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蔡**(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西
下载本文档
1、“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7月4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今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中国土司遗产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截至目前,中国拥有48处世界遗产,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2015年,申遗的“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
2、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位于土司地区与中央政权主体地区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是中国土司遗产中的代表。 永顺老司城一、 老司城遗址简介老司城遗址是国家考古专家认定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彭氏世袭溪州刺史(元朝改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27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九个封建王朝,历时818年;初期辖二十
3、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地。该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等八大功能区;老司城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1961年,彭氏土司时期重要文物溪州铜柱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老司城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惊世发现。老司城遗址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二、 老司城的地位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
4、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遗址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旅游者以及教科文组织等青睐。而且,在近几年的局势看来,我国乃至国际上十分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而且有专家称,老司城极可能成为中国的“马丘比丘”。三、 老司城的性质在中国,北方有故宫,南方却少有十分瑰丽的王室或贵族宫殿。且在以前的研究中,对于土司的史料记载以及实地的考证一直是个空缺,人们几乎对土司制度没有很深的了解,更无从谈文化的保护。永顺溪州土司政权自五
5、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开始,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结束,历时818年,共世袭27代、35位土司王,鼎盛时期辖有20个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老司城遗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土司城址。虽然曾经辉煌壮观的土司“皇城”,如今只是一个考古现场,红色尼龙绳做成的警戒线将其团团围住。“考古工地 谢绝参观”、“考古工地 严禁拍摄”等警示牌随处可见,开掘出来的城池遗迹也被白色的塑料薄膜掩盖着,上面压着砖头。唯有城墙还露在外面。但经过现场考证以及专家的论证,它在元朝直至清雍正年间一直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可以说,永顺老司城是古代土司制度的缩影,
6、更是集土家文化与建筑特色的代表,它的考古发掘将使我们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古代土司的统治以及经济艺术以及建筑等等各方面的特色,如此说来,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副其实。永顺彭氏土司从五代开始的自治方式,发展成了独具古代中国特色的土司制度。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土司制度不仅保持了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安定,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老司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乃至探讨今天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的十分难得的物证;老司城的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此外,老司城遗址及其周
7、边遗存与流行唱梯玛神歌、讲土语、跳茅古斯与摆手舞的土家村寨共存在同一个区域,形成了内涵丰富、自成一体的土家民族文化生态圈,并实现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其观赏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特点十分明显,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所有的种种说明,土司乃至整个土家文化的精髓都集于土司城一身,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其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且这种文化已经或真正在散失。通过发掘和就地保护,它的真实的一面将为人们知晓。这就是土司城能够成为世界遗产的所拥有的特质。四、 遗产优势 相关专家及申遗小组认为,对照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老司
8、城遗址符合其中的4条: 世界遗产标准(i) :创造精神的代表作。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土司制度创造了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人类创造精神和智慧有独特贡献。 世界遗产标准(iii):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老司城遗址是土司在一定时期其管辖范围内特殊制度下的产物,是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独特见证。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在宋、元、明、清四朝对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世界遗产标准(v):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 该景观见
