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网讯 这里是1.3亿年前恐龙的乐园,这里埋藏着太多远古的神秘。这里是21世纪的一片热土,这里创造了太多现代奇迹。这里区位独特:东临宛城,西连商洛,地处南北、中西接合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东引西进的“桥头堡”,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这里物阜民丰:号称“绿色王国”、“天然药库”和“富矿之乡”,这里盛产的香菇、猕猴桃、山茱萸遐迩闻名,这里生产的中成药、炼钢辅料、汽车配件享誉国际。 这里的山水充满灵性:每天,载满游客的大巴源源不断地驶进西峡,“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已成为来西峡游客的共同感受。这里人气旺盛:每年,大批专家群、学者群和新闻媒体会聚西峡,召开社会、经济、文化峰会,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专题。 记者与我县的领导交谈,他们所谈最多的话题是,如何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如何加速发展县域经济。 在城镇,在乡村,在机关,在车间,记者看到西峡的党员干部们干得最多的是,忙着上项目、跑资金、引技术,解决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和疑难问题。 在这里,记者能感受到海纳百川般的包容与气魄,体会到干群之间水乳交融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而这股凝聚力正转化为不可阻挡的开放与发展动力。 今年1至8月,西峡县共引进招商项目143个,投资总额15.91亿元,合同引资12.35亿元,到位资金4.6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39%。其中500万元至1000万元项目34个,占项目总数的24%;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2个,占项目总数的36.36%。1000万元至3000万元项目52个,3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12个,超亿元项目2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1112万元。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5.1亿元,比2003年增长5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60美元,比2003年增长5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比2003年增长134.9%;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比2003年增长32.3%;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由2003年的第41位前移至第32位。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15.5%。古老而神秘的西峡,已打开千年尘封的大门。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新一轮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潮正风起云涌。 活力篇比较优势成就特色产业活力源自特色。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2.9万人,是河南省资源大县、第二区域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有林副土特产128种,野生动植物213种,各种物种3000多种,是河南省第一林业大县,被誉为“绿色王国”和“野生动物乐园”。在《中华药典》记载的1800种中药材中,西峡就有1300多种,有“伏牛山天然药库”之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省的6倍,是全省水资源大县。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38种,其中,石墨矿为亚洲四大矿床之一,金红石矿为亚洲特大矿床,红柱石、镁橄榄石储量居全国首位,有“富矿之乡”之美誉。针对山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西峡县在整合原有产业和要素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五大特色产业:
依托山林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以“独、优、新、绿”为标准,以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山茱萸、香菇、猕猴桃为主,形成了“药、菌、果”三大特色产业。一是以香菇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10。二是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林果产业。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累计达到9万亩,总产量达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三是以山茱萸为主导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基地达到41.7万亩,其中山茱萸22万亩,年产量16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同时,先后建成了双龙香菇市场、丹水猕猴桃市场、米坪中药材市场。另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其中《西峡无公害食用菌安全质量要求》被批准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香菇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猕猴桃生产技术规范》被批准为南阳市农业地方标准。猕猴桃、山茱萸和香菇获省无公害产地认证;“万果山”牌猕猴桃被确定为我省首批3S产品。6万亩野生猕猴桃已通过OFDC、美国OCIA、日本JAS有机认证。猕猴桃、山茱萸和香菇、天麻获省无公害产地认证。“中华香菇之乡”、“中国名优特经济林
猕猴桃之乡”和“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已成为西峡特色农业的名片。目前,三大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1%和63%。依托中草药资源,培育特色制药业。数年前,地处伏牛深山的河南西峡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做大做强中药制药产业,作出了一个历史性决定: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进深山。按照GAP标准,宛药在西峡北部山区青山碧水无污染地域建起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22万亩,宛药在基地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仅付给农民的药材款就累计达到3.8亿元以上。这种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把本地自然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的“宛药模式”在当地迅速普及。目前,宛药公司已壮大成为拥有资产7亿元,控股10家公司,以中药经营为主,兼营妇女用品和汽车配件的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年产值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所建成的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所生产的浓缩六味地黄丸畅销全国和20多个国家、地区。———依托周边矿产资源,培育特钢及冶金辅料产业。利用西峡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形成了年产值40亿元的特种钢铁和炼钢辅料产业。特厚宽钢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炼钢辅助材料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5%。———依托原有机械加工业,培育特色汽车配件业。开发生产系列产品1050多种,主导产品汽车水泵和排气管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35%,每10辆国产汽车中就有3辆装有西峡的汽车配件。 