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景区

天龙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属于吕梁山支脉,主峰海拔1700米,面积约1.7平方千米。

天龙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构造单元上位于晋中断陷盆地西断裂带的西部,主要地貌为丘陵、沟谷,出露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是粗中粒应时砂岩。天龙山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佛教丛林自古以来就是晋阳城的佛教圣地。至今天龙山还有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文物100多处,有浮雕的石窟1500多处、藻井、画像1144幅,是太原保存最丰富的东魏至隋唐时期的地上文物、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除此之外,“天龙八景”圣寿寺建筑群、摩崖石刻等景观也为天龙山增添了文化底蕴。

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掘,数百尊天龙山石窟精品造像散落在世界各地。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头”回归大陆。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天龙山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景观,现存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太原保存有东魏时期的壁画等历史文物100余件、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也是反映晋阳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初创: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34550年,东魏丞相高欢在并州(今太原市西南)天龙山建了颐和园,挖了石窟。547年高欢去世前,东风2号洞、3号洞穴已经很大了。

在高欢 魏死后,其子自立为魏,封其为齐,史称北齐。高阳以后的皇帝基本上延续了高欢 现在第一个洞穴仍然存在、10号和16号洞穴是在北齐时期挖掘的。

公元560年,北齐皇帝小昭在天龙山下表演修建天龙寺与此同时,最具代表性的第16窟完工。

高峰:隋唐时期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封次子杨光为晋王,封封地为晋阳杨光认为隋文帝、天龙山第八洞是以女王和王子的名义挖掘的的祝福,它完成于皇帝凯的第四年。第八洞是天龙山唯一一个有年代日期的洞穴。梁思成评价其:隋代最有趣的石窟是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进一步挖掘了天龙山石窟,尤其是第四窟、第5窟、第14窟、第15窟、第17窟、第18窟和第21窟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唐代石窟雕塑艺术的特点。唐代开凿的洞穴多达19个,占2/3以上,被称为天龙山挖石窟的高峰期。

延续:从五代十国到清朝

北汉天会年间(公元957~973年)汉宗瑞刘军重建了它;天会十六年(公元972年)已故吴颖皇帝刘继元在天龙寺修建了一千座佛楼。

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宋金太原之战,破坏了天龙山,导致天龙寺被毁;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重建了天龙寺,又建了千佛殿和六部堂;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重修山门、钟楼。后经元、明嘉靖年间,多次修缮重建(从1522年到1566年)更名后的圣寿寺由晋阳延庆寺和尚古潭法师住持大规模重建,寺院实力强大、佛像、胁侍塑像,雕刻技艺精湛。

唐朝以后,石窟没有新的发展直到明朝,又挖了四个新洞,都位于千佛洞地区。

毁坏:中华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古董商“山中商会”在此推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和劫掠,数百尊天龙山石窟精品雕像被盗,几乎全部流散在世界各地。

1932年,太原县政府召集全体成员在县文庙召开太原县古物古迹保护委员会成立大会,负责协调保护天龙山文物同年,天龙山联合会制定了既有文物保护又有民间纠纷协调的12条暂行规则,并于1933年正式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天龙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无人居住的天龙山石窟也遭到自然灾害的破坏。

修复: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同时对天龙寺进行了明代风格的重建,使其焕然一新。

2021年,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头”回到大陆,这个佛头是第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头,已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天龙山镇馆之宝。

天龙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年内、年际变幅较大。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昼夜温差大。1951~2012年,太原市年平均降水量442.2毫米,呈现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的特点,夏季降水量约263.2毫米;冬季降水最少,约为11.2毫米。天龙山地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8.5℃,最高平均气温29.3℃,出现在7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1.7℃,出现在1月份。天龙山区域全年盛行偏北风,平均风速2.6米/秒,其中春季和冬季风大风多,夏季和秋季较小,天龙山石窟区域周围空气流动较大,全年出现8级以上大风次数45~50天,春季出现的几率较大,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5米/秒,风力大小为10级,瞬间极大风速为40.5米/秒,风力大小为12级。