9、证了持续600年成功的山地开发实践,显示了老司城遗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观念,是封闭山区环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来维持一个完整地方政权的杰出范例。该文化景观在持续的建造过程中,丝毫未影响自然美景,最终体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观格局。 世界遗产标准(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与中国特有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崖土司城:有全国唯一的土司陵 在鄂西众多土司皇城中,阿蓬江流域的湖北咸丰县唐崖司是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说:“咸丰唐崖土司皇城比北京紫禁城
10、还大不到唐崖土司城,不容易设想中华民族之缔造曾是何等艰辛。”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唐崖司镇东公里处,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遗址。该遗址始建于元代初期,历时余年。鼎盛时期的唐崖“帅府”,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占地多万平方米,拥有街、巷、院,建有衙署、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御花园、万兽园等设施。是湘、鄂、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 整石刻出的石人石马唐崖司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进行了扩建,至
11、今已有662年的历史了。记者乘车从咸丰县城出发,走约20多公里到尖山乡,再走3公里机耕路,就到了唐崖司。记者看到,阿蓬江从山下蜿蜒流过,河边竹影婆娑,木楼参差,河中木舟荡漾,渔歌互答,宛若人间仙境。进入唐崖司,首先投入眼帘的是一座像亭子一样的庙宇,这是修复的张飞庙,通往张飞庙的山中小径全是用石板铺就。走进庙里,便是两尊巨大的石人石马。这石人石马系土司覃鼎夫人捐建。,石人石马均有2米多高,马有4米多长,比真人真马还大。石料为绿豆石 ,让人惊奇的是,石人与身边的石马居然是用一整块石头造就的。 全国唯一的土司陵离石牌坊走约5公里,来到了玄武山,土司王的坟墓就坐落在这里,当地人称为“皇坟”。但至今没有
12、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土司的墓,究竟是否葬有土司。张良皋惊叹道:“土司陵更可能是全国的唯一”。记者看到,土司陵占地约2亩,有两座墓,前面是土司墓,后面是土司覃鼎的夫人田氏夫人墓,田氏夫人墓前有一石牌坊。土司墓远看像一个宫殿,分为4个墓室,墓前的拜台约有10多平方米,由青石条砌成的栏杆围着,栏杆上立着几个石狮,4个墓室均约有3米多深,半人高,1米宽,人可弯腰入内,均由石条砌成,每块石料都打凿得跟玉石一样圆润,没有棺材,也没有文字。向导说,这个墓本是准备给土司覃鼎的,但怕被人盗墓,在出殡那天,从4门共抬出48副棺材,分别葬在48处,因而谁也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葬的覃鼎。田氏夫人墓要比土司王坟小许多。坟前立着
13、一个约1.5米高,宽约0.5米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她的生平。石碑前的石牌坊四柱三门,上刻“万古佳城”4字。墓碑载,覃鼎英勇善战,治国有方,但却英年早逝,其妻田氏夫人在其死后维持土司政权,见儿子有勇无谋,便将土司王位传给侄子。同时,自己也带兵四处征战,儿子均为朝廷征剿献身,田夫人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武胜大将军”。海龙囤遗址一、介绍所处位置及地形海龙囤遗址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它居群山之巅,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 ,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面积1.5平方公里,植被完好
14、,山川险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年代据文献资料推断,海龙囤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在抗蒙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军事屯堡。此后历经修葺。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政播州时进一步加固城墙,并于囤前筑九关,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不料却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背景历史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
15、。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挖掘过程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正式启动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4月2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的联合考古队在副所长李飞的带领下进驻海龙屯,展开田野考古工作。此次考古使用了全站仪对考古现场进行全面测绘、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航拍与航测。海龙囤完全是一座城的建置。其规模庞大,占地1.59平方公里,城垣、城门、月城(瓮城)、衙署
16、、军营、校场坝、敌楼等一应俱全。城墙状似“9”字形,绕山巅一圈,囤前留一条“尾巴”随山势逶迤而下,东南接山险,接近于“一字城”的设置。东西两端城墙保存较完整处,高达七八米。囤后设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后两关为吊桥关),两两围合为土城、月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囤东上囤道沿城墙蜿蜒,必要处设以关隘,以扼其要,如今尚存者有铁柱、铜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内沿城墙的高地及险要处,遗有“四角亭”“绣花楼”等遗迹,可能为查看敌情的敌楼。囤内最核心的遗迹,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居南者当地人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彼此相距约200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