依托山水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的方式,突出“山、水、龙、园”四大特色,着力打响恐龙文化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相继建成并开放了龙潭沟、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石门湖、鹳河漂流、蝙蝠洞、五道石童、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荷花洞、耍荷关、老君洞等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成为南阳市率先拥有4A级景区的县(市),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门票收入457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西峡县从旅游开发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70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西峡已成为南阳市旅游的排头兵和河南省旅游的新亮点,西峡旅游迅速打开了郑州、西安、武汉等客源市场,基本实现了“立足南阳、面向全省、叫响全国”的预期目标。西峡创造的政府统一规划,运用市场机制,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的做法,被省旅游局定为与“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相齐名的“西峡经验”。2005年,五大特色产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长8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6%,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11万农户中有8.5万户从事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新增部分,93%来自特色产业。
实力篇产业集群催生“板块经济” 西峡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是致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人与自然共赢的有效手段。 依靠“一手抓大个,一手抓群体,开放带动,集群发展”的战略,西峡催生了四大优势产业群体。一是以宛药公司为龙头的中药制药产业群。企业达到7家,产值达到10亿元,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市场占有率达到35%。二是以西保集团和龙成集团为龙头的炼钢及炼钢辅助材料产业群。炼钢企业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从事炼钢辅助材料生产的企业达到59家,年产值22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5%。三是以西泵公司、排气管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配件铸造产业群。企业达到14家,年产值5亿元,生产汽车水泵、进排气管等汽车配件50个种类、1050个品种,汽车水泵、排气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35%,其中,汽车水泵产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从事猕猴桃、香菇产品加工、冷藏企业达到70多家,年产值近1.6亿元。2005年,西保、龙成、宛药三大集团产值分别达到19亿元、14.5亿元和8.8亿元,占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67%。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4亿元,增长34.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8%。 按照“节约用地、保护生态、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西峡规划建设了三大经济板块:特色工业板块。利用县城郊区荒坡地,采取“一统一、两不变”(县统一规划建设,乡镇项目税收和统计渠道不变)的政策,规划建设了民营生态工业园、宛药工业园、西保工业园、龙成工业园和312国道沿线三个特色工业小区。截至目前,我县民营生态工业园园区面积已达3平方公里,进驻企业80余家,总投资近10亿元,年产值60亿元。今年新批准入园项目23个,总投资1.8亿元;新征地入园项目13个,总投资9790万元。预计经过2到3年的努力,“四园一带”企业总产值可达100亿元,将真正成为西峡县域经济的隆起带。县民营生态工业园和宛药、西保、汉冶、通宇四个专业工业园区,引导特色工业集群发展。目前,园区已进驻企业80家。 生态旅游产业板块。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深山区,规划建设了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精品旅游环线建设,改变了旅游景区点状分布、各自为战的现状,让十大旅游景区“长藤结瓜”,变“点”为“面”;加强旅游购物、食宿接待、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形成了包括4个乡镇40多个村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板块,使2000多个农户变成了商户,5000多个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 绿色农业板块。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流通,发展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专业村180个,建成了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建设了县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西坪边贸中心、丹水贮藏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生产、加工、观光、流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三大特色经济板块使特色产业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弱到强,初步形成了“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新格局。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1998年的1家增加到8家。全省20家明星民营企业、100家优秀民营企业和南阳市前20家盈利大户中,西峡分别占到2家、3家和4家。全省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西峡占两名。 内力篇创新机制激发创业激情 激活民间资本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强大动力。西峡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均全市第一,再加上个人手持现金以及有自主产权的房屋、土地、设备等总额达100多亿元。如此庞大的社会财富,孕育着巨大的潜能。 在全民中树立了开放意识,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家家办工厂、户户开商店、人人当老板,把“死钱”变成“活钱”投向民营经济第一线,是启动、激活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近两年来,西峡县先后三次削低农民进城门槛,通过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对移居城镇的经商农民提供银行小额贷款、依托县职业培训中心对进城农民分期分批进行经商技巧和文明生活方式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投资兴业。截至目前,全县已有9.5万名农民迁入城镇,其中拥有私营企业及个体门店的占60%以上。与此同时,全县400余名机关干部先后投身民营企业建功立业,在全民创业大潮中发挥了典型的“灯塔效应”。 在此基础上,我县把创新机制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内在动力。 