天龙山属吕梁山支脉,地貌类型比较简单,主要为山丘、沟谷。天龙山的最高点位于主峰,海拔1700米,其东西两峰为主景区,两峰之间岩石壁立,峰底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柳子沟,沟两岸为悬崖,遍布杂树杂草,树木间有山泉或潭,柳子沟南侧是天龙山南峰,即香炉峰。此外,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是由沟谷发育的柳子沟,断面似“V”型,在沟谷中有带状分布堆积物。

天龙山的主要土壤类型有褐土、山地栗钙土、山地褐土和山地淋溶褐土。此外,受下覆岩石的影响,天龙山的土壤多以风化堆积物为主,主要为基岩的分化物,基岩为绿色泥岩。

天龙山水源丰富,泉水的分布范围广,其中源于悬瓮山的晋水最为出名,常年不断流。天龙山柳子沙河属黄河水系,是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发源于南郊区晋祠镇牛家口柳子沟内,由西向东流入汾河,全长15千米,河床宽约10至20米,沙石河底,属季节性洪水沟。位于天龙山白龙洞内的白龙洞泉及位于天龙山圣寿寺(古为天龙寺)的天龙寺泉都属于天龙山地下水系统中的排泄途径,天龙山地下水以裂隙水分布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孔隙水,其水源为可饮用的弱碱性水。总体来说,天龙山地泉水的泉源多为砂岩裂隙水,流量小但分布十分广泛。

天龙山景区内主要分为天龙山石窟、天龙寺建筑群、人文景观群三部分。其中天龙山石窟主体部分位于景区东北部入口处,分为西峰石窟与东峰石窟。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有山径相通。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东西峰石窟之间分布着漫山阁、白龙洞和高欢避暑宫,分别对应“天龙八景”中的佛阁停云、龙潭灵泽和高欢暑宫。

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天龙山之中,海拔约1500米。石窟包括东、西峰石窟、漫山阁,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山腰的主洞窟,第二部分是山脚的千佛洞区,现存石窟共有二十五个洞窟(其中的九窟与十三窟为摩崖造像)。洞窟沿山崖自东向西排布,现存大小石佛造像超过500尊,另有浮雕、藻井、飞天1144尊(幅)。在窟外崖面上还有多处雕有造像的小龛,窟内留存的彩绘、线刻和浮雕集中于第二、三窟中,其余窟大多没有这类题材内容或已经模糊辨认不清。

天龙山石窟开凿时间长、建筑形制和装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有本土化的特点。天龙山石窟体现了中国石窟寺的基本面貌和形制,汇集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多种样式,适应并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保存了东魏至唐的众多佛像、浮雕、藻井、飞天等艺术作品,体现了每个时期石窟造像的风格。

北齐天保二年至皇建二年(551~561年)之间,组织开凿了天龙山第一窟、第十窟以及第十六窟,受北齐礼佛文化影响,这一时期,三壁三佛、造型健硕的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成为天龙山洞窟最常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窟形为前后室,前室作三间仿木构前廊,雕有两根八角柱,柱下有宝装覆莲柱础柱头,上有一道阑额,阑额上柱头铺作一斗三升拱,斗拱之间有人字形叉手,窟门两侧各立有一力士像;主室(后室)承袭一期,出现平顶。低坛前侧面浮雕二蹲狮奉博山炉、神王或伎乐,圆拱形龛。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第一窟为倚坐佛,第十窟以释迦多宝为主尊,第十六窟为三坐佛),单铺一佛二立菩萨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均面相浑圆,身体硕壮。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袒右式袈裟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菩萨头戴花冠,披巾沿身侧下垂脸庞丰满,上身袒露,有的双肩垂挂璎珞,下身着短裙立于莲座之上。天王、力士均着菩萨装。北齐时期的佛像造型彻底改变了北魏、东魏时期以来注重飘逸的风格,代之以注重人物肌体结构的写实性。

