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岩溶地质研究,推动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生态治理民生观察中国报道网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治理的背景下,岩溶地质与生态系统研究逐渐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岩溶地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2%,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岩溶地区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还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研究充满挑战。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林立,凭借在岩溶水文地质、碳循环及生态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声名鹊起,更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中国岩溶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舞台。他的工作为全球岩溶地区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成为连接中外学术界的桥梁。

学术深耕:从西南岩溶到国际舞台

李林立与岩溶地质研究的结缘始于二十余年前。1996年,他进入西南师范大学攻读地理教育学士学位,随后在该校完成自然地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他始终坚守在西南大学教学与科研一线,专注于岩溶地质与生态系统的复杂关联。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地下水循环、土壤碳通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等多个方面。李林立以重庆金佛山、云南小江流域等典型岩溶区为研究基地,揭示了岩溶地下水循环规律、土壤碳通量特征及生态系统脆弱性机制。

李林立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理论探索,更注重实际应用。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稳定同位素的西南岩溶区典型生态系统水分耗散规律研究”,首次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岩溶区水分运移分析,为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精度,还为全球其他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借鉴。另一项国家基金项目“西南地区表层岩溶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分析与模拟”,则量化了岩溶区碳汇效应,为全球碳循环模型补充了关键数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岩溶研究的空白,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岩溶研究不仅是地质学的课题,更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李林立强调。他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重庆市科委院士专项“岩溶槽谷区大型隧道建设对水循环及水质的影响”,为重大工程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保护了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还为其他地区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际合作: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李林立的学术视野从未局限于国内。2006年,他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与30余国学者合作,系统评估不同气候带岩溶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与保护策略。该项目首次构建了全球岩溶数据库,其成果被纳入多国环境政策制定参考。通过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李林立不仅将中国岩溶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还吸收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国际合作让我意识到,岩溶问题的本质是相通的。”李林立表示。在国内外行业交流分享上,他分享了自己诸多研究,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等,揭示了极端气候下地下水资源的响应机制,引发众多学者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全球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李林立参编的《现代岩溶学》(科学出版社)成为该领域权威著作,书中关于“岩溶碳汇效应”的章节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高校列为参考教材。他发表的论文《Ground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 change in a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因揭示农业活动对岩溶水质的影响规律,被国际期刊《地理学报(英文版)》收录,单篇引用量达254次,成为该期刊近十年高被引论文之一。这些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国岩溶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还为全球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术影响力: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应用

李林立的研究始终秉持“科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在生态补偿机制领域,他提出“差异化补偿模型”,被重庆市用于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政策制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这一模型的成功应用,不仅保护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借鉴。相关论文《生态补偿在实现森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用研究》获《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优秀论文奖,并被云南、贵州等省份借鉴推广。

他的成果也赢得了多项重量级奖项:2009年,因“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博士论文“西南典型岩溶区生态环境对表层岩溶水调蓄功能的影响研究”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相关结论被写入《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李林立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岩溶研究的高度认可。

李林立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他的工作为全球岩溶地区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未来,李林立计划进一步深化岩溶碳循环研究,探索岩溶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角色。他希望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将中国岩溶研究的成果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从重庆金佛山的野外考察站,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项目,李林立以扎实的研究与开放的合作精神,在岩溶地质领域刻下了中国学者的印记。他的故事证明,当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交融,科学便能跨越疆界,为人类共同的家园绘制更清晰的未来蓝图。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李林立的研究不仅为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李林立教授的研究生涯,是深耕岩溶地质研究、推动国际合作的典范。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岩溶地质学的发展,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国际合作,他将中国岩溶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为全球岩溶地区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岩溶地质研究将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李林立教授的研究成果,将继续为全球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为人类共同的家园绘制更加美好的未来蓝图。(胡浩)

