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掉瓜皮上的茸毛,让孩子们抱着
睡熟了再把冬瓜拿开
历史曾记载罗定
“五天不雨成旱,一场大雨成灾”
这也导致罗定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俯瞰长岗坡渡槽
如今,罗定热的时候还是很热
只不过从1981年开始
罗定已经旱涝保收。改变历史的
是罗定长岗坡渡槽
那是一项差点被人遗忘的世界第一水利工程
提出建设这项工程的人,正是郭荣昌
长岗坡渡槽的出现
是罗定稻米丰产和高质的保障
也让罗定稻米此后获得
广东省名牌产品及广东省著名商标
产品畅销珠三角及港澳市场
在非枯水期,渡槽每秒的水流是25立方米
十年九旱的“粮仓”
小轿车从渡槽桥拱下穿过
梁子球说
从这往上看
最能感受长岗坡渡槽的
雄伟与建造渡槽的艰辛
梁子球是罗定市罗平镇镇委书记。长岗坡渡槽的现代化开发,他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本是难以区分的概念,在梁子球的叙述中,却很清晰地将二者分离。其核心是,长岗坡渡槽建造史是现代文明表象,而挖掘和利用渡槽精神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则是一种现代化。
“渡槽”是水利术语,指的是连接两条不同水道之间的水槽,通俗化解释可以将其理解为架空的运河,只不过渡槽不运人和货,槽里运送的只有水。
在非枯水期,渡槽每秒的水流是25立方米
长岗坡渡槽的源头叙事来自1973年,当时的县委书记郭荣昌要求县水利部门着手解决罗定旱涝问题。
罗定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一旦骤雨来袭,雨水顺山势而下,便冲毁农田。可低洼之处又无法聚水,因此罗定历来被视为十年九旱之地。通常人们认为交替出现的旱涝气候不利于农耕,但另一方面,被雨水冲刷带来的土壤,有着极佳的肥力,对农耕民族来说,沉积的淤泥,是种植水稻的绝好条件。
这一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证据是罗定太平镇曾出土过大量青铜农具。到明清时期,罗定通过水车灌溉,保证了粮食产量,而罗定人在水稻种植的专业性,也成为共识。到了清朝,罗定被封为“岭南粮仓”也便不足为奇。
罗定“天河”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彻底解决看天吃饭的问题
罗定开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除了建设大大小小107座水库以外
还打造了连接各个水体之间的渡槽
总长超过3000公里
尽管长岗坡渡槽跨度只有5.2公里,但在整个罗定的渡槽中,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其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价值。
渡槽跨度最大的两个桥墩间距为51米
1973年,郭荣昌看到罗定纵有天然水系以及大小水库,但仍旧无法摆脱看天吃饭的现状时,便要求当地水利部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解决罗定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下游的干旱、以及城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当时,前国民党空军测绘员李郁提到,将罗定江的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水库,两个问题都可解决。这一方案,成为罗定水利人的共识,并最终建成了如今仍在输送流水的长岗坡渡槽。
这一工程在1976年11月开始动工,在四年零两个月后,也就是1981年1月竣工通水,5200米渡槽头尾落差28米。时至今日,渡槽至少流过了超过1000个杭州西湖的水,不但解决了8万多亩农田的灌溉,还为罗定城区及各个乡镇55万人的生活用水提供了保证。
长岗坡渡槽的水流到金银河水库,这儿是罗定镇区的饮用水水源
真正艰难的是建造这个渡槽四年多的岁月。整个长岗坡渡槽的预算超过2000万元,但在上世纪70年代,罗定县财政收入只有500万到800万元左右,即便是全县公共职能停摆,也要三到四年才可能造出长岗坡渡槽。
当时的县委决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力量,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尽量做到就地取材,节省开支。这使得渡槽最终工程造价只有530万元,是前期预算的四分之一多。
长岗坡渡槽被国家水电部前副部长李伯宁形容为:疑似银河落罗平。
从此“人工天河”名号出现,才有了水利界“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的口号。
没有农业的珠三角是不完整的
2018年10月, 罗定长岗坡纪念馆揭幕开馆,那是一个集展示展览、学习教育和日常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一年之后,长岗坡渡槽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作为一座近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是罕见的。
在2012年以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度,长岗坡渡槽都雄踞世界第一(后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河南鲁山县沙河渡槽超越)。
“虽然现在不是世界第一了,但这几十年来,我们的渡槽没有出现过重大漏水事故,通过对渡槽间隔的排水,还实现了对沿途良田的灌溉。”叶来标说。
每隔一段,渡槽便有排水口,灌溉沿线的稻田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定的年粮食产量为8万吨,在长岗坡渡槽通水后的90年代末,罗定的粮食产量曾超过了35万吨。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粮产区和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罗定曾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高产并不是罗定粮食的唯一优点。罗定稻米米粒柔滑,光泽如玉,富有弹性,香甜回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10月末,秋收之际,罗定还举行了为期3天的广东云浮·罗定稻米节(云展会),这是罗定连续举办的第10届稻米节。
而秋收一景,映衬在奇峰叠翠的喀斯特地貌的罗定田野,布满一片金黄,麦浪与和风缠绵于渡槽之畔,被美景吸引的游客纷至沓来,擦亮罗定稻米的金字招牌,也助力了乡村振兴。
如今,罗定正挖掘渡槽所象征的红色精神,使得长岗坡渡槽逐渐具备了当下语系中的网红基因。而渡槽的多拱结构,也被提炼成装饰符号,出现在罗平镇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