隋开皇四年(584年),组织开凿东峰第8窟,这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洞窟,也是天龙山规模最大、唯一一个中心塔柱窟。形为前后室中心柱窟,前室承袭北齐时期风格,作仿木构式前廊,廊下雕有四根圆形立柱,柱头上置栌斗直接承托替木及撩檐枋阑额插入柱中补间,阑额上各施一人字形叉手。门两侧雕有金刚力士。主室东峰第3窟窟顶东披飞天(后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中心柱四壁四龛,窟内龛形分圆拱形、帐形两种。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和四壁四佛,单铺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胁侍立于龛外低坛上)。佛、菩萨、弟子皆面相方圆造像风格继承了北齐风格。第八窟因四面墙壁有泉水渗出,地面的低洼处可被填满而被当地人叫作“水帘洞”,全窟三壁三龛,窟门两侧分别雕刻有金刚力士。窟中佛、菩萨、力士、弟子的面相传承了北齐风格,因而体现出浑圆丰满的特点。

唐朝共开凿十九个石窟,分别为东峰的第四至第七窟和在上层使用独立编号的4个窟,西峰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窟。其中,除第九窟为摩崖大龛,其余石窟为三壁三龛,造像组合为三壁龛三佛,左壁龛一般为呈倚坐姿态的佛像,个别为三坐佛,单铺以一铺三尊、发髻以旋涡状的边纹加以修饰,双肩宽厚、腰肢纤细,内着僧袄,外面穿着袒右式的偏衫或者是双领下垂式裂装,个别佛像穿着通肩式裂装,裙摆覆盖在法座之前呈现倒“山”字形,衣服上有类似于泥条的凸起。力士裸露上半身,下半身穿着短袍。后段出现边弧形尖拱龛,造像的头部与身体比例较和谐,菩萨披巾,衣角尾端呈鱼尾状,身段作“S”形的扭曲。在第九窟还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像和文殊、普贤骑狮象的新题材。天龙山唐代石窟以西峰第九窟的摩崖大佛龛最具代表性。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分驾狮象。下层的三尊菩萨西峰第十六窟为前后室窟形。前室是三间仿木构前廊,雕有二根八角柱,柱下是宝装覆莲柱础,柱头上设置了一道阑额,阑额上柱头铺作一斗三升拱,斗拱间有人字形叉手。天龙山的唐代菩萨形象富有活力,衣褶写实,刻划流畅,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已经脱离了隋代造像拙味的风格,表现了唐代妇人丰腴富态、雍荣华贵的形象,这也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圣寿寺,古称“天龙寺”,是天龙山的主体建筑,寺院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为重院建筑,另有禅堂、千佛楼、普贤殿、大雄宝殿、文殊殿、药师殿等附属建筑。

北汉天会年间(公元957~973年),北汉睿宗刘钧重修天龙寺。宋代重建,改名圣寿寺,但在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宋金的太原之战殃及天龙山,天龙寺被毁。直到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并新建了千佛大殿和六师堂。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晋阳延庆寺高僧古潭法师的主持下,更名后的圣寿寺大规模重建,建5间正殿、5间法堂,前殿5间,东西配殿、厢房各5间,迦蓝殿、祖师殿各一间,钟楼一座,山门一间,全寺殿堂百余间,自此奠定此后寺院总布局。但在民国36年(1947年)毁于战火,仅存东侧禅院,钟楼、山门以及部分文物。