THE END
0.《碳游记:探秘中国岩溶碳汇》图书分享会在京举办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岩溶碳汇 科普新篇——岩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展板,系统展示岩溶地貌的形成、碳循环作用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旨在提升公众对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和保护价值的认识,呼吁共同守护这一“地球隐秘的碳库”,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学传播类:岩溶作用应对气候变化jvzq<84yyy4dr}tfc{4dp8sgyu5eg}fkn1815=5
1.桂江流域水化学与岩溶碳汇动态变化特征桂江流域水化学与岩溶碳汇动态变化特征,桂江,河流,水化学,岩溶,碳汇。河流的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获得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及上地壳的平均化学和同位素组成。近30年来,我国学者对河流水化学进行了较为广泛jvzquC41ycv/ewpk0pku1uzpygt.396548;5793jvor
2.贵州六盘水:利用生活垃圾、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和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调研喀斯特地貌特征下的岩溶碳汇潜力,发展岩溶碳汇技术,探索生态农业植被和石漠化生态工程碳增汇,推动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市内外科研人员围绕六盘水市产业低碳技术攻关需求,每年引进吸收一批碳中和科技成果到我市转移转化,帮助解决我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jvzquC41pg}fpnwi{0oo/ns0eqs0j}rn1pkxgwjti{336;5;984tj}rn
3.地化所在不同土地利用下岩溶碳汇机制及对碳中和的贡献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消耗大量大气或土壤CO2,碳汇潜力巨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岩溶碳汇通量的控制机制不清,并且缺乏有效和精准的核算。 基于以上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再华研究员带领的喀斯特水-碳循环研究小组,以土壤、岩溶含水介质初始条件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jvzq<84yyy4lok3ecu4dp8p{l|532;9271z32;9274?`9:<752;/j}rn
4.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雨水在降落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之后穿过土壤,进一步吸收更多地二氧化碳,形成富含碳酸的弱酸性水。这些弱酸性水沿着石灰岩裂隙流动,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富含碳酸氢根(HCO3-)和钙、镁离子的岩溶水。这一连续的化学作用过jvzquC41crv/zrsjwctfv7hqo1tfy|4ctvodnn3jvor@c{ykenkJfF:f688b7;kgghld:9h8f3=2f<7hg4ig6<
5.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科学生活雨水在降落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之后穿过土壤,进一步吸收更多地二氧化碳,形成富含碳酸的弱酸性水。这些弱酸性水沿着石灰岩裂隙流动,与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富含碳酸氢根(HCO3-)和钙、镁离子的岩溶水。这一连续的化学作用过程就是岩溶作用的碳汇过程。jvzq<84yyy4idtuy0et0exq137943994936548724651985613=329::55?76A3jvor
6.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地调新闻我院举办岩溶碳汇专题培训助力"双碳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升全省岩溶碳汇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4月22日,我院举办了“岩溶碳循环及其碳汇效应”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特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章程授课,院党委书记、院长孙斌主持,有关技术单位及我院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jvzq<84yyy4tf|if{0gd0ls1ctz04977165358ftva86;=<6a4:84=3jvor
7.人工造林种草增加岩溶碳汇量的机制研究《环保科技》2025年05期人工造林种草增加岩溶碳汇量的机制研究,陈遂;孙布衣;焦树友;何能勇;安娅丽;-环保科技2025年第05期杂志在线阅读、文章下载。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ctvodnn4I\JH32;:272670qyo
8.曾思博、蒋勇军教授团队在揭示全球碳酸盐风化碳汇(岩溶碳汇)对该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全球植被绿化促进了碳酸盐风化即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捕获,同时证实了未来全球岩溶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或可成为调控岩石风化碳汇的潜在抓手,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大陆岩石风化是调控全球气候的重要地球化学过程,碳酸盐的风化(即岩溶作用)由于其快速的动力学特征,可在短期高效产生大气jvzquC41iguhtjuj{0yxw7jfw0io1rshq1717?453;9/j}r
9.每周科普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每周科普 | 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2024-07-29 16:37 每周科普 | 岩溶碳汇:默默无闻的自然碳汇点赞37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热门文章 【罗田全媒体全网直播】罗田遭遇特大暴雨袭击 众志成城抗大灾 2016.07.18 罗田县2021年度高校毕业生“春暖花开 职等你来”网络招聘会 【罗田全媒体直播】中共jvzq<84yyy4mwxykcptfy|3eqo5q1:6854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