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图据 | 折耳兔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 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四川文旅厅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 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今天,让我们走进青城山,解锁青城山的形成之谜,赏八百里青城的绿意盎然。
折耳兔摄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过渡带, 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龙门山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和气候的陡变带,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明显。
折耳兔摄
距今约2亿年前,四川地区由海转陆,强烈的地壳运动塑造了星罗棋布的构造盆地,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青城山地区由远古海洋、湖泊沉积形成的砂岩、砾岩地层伴随川西山地整体抬升渐渐隆起成山。
砂岩与砾岩
地壳强烈挤压,岩层破碎,逐渐奠定了青城山如今的地貌格局。这里的岩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活动和风化、流水侵蚀,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山体逐步退缩成城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形成了如今“丹岩沟谷,赤壁陡崖”的丹霞地貌。
青城之秋(何勃 摄)
水灵妹摄
青城山群峰环伺,状如城郭, 故称“城”,四季常绿,绿树掩映, 此为“青”,这也恰好贴合了“青城”一词。
丹 霞
四川盆地素有“赤色盆地”之称,连绵26万平方公里,在内部以及盆周山地形成了“U”字形的丹霞景观带,是我国丹霞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丹霞地貌的“标准照”:顶平、身陡、麓缓。但实际上的丹霞地貌千变万化。(图源:侠客地理)
根据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可将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划为西南部和西北部丹霞地貌区。
西南丹霞地貌区地处渝、川、黔结合部的丹霞地貌景观带上,是丹霞地貌中环状陡崖地貌的典型代表。
环崖丹霞的形态图(杨金山 绘)
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前地带、夹江-峨眉、龙泉山等地丹霞。这一区域的丹霞地貌具有 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地层中含有碳酸盐和钙质砾岩,因为喀斯特现象显著;二是厚度巨大的块状红色砂岩适合于雕刻大型摩崖石刻,这些丹霞景观地往往成为佛教、道教名山,庙宇道观、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青城山36峰便是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