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的带领下,我们一行37位驴友在去虎跳峡徒步的路途中顺路拜访了长江上游古今驰名的一个小镇--石鼓。纳西语称石鼓为“刺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云史·地理志》中将石鼓写作“罗婆”,是元朝茶罕章管民管及丽江路宣抚司的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下大理,北进西藏的重要战略要津。
石鼓镇因一块汉白玉质地的石鼓得名,相传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以镇诸夷所立的
石鼓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候诸葛亮“五月渡泸”,1253年忽必烈分兵三路偷袭南宋后方的元跨革囊,1936年4月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渡江北上均发生于此。
石鼓现立于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院内。大门上的“石鼓”为郭沫若所题。我们到时已近17时,红军长征纪念馆室内展厅已关闭。
院内一角,高台上立有一四角亭,朱红色的雕梁,古朴大方。四角微微翘起,像大鹏展翅,即将凌空。亭内立汉白玉的鼓形石牌在岁月的打磨下,已呈青灰色,只不过恰逢傍晚,落日的余晕,将其晕染为了金色。鼓的侧面有一裂缝,民间传说,世事动乱,鼓自裂开,太平安定,鼓又自己合。
鼓面上文字破损严重,我与友友努力辨认,只识得《破虏歌》、紫金主人等残缺不齐的文字。咬文嚼字、旁引博证,也不失为旅途中的一大乐事。(回家后经查证资料得知:《石鼓碣》系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木氏土司向北扩张势力获胜后立,属丽江目前发现碑碣中年代最早之列。碣呈园鼓形,直径1.5米,厚50公分,鼓面共有文字441字。北面刻有《大功大胜克捷记》,记述木高在其父木公的指令下与吐蕃交战,大捷受功赏的历史。向南鼓面是木公题刻的七言诗《破虏歌》、《太平醉歌》、《西江月》等诗文,“双调醉太平”一派歌功颂德醉舞太平的气象。(乾隆)《丽江府志略 山川略》载:“石鼓,在城西七十里金沙江边,相传武候南征,立以镇土蕃,鼓面原无字,明嘉靖辛年,土府木高平吐蕃,刻凯歌于上,今存。”)
出了后门,一条小路通往山上的室外展区。两旁的民居古朴典雅,灰黑色的瓦片鳞片般层层叠叠。小巷不宽,两侧的民居仿若推窗便可你递给我个果,我递给你勺盐。
“彩虹桥”。这座桥建于清光绪13年间,当年红军也是从这座桥上走过。
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公里,属于长江上游。相传沿江一带的居民过去曾在江里取沙淘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沙江。金沙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由滇西北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并肩在横断山之间的最近直线距离不足66.3公里,形成世界罕见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观。到了石鼓,金沙江突然来了一个百多度的急转弯,掉头折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湾,人们称此为“万里长江第一湾”,从而实现了长江源流由南下向东流的伟大转折,造就了流经大半个中国的黄金水道。
看到夕阳的光影越接越长,我们与阳光赛跑,过渡口而不入,直接找寻上山小路,想从从空中俯看长江第一湾的壮丽美景。
上至山顶,长江第一湾奔来眼底。江面宽阔,江水碧蓝清透,江心洁白的沙洲、江边金黄的茅草,远处的群山及村庄,无不宁静而美丽。我们陶醉于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伟壮丽及世外桃源般秀美的田园风光中。
这是一天中最适合拍照的时刻。高原暴烈的阳光变得软软的、柔柔的。在这最美的光线下,树叶、茅草都金灿灿的。我们每个人也都自带主角光环,脸庞熠熠生晖。
夕阳落得很快,我们还有路途要赶。梅子姐一再催大家下山啦,可大家都不舍得走,走几步,又站住,再看一眼、再来一张。下至山脚,大家都还兴奋,乘车七八个小时的劳累,都被美景带来的兴奋所冲散。
丽江石鼓,长江第一湾。感谢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让我们在最美的光影里遇见你,你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