一个难以规避的建筑承重柱,设计为一根八路军抗战的中流砥柱石,其上用以铭刻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年份和大事纪。设计师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做到在不改变展陈空间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十一、关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和陈展提升,已成为文博行业特别是红色纪念馆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设计,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和广阔舞台。
当下展陈领域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从数字化——数智化——最近在往数艺化方向突破,最终会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视听美学体系和虚实共生的超媒介场景实现,当然要实现这些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期待展陈领域的同行能推动和做这样作品出来。
事实上,近年来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扩大,革命类纪念馆展陈中融合了艺术、科技和创意,这些新的理念及表现方式可以很好地深化展览主题,满足当今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为今天的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方式。
最后仍然要强调,纪念馆的策展和陈列布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开阔视野多方面综合考虑,紧跟时代,坚持创新,努力把红色文化和革命纪念馆的设计工作做的更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