如今所见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仿照明代风格而重建的。1964年,刘开渠、傅天仇对圣寿寺中残存的药师相和金刚力士像进行评价,称其为国内仅存的具有唐代风格的精品之一。现存的圣寿寺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次第升高,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千佛楼,两侧建有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寺庙东侧为禅堂院、九连洞、藏经楼。整个建筑群具有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古朴庄重的特点,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寺内有多个朝代的泥塑雕像。圣寿寺的唐代泥塑天王像位于山门西侧。天王头部残破,但整体形象生动。两座天王像均为弓步扬拳式,肌肉饱满,富于变化,为珍贵的唐代泥塑标本。宋代的泥塑菩萨位于大殿后侧,其体态匀称,面相恬静,富有写实的神韵。

圣寿寺大殿西侧的断崖前,有一块两三平米的石砌水池,临崖篆书刻石“龙池”二字,极富古趣。.细流从断崖下的石隙间溢出,积成潭水,景物倒映其间,这就是有名的“龙池灵泽”,为“天龙八景”之一。

七松坪是天龙山景区核心景观之一,位于天龙寺区东南部。七松坪主体是七株按北斗七星的次序排列的油松,为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相传七株松是佛教传说中极乐国土的宝树,因行列七重,故名“七重行树”,七松坪现已成为天龙山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于清代重修,现仅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设廊,为悬山式建筑。殿内设神坛神帐,内有关羽坐像1尊和侍者2尊,神坛下仅存关平像1尊。殿内三壁绘有关羽故事的水墨壁画,故事取材主要为“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历史故事,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题名。

深冬初春时期,由于天龙山柳跖沟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低5至7摄氏度,溪流会结成冰河,巨大的冰柱垂直落下形成罕见的“冰瀑”。冰瀑从柳跖沟尽头的山顶向下倾泻,瀑布流水的形态完整地定格于十几米高的山体上,冰河蜿蜒,可以贯穿整个景区。

白龙洞

蟠龙松

蟠龙松属油松,树龄超过千年。蟠龙松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面积300多平米。因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被称为“中华第一奇松”。“虬柏蟠空”位于天龙寺前。蟠龙松树高仅3米,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兼具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

千佛楼碑

圣寿寺的碑廊内存有北汉的皇家记事刻碑千佛楼碑。石碑高2.04米,宽1.03米,厚0.31米,上窄下宽,全碑字迹竖25行,字迹大小超过一寸,全碑约1500字,其中有部分已经残损或模糊不清。其碑文记载了晋阳城及天龙山的历史渊源、山地环境、具体建筑的位置、建千佛楼的时间、地点、规模以及北汉官制、称谓、军制、重大事件等信息。碑文不仅匡正了正史中有关北汉年号记载的勘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叙述,而且解决了正史中北汉年号记载之误,也是北汉皇帝崇佛的佐证,更是人们观摹古代书法艺术和研究天龙山石窟艺术历史的宝贵资料。

观音塔

天龙山观音塔位于天龙山圣寿寺东约1500米山腰处。观音塔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4平方米,为喇嘛式佛塔。塔体高大,以白石为基,塔身磨砖对缝砌筑。初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砖塔。

观音塔塔身为瓮形,上大下小,上实下空,内部塔室为圆形,左右两侧塑罗汉像居中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中心牌位镌书“丰山岳塔”字,顶部施叠涩式藻井,上边覆盖有木板。其基座平面呈正方形,占地154平方米,其上施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处镌刻莲花图案。基座的莲瓣平台平面呈正圆形,券门外有可供人出入塔室的台阶。塔肚上置圆形仰覆莲瓣基座一层,镌刻七重莲瓣,塔的顶部设置相轮十三重,并且有木制伞盖置于“井”字形梁架上。梁头悬挂铜铃,其上也覆盖着木板,板上铺设了孔雀蓝琉璃,顶部以黄色琉璃宝珠收刹。

摩崖石刻

1987年,天龙山景区被确定为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天龙山成为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同年7月,天龙山庄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2009年,太原市旅游局将天龙山旅游景区的开发列入太原市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内容。

201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又将旅游发展提入到新的进程中,并为景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2022年,山西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9+13梯次打造计划,首批打造晋祠天龙山等9家龙头景区。

