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是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特有名词。
“三区”,指西藏,新疆南疆的和田、阿克苏、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州,以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四省涉藏地区。“三州”,则是指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专门对“三区三州”等深贫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从雪域高原、戈壁大漠,到“溜索悬江”的峡谷沟壑;从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黄土高原,到“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中,“三区三州”贫困县与其他贫困县一道“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三区三州”各族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毅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书写着一曲曲勠力同心、决战贫困的英雄壮歌。
为呈现“三区三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历史巨变,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联合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三区三州”党媒党端推出联动策划,以“奋进之路”为主题,综合运用海报、短视频、H5等形式,通过“三区三州”脱贫路上的奋斗缩影折射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全景式展现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与梦想。
鸟瞰马吉米村(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刑路扬拍摄)
在怒江大峡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叫溜索。
每当回忆孩童时代,溜索上挂满的辛酸和危险,37岁的傈僳族汉子普友博总会眼圈一红。现在,当他与人说起村里的产业——溜索,这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米村桥马嘎村民小组长,却会笑逐颜开。
同是溜索,为何让这位性情洒脱的七尺男儿如此百感交集?
怒江溜索资料图(李秋明/摄)
“别了,溜索。”这句话,在怒江两岸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仲夏,汛期,桥马嘎村前奔涌的怒江水,呼啸着,像脱缰的马群一往无前。村口两根溜索,一去一回,牵起了两岸耸立的大山,在狭谷中如秋千荡漾。过去,桥马嘎村民或以皮带系腰间,或以方框载货物,借倾斜之势滑越至彼岸。一根溜索,就这样架起了全村出行往来的全部。
乔马桥取代溜索,承载起村民出行、求学、外出务工的新希望。如今,挂在村口的溜索已成为见证桥马嘎跨越的“活化石”,正逐渐淡出村民的生活。
山路间修建溜索
历经百转千回,祖父辈眼含热泪,历史性告别溜索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普友博与余发生等村里的一干年轻人,却又“不安分”地对新溜索上了心。
桥马嘎草果种植面积5000多亩,占马吉米10个村民小组的近一半。在桥马嘎乃至马吉米全村,草果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富民产业,是村民的“摇钱树”“金果果”。
“草果溜索建成,每袋至少能减去30元的运费。今年预计可以减少成本至少三四千元左右。节约下来的运输成本就是村民的增收钱,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普友博预测新修的七条产业索道,可以惠及全村26户村民2000多亩草果地,一年下来预计增收20多万元。
溜索改桥——乔马桥竣工,不仅改变了普友博与村民的出行方式,更打通了长期制约桥马嘎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成为桥马嘎脱贫奔康的助推器。如今,一条条架通的产业溜索,与村组道路无缝对接,彻底打通了“金果果”的“出山入市”之路。
马吉米村全景(无人机航拍)
马吉乡易地扶贫安置点
马吉米村所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人口多,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傈僳族属“直过民族”,“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和重要特色。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