17、西南逐级抬升,占地各2万平方米左右。“新王宫”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区域。由于大量遗存裸露于地表,工作中采用了调查、勘探、试掘与发掘相结合的办法,基本厘清了它的总体格局。环“新王宫”城墙的发现,是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它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使厘清格局成为可能。城墙土石混筑,长504、宽近2米,保存较好处尚高出地表1米许,多处则未在地表留有痕迹,因此长期未被发现。“宫墙”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内建筑因山取势,大略分作五级,逐级抬升。其规制:正堂居中(今海潮寺),前有天井,侧有两厢,中为甬道,前为九级踏道,前为大门,两翼有八字石墙,外接“宫墙”,门前复为踏道。正堂后有穿堂,后接建
18、于高台上的后堂(F7),此为正衙,面阔五间,明间设须弥座雕龙石榻,传为杨应龙“宝座”,今座尚存,榻已佚。此一组建筑构成“新王宫”的中轴线,方向为38,正前有山峦遥遥相对。镇于“新王宫”中央的海潮寺始建于平播后不久的1603年,后历经多次重修。中轴线两侧由多栋建筑组合而成的数重院落栉比鳞次,不完全对称。后堂之右(背对“宝座”、面向大门之左右,下同),有一方池(C1),中央深陷,今仍为井,与其前一屋(F1)连为一体,池中之水用暗沟经F1底向右引出。F1与后堂间有小道间隔。F1前、正堂之右,为一组两进院落(F10),正房(F10-1)居中,砖墙厚实,设考究石窗,其前两侧有廊,中为天井,前横一屋(F1
19、0-2),再前为庭院,有踏道上下;正房内出骨质戥子1件,陶权2件,另有鹿角等;屋内地面经后期扰动较甚,中掘深坑;结合种种,疑其为囤中府库。F8前及其右侧,尚有房屋数组,或破坏较甚,或尚未清理。后堂之左,系一组四合院式建筑(F8),由正房、左右两厢及“前廊”(破坏较甚,结构不明)组成,中央天井深陷,或兼具蓄水防火之功;天井内出石质砚台、青铜象棋子(仕)各1件,结合“严禁碑”中“书房听点题单”句,疑其为书房。以上F1、F7和F8共用一石砌台基,台基高约2米。F8前、正堂左侧,是一栋面阔五间的建筑,仅局部揭露;其开间不足2米,颇显狭小,但做工极为考究,屋内墁砖二层(底层为长方形砖,上层为方砖),间铺
20、5厘米厚细沙;结合“左祖右社”的普遍建置,颇疑此系供奉祖先牌位的“杨氏家庙”。F8左侧系一高台,因山所建的台基高约4米,民间称“三台星”(F17),实为五台,逐级抬升,中央各设踏道;两侧山墙基用石雕枭混线,颇显精致;台之两侧前端设对称踏道,居左者通往“水牢”,实系一石砌券拱通道(L2);平播全书记杨应龙自缢于“卧房”,明军攻破后,于“后房”得其尸首,知卧房居于新王宫后端;结合种种,疑F17即是土司寝宫。若推论不谬,则新王宫的整体布局遵循了“前堂后寝”的普遍模式。只是处于地形等因素的考量,寝宫未接后堂,而居于其左后方。“水牢”(L2)西邻F9,仅对其东稍间进行了清理,发现青花瓷片上万片,另有铁锅
21、碎片、灶台、水槽等,表明此系一厨房。F9西端紧邻城墙处,有并列二坑,设进水孔和排水孔(排出城墙外),疑系厕所。“新王宫”及其附近共探明房址20余栋(组),限于篇幅不逐一介绍。二、价值及研究意义海龙囤是一处融保卫国家利益与维护土司家族利益于一体,集关堡山城与土司衙署于一身的土司城堡。它是为巩固中国西南边陲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联合修建的防御性工事,它的修建因此融合了播州杨氏长期山城防御实践的经验积累以及当时中原普遍流行的筑城理念,以之为代表的山城与处在穆家川的平原城一起构成了播州杨氏的城邑体系,其内中轴线对称、正堂居中等做法,反映了土司对中央朝廷的精神认同。地方与中央的良好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22、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繁荣。杨氏的防务智慧甚至影响到钓鱼城的出现,以及明清时代该地区数以百计的堡寨的修建,从这个意义上讲,海龙囤是中国西南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偏处西南一隅的海龙囤,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是中央与地方互动,家与国关系相互转换的重要场域,是中国唐宋羁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它完整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羁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演变,也见证了杨氏家族统领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正因此故,海龙囤的发掘,对从考古学的角度推进西南土司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就现实而言,结合申遗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极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使多方在文化遗产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对遗产
23、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附:改土归流的好处和弊端 改土归流 摘要: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先后采用了羁糜政策、土司制度、流官制度三种统治模式。羁糜政策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土司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统治者实现了从松散统治到间接统治的转变。随后,通过“改土归流”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的流官制度,封建王朝最终实现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直接全面的统治。关键词: 羁糜政策、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地区相互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原政权的扩张,更确切的说,是随着中央政权的扩张,如何对新加入地区尤其是新加入民族地区实行有效地控制,一直以来是中央政权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
