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公路按“主干支分”分类(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通常用于城市道路系统或公路网规划,其划分标准主要基于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服务范围和连接对象。以下是具体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1. 主干路(主干公路/主干道)
- 功能:承担城市或区域的主要交通流量,连接重要功能区(如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工业区等)。
- 特点:
- 设计车速较高(通常60-80km/h,城市内可能降低)。
- 车道数多(双向4-6车道以上),部分设中央分隔带。
- 优先保障通行效率,交叉口间距较大,部分路段限制非机动车和行人。
- 示例:城市快速路、国道主干线、城市主干道(如北京长安街)。
2. 次干路(次干公路/次干道)
- 功能:辅助主干路分流交通,连接主干路与支路,服务局部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
- 特点:
- 设计车速中等(40-60km/h)。
- 车道数较少(双向2-4车道),允许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 兼顾通行与沿线服务,交叉口较多。
- 示例:城市次干道、省道部分路段。
3. 支路(支线公路/支路)
- 功能:直接服务沿线用地(如社区、学校、商铺),集散交通到次干路或主干路。
- 特点:
- 设计车速低(20-40km/h),车道窄(双向1-2车道)。
- 以服务功能为主,允许停车、非机动车混行,交叉口密集。
- 示例:社区道路、县道或乡道部分路段。
4. 分支路(局部支路/巷弄)
- 功能:最小单位的道路,深入居民区或农村,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 特点:
- 车道狭窄(单车道或混合通行),设计车速≤20km/h。
- 可能无明确标志,通行优先级最低。
- 示例:胡同、村道、小区内部道路。
划分核心标准
1. 交通流量:主干路 > 次干路 > 支路 > 分支路。
2. 服务范围:
- 主干路:跨区域、长距离。
- 支路:局部短距离。
3. 连接对象:
- 主干路:连接城市或区域核心节点。
- 支路:连接具体用地(如住宅、商铺)。
4. 设计标准:车速、车道数、交叉口间距等逐级降低。
与行政/技术等级的区别
- 行政等级(国道、省道等)强调管理归属,功能等级(主干、次干等)强调交通作用。
- 技术等级(高速、一级等)侧重建设标准,而“主干支分”侧重路网中的角色。
应用场景
- 城市规划:通过“主干支分”构建路网层级,优化交通流。
- 公路网规划:例如,国道通常为主干路,县道可能为次干路或支路。
这种分类方式旨在实现高效交通组织,确保主干路畅通,同时通过次干路和支路均衡分布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