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村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及社会各界投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党政机关干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近两年新上民营庭院工业、绿色企业及三产服务业项目1400多个,总投资2.3亿元;先后有18名处级和科级干部受聘为民营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50多名干部职工辞职投身商海,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完善龙头带动机制。引导骨干企业通过招股、合资、兼并、重组、分立、新上项目等形式,膨胀企业规模,扩充群体,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一生十的资本裂变效应。宛西制药集团近年来裂变生成了西泵、西铸、张仲景山茱萸公司等;龙成集团裂变生成了汉冶钢铁公司、球团厂、石灰厂、特种材料公司、长江通讯公司等;近两年来,民营企业注入特色产业资金30多亿元,仅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就达1.5亿元。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超20亿元1家,超10亿元2家。 强化以工促农机制。重点扶持宛西制药集团等涉农龙头企业,财政贴息,支持企业建设“第一车间”,反哺农业。宛西制药集团与10乡镇、20万农民结成“订单农业”合作关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企业出资,农户经营,年投放收购资金5000万元,按高于市场价收购药农的药材,带动山区“粮农”变“药农”,走上了致富路。 构建自主创新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企业引进新设备,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近两年来,先后引进全自动铸造生产线、全自动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等80多台(套),企业自主研发铬锆铜熔铸结晶器成形工艺等核心技术30多项,获取专利18项,积蓄了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西保集团建成了全国冶金保护材料检测认证中心。3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7.2亿元,在骨干民营企业中建立20余个高新技术开发机构,开发60余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培育出12个全国知名品牌。 如今在西峡,农民正在向市民和商人转变,打工者向老板转化,个私业主向企业家转型,干部由官场向市场转移,一个支持创业者,尊重创业者,争当创业者,为创业者喝彩、加油、鼓劲的浓厚创业氛围正在形成。 魅力篇优化环境赢得商机遍地 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市”,是西峡城建的准确定位。 围绕战略定位,县城高起点开发“三轴”(鹳河生态景观轴、工业大道发展轴、世纪大道城市景观轴),建设“四园”(即民营生态工业园、宛药生态工业园、西保工业园、汉冶钢铁工业园)。实施“六大亮点工程”(鹳河大道、工业大道、仲景大道、世纪大道、时代广场、车站广场),形成中心辐射之势。去年以来,累计投资2.9亿元,新建和改造了火车站广场、张江路、省示范高中、鹳河游览区、工业园区、时代广场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沿线布局,实现重点集镇带动。把城区周围4个乡镇作为中心集镇重点培育,强力带动规划建设了312、311国道沿线双龙集镇专业市场型、西坪集镇边贸型、太平镇集镇旅游型、桑坪集镇资源加工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形成宛西小城镇群。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建制镇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集镇1个,星级集镇8个。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1%。被国家五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荣誉称号。 为扩大对外开放,西峡以“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为理念,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竭诚为客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治安环境和服务环境,使客商投资在西峡,发展在西峡,满意在西峡。 打造“阳光政府”。我县实行职能干部“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职能部门“一站式办公制”,先后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38个办事窗口。要求大员上前,对投资者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推行“马上就办,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对每一个大项目,从落户之日起,县里都要派一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作为联络服务员,协助协调企业外部环境,负责企业所有检查、验收事宜。对乡镇、县直单位招来的客商,书记、乡镇长、局长就是“第一服务员”和“全程服务员”,从项目的立项、选址、手续报批到企业投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环境问题的解决,全程负责,提供一条龙服务。 建设“诚信西峡”。县里组织工商、技术监督、消协、个协等部门,把全县160余家工商企业和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按诚信记录分为一至三类企业,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形成信用查询系统,客商只要点击“诚信西峡网”,企业有关诚信记录一目了然,为客商了解投资对象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打造“政策洼地”。西峡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优惠政策,给予民营经济以国民待遇,创造了民营经济低门槛准入、低成本启动的舆论氛围和政策平台。开展“星级企业”评选活动,重奖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县财政每年用于直接奖励的资金都在400万元以上;在县城黄金地段规划建设了企业家“创业家园”,按入库税金额公开发授入住“金钥匙”。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让利于商,让利于民,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包括减少、简化行政许可,土地优惠、财税支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引资奖励和行政服务在内的三个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件,大到项目审批、证照办理,工商、税收减免,投资奖励、利益分成,小到投资者住房、子女入学就业,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打造“服务高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县内外成功企业家举办“企业家论坛”,为企业经营管理层“充电”;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每年注资600万元,担保贷款3000万元,近两年共发放贷款6000万元;组织举办“银企合作论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使银行主动授信、企业诚信借贷,全县金融机构发放企业贷款年增长20%以上;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对涉企收费实行定项限额,把企业负担降到最低限度;开展“万民评行风、企业评行风”活动,对每年评议的后三名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对违规涉法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一流的服务环境使西峡率先入围“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 全民创业打造魅力西峡,众志成城建设和谐龙乡。漫步西峡城乡,处处涌动着创业的激情,处处奔腾着开放与发展的热流。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