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章节名称:?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时长:?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一、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征。
运用资料,解释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成因。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不同外力作用(溶解、海浪、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能够识别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类型,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认识不同类型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尝试运用图示表达地貌的形成过程。
人地协调观:?初步认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这些地貌的开发与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天坑、峰林等)、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沙滩、海湾、三角洲等)和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冰碛湖、冰蚀平原等)的形成过程、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
地位作用:?本节是理解地表形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自然带、区域地理等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学习本节,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外力作用的特点和地貌形成的复杂性,以及地貌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成因。
难点:?理解不同外力作用(溶解、海浪、冰川)塑造地貌的机制;分析不同地貌形成的复杂过程;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可能接触过一些关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知识,但可能比较零散和浅显,对于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类可能了解不足。
学习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帮助理解。
学习需求:?学生希望能够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认识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和描述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天坑、峰林等)、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沙滩、海湾、三角洲等)和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冰碛湖、冰蚀平原等)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理解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理解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地貌形成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外力作用(溶解、海浪、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机制。
分析不同地貌形成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多种外力作用的叠加效应。
将抽象的地貌形成过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联系起来。
认识地貌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概念、成因、特征,以及地貌的开发与保护。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地貌,突出不同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北欧的冰川地貌,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示表达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图示表达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导入
第一课时:图片导入(5分钟):
展示一组图片:桂林山水、海边风光、冰川雪山等。
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中都有哪些地貌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引入本节课主题——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5分钟)
引出本节课内容,冰川地貌。
七、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喀斯特和海岸地貌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图片展示:?展示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图片(桂林山水、石林),海岸地貌的代表性图片(海蚀崖、沙滩)。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些美丽的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地貌背后的秘密,学习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喀斯特地貌(10分钟)
概念讲解:?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强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可溶性岩石地区。
形成过程:?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水流作用的辅助)。
地貌类型讲解(结合图片/视频/动画):
石林:?讲解其形成过程(岩石被溶解后剩余部分突出),特点(形态各异,形如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