24、题。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央政权较晚纳入的地区,直到近代的明清时期,中央政权才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了有效地统治。 一、从“羁糜政策”的松散统治到“土司制度”的间接统治 我国西南各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其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诸因素所限,汉以后的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的态度是“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可见还不能同内地一样来管理这些地方。对此,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羁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
25、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西南的广大地区尽管已纳入封建政权的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封建政府对那里的管理极其有限。以云南为例,直到唐宋,附属于中原王朝的南诏、大理政权,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至宋朝时,各羁縻州与宋王朝实际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到宋王朝衰微、统治力量削弱时,各羁縻地区酋长开始不服从宋王朝的控制,趁宋朝衰弱而纷纷崛起,各据一方。为了加强封建政府对边远地区的进一步统治,土司制度开始逐渐取代部落酋长制度。土司制度形成于元,元王朝为笼络割据一方的豪强,遂广置土司,进行绥抚。
26、明统治者出于对巩固边疆地区的要求,设立指挥使司,以管辖控制诸土司,同时又实行大土司管辖小土司,形成层层控制管辖的隶属关系,又在元代制度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土司贡赋、征调、驻防、承袭的制度,使土司制度得以完备。 土司制度的出现,是在原部落酋长制度上的一个发展,“今之土司,即昔之酋长”。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各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是西南各民族从“化外”到内属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从形式上看,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阶级实质上看,则是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 二、土司制度逐渐呈现的弊端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统
27、治制度,土司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进步,因其适应了当时南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对南方各民族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土司制度开创的初期,有力地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安定。南方各民族首领被封为土司土官后,在一段时期中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地方上也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另外,土司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央王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将南方大量的土司土官置于各地行省的管辖之下,土司土官成为朝廷的命官,土司土官也成了中央王朝官员系统中的一部分。然而土司制度实质上是元、明、清中央王朝对南方民族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统治措施,就其本身来说不如内地的政治制度先进
28、,有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因而对南方各民族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消极影响就更加明显。元、明、清中央王朝在建立土司制度的时候,就将“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企图贯彻其中,这种“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之策在土司之间造成严重的对抗和隔阂,彼此征战、仇杀,破坏了土司地区的安定,特别是土司制度的后期,土司之间争战不息,给各民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更加令统治着不能容忍的是,土司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障碍。自16世纪以来,各地土司的割据、抗拒朝命,使中央王朝越来越难以制御,这就直接影响到中央封建王朝在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深入和稳定,更成为统一多民
29、族国家行政区划统一、完整的障碍。最初的土司统治制度是在封建中央王朝无力进行直接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其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地方割据性质,随着土司制度的发展这种割据性越发突出了。土司们“各长其长,各世其世”,“彼之官其官也,彼之民其民也”。世代领有其土其民其军,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设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统治机构。土司为乱之事更是史不绝书,然而由于这些土司的违法行为有世袭的特权,又无革职削地之罚,更使这些上司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是为封建朝廷所不容。土司的这种封闭性、割据性不仅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统一行政区划的极大障碍,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可见废除割据一地的土司统治已势在必行。 三、改土归流:从间接统治到全面的直接统治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