2023年6月,《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划定总面积40.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1.49平方公里。

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刘开渠、傅天仇对天龙山第九窟下层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头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20世纪80年代,治理第9、10号石窟山体,按照明代风格复建第9窟摩崖大佛外的保护性窟檐,对保护第9窟内摩崖造像、延缓造像风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2007年,天龙山石窟研究所成立。

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1]99号)正式批复《天龙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

2014年,在天龙寺发现佛教造像埋藏坑遗址。经过抢救性发掘,共出土唐代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石刻造像30余尊,包括数件特点鲜明的胡人造像。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研究”。

2015年~2017年,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全面实施了天龙山石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有效地排除险情,加固了石窟赋存岩体,为天龙山石窟的长期保存、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龙山景区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0.卡帕多奇亚:荒原上的神奇地貌地质年代的变迁与人文历史的延伸,都凝固刻录在卡帕多奇亚地貌的多种形态上,它的超现实主义的地貌类型使它成为攝影家的宠儿,异域情调也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沃土。 如果不是升空所见,你真想不到卡帕多奇亚包含了丹霞、雅丹与客斯特地貌的所有特点。你真想像不到上帝的视角有多么的美妙,同时也理解了上帝为何总是要高高在上。 图1是早期 jvzquC41yy}/onnrkct/ew46tx>f4{w
1.全国旅游汇总表8. 荔波客斯特森林 (贵州)(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9.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黑龙江 内蒙古) 10. 署南竹海 (四川) 13 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 1. 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 (海南)(最佳季节: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底) 2. 围洲岛:水火雕出的作品 (广西北海)(最佳季节:四季皆宜) jvzquC41yy}/onnrkct/ew47gcqgv97
2.喀斯特地貌是怎么样的?喀斯特地貌是怎么样的?斯特 查看全部4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27cm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这种地貌主要表现为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地貌形态,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会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产生重要的侵蚀作用。jvzquC41ycv/|xq0eqs/ew4cum5eg}fknue39;>657>`3A6592>`57mvon
3.大连成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连成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介绍:成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东南沿海,三面环海,一面连陆,海岸线长92公里,海域辽阔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又 大本钟 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jvzquC41yy}/onjv;;4dqv4ujkpjpp2fcnobplmgpiyicwyqw0nuou
4.广西鹅泉,人间仙境广西鹅泉,人间仙境 贵宾 鹅泉景区在广西省西部的百色地区,靖西市隐藏着一个美丽的鹅泉景区,有山有水,有鹅有牛,客斯特地貌的奇峰之下是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犹如世外桃源 走进鹅泉景区,对它的美给惊艳了,景色是一副水墨画,奇特的山峰,山连着山,连成一个圆形,中间有耕地,有花草,有亭阁,碧绿的水清澈见底,船儿在水中jvzquC41yy}/onnrkct/ew45e7
5.特塞拉岛米斯特里奥斯出发进行 5 公里的中等难度环形徒步,欣赏古老熔岩流形成的不同地貌。沿途可看到小湖和火山穹丘,以及 Pico Gaspar 火山,该火山于 15,000 年前喷发。该地区因周围有深色熔岩而被称为 Mistérios Negros,不容错过。 沿着小径穿过不同的植被,包括日本雪松、杜松和蓝莓植物。呼吸新鲜的乡村空气时,请留意当地的鸟类。 jvzquC41yy}/iny{qwxhwrig0eun1ƒm/ep5ug{hgktg.n<73895ug{hgktg.orxvgtopu6sgitut/qnmkpm.v{fkn/z22@:;51
6.普吉岛普吉岛百斯特特雷夫旅馆(PhuketBestTravel)此外,旅馆还设有共享休息室和电视区,您可以在这里与其他住客互动,分享旅行的故事与趣闻。无论是观看首先,蓝色峡谷以其独特的地貌和迷人的蓝色水域而闻名,是摄影爱好者和自然探索者的理想去处。在这里,您jvzquC41yy}/cptfc0ipo8j/et0rqzmgv3cg|y/vtgwgu4jqvkm1ymwmgz.vq3jvor@unftejxfs~juvkj>d@hd64<6/9g9;/:7gm2d6g;.:m8ec8jegj94
7.普鲁斯特起床了对《列维地理学家艾玛组埃尔・德马尔东是阿尔卑斯山地貌和冰蚀方面的专家,他打算借路过圣保罗之机攀登巴西最高峰伊塔蒂亚,此峰在塞拉德芒蒂盖拉山脉当中,位于圣保罗市东北300公里处。他让几位教授和学生跟他同行。旅行“先是乘汽车,不久道路就变得难走了(…)然后换为骑马,最后只好步行”。脚踏海拔2800米的一块最高的岩石,jvzquC41dqul0mtwdct/exr1rguqnn4vjgyve{j331gopxycvkuo1<6748631
8.格拉斯哥(Glasgow)格拉斯哥(Glasgow)是现代苏格兰的灵魂。格拉斯哥是综上所述,苏格兰的地形地貌对其历史、文化和政治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格兰低地和高地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文化和政治的象征。它们共同构成了苏格兰独特的民族身份和地缘政治格局。 苏格兰举行过独立公投?结果如何 -知乎网页链接 格拉斯哥(Glasgow)是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也是英国的第四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中部的克莱德jvzquC41zwkrk~3eqo534<9:3;;:48825998;<8
9.美国海运西雅图港口介绍西雅图港是六家财富500强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包括互联网零售商亚马逊,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诺德斯特罗姆百货公司,以及Expeditors International的全球物流公司。其他几家财富500强公司,包括Costco,微软,T-Mobile,美国任天堂和Weyerhaeuser森林产品,总部设在附近的Puget Sound城市。2005年,根据福布斯的收入水平确定西雅图港是美国买房最jvzq<84{lit/exr0ep5Og€x1:9>40qyon
10.2024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得主最终揭晓2024年10月11日,中国大陆。2024年10月10日晚,2024年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OBA)得主于徕卡总部揭晓并举行颁奖典礼,两位获奖者分别是达维德·蒙特莱奥勒(Davide Monteleone)和玛丽亚·古图(Maria Gutu)。 经过评委会评选,出生于意大利、居住于瑞士的摄影师达维德·蒙特莱奥勒凭借《关键矿产——能源地貌》系列获得第jvzquC41yy}/rluqr0ipo8ftvkimg8;:879237xjvor
11.24处名胜带你感受英国的古老荣耀峰区多样性丰富,按照惯例主要分为北部的黑峰和南部的白峰。黑峰荒原广袤、呈砂岩地质;白峰居住人口最多,大部分区域为石灰岩地质。奇妙的乡野风光使得Peak District 成为户外冒险者们心中的理想之地。可以经由种种步道和骑行道探索这里的地貌,也可以乘坐热气球,滑翔伞或者滑翔机去欣赏风景。jvzquC41yy}/xxlwg0ipo7hp1nowkwl1vtgwgu4pgyy`3
12.著名建筑范文威斯敏斯特教堂位于泰晤士河北岸,始建于公元960年,一座圣公会教堂,而且还是英国皇室专属的礼拜堂,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英国许多名人都埋葬于此。 7、叹息桥 叹息桥位于剑桥大学内,它连接着学院的旧庭与新庭,叹息桥的名称由来有很多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考试不过拿不到学位的同学们,经常来这里叹息流泪,因此学校为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354ivvq
13.2020级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顺利完成该保护区地貌属于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山地,多为寒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组成。该地区植被主题是生态环境完整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种类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同时表现出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特性,南北物种交汇过渡现象明显,该区有野生被子植物71科186属253种,栽培植物8科15属30种,无裸子植物自然分布,野生动物达58jvzquC41egyj0lzov0kew7hp1ktgq862945::A7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