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丨贵州绘就生物多样性斑斓画卷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它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贵州,这个拥有独特地理环境的省份,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彷如一座天工地造的生物王国。

天工地造的生物王国

天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贵州气候的特点。贵州气候舒适宜人、温暖湿润。中科院研究发现,从1901年以来,贵州平均气温呈下降的趋势,是近120年内东亚的降温中心;研究还发现贵州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76℃,高出教科书上的0.6℃近27%。

地造——贵州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西部高耸乌蒙山为贵州境内最高点(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为境内最低点,海拔147.8米)。

河流数量众多,川流不息。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南盘江、北盘江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984条。

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形成奇特的地下岩溶世界。

在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下,贵州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从生态系统情况来看,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外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尤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为显著。

东部的常绿阔叶林是整个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最丰富、垂直带谱最明显的代表,其生态功能及生物产量仅次于热带雨林;南部有全球罕见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西南部有亚热带的沟谷季雨林;北部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有全世界分布最为密集、面积最大的桫椤林,有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为完好的原生地带性水青冈林,还有全国唯一生长在石灰岩上的大面积原生性黄杉林。

从动植物物种情况来看,据统计,贵州全省现已知生物物种24547种,物种数量在全国排在第4,(其中动物排名第3,植物排名第4;根据贵州大学最新的研究,一些此前在贵州没有分布记录的植物,目前已经在贵州被发现)。现已知有300多种贵州特有的动物、有280多种贵州特有的植物,如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白颈长尾雉、雷山髭蟾、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掌叶木和红豆杉等贵州特有或主产于贵州。

黔金丝猴图片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特种动物的栖息密地

目前,贵州已查明有脊椎动物1085种,包括哺乳纲161种,鸟纲510种(亚种),爬行纲105种,两栖纲81种,鱼纲228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已经列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有181种,其中,包括3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4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除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外,贵州特有或主产于贵州的脊椎动物也十分丰富,是中国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单位面积物种密度在全国排名第三,较云南、四川两省还高。

贵州已知无脊椎动物10400余种,其中昆虫纲8700余种、蛛形纲900余种。贵州也是中国蝶类资源较丰富和集中的省份之一,荟萃了大量的蝴蝶物种,还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金裳凤蝶和中国特有的雷公山金灰蝶、毕节梳灰蝶、贵州靛灰蝶等。而且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裳凤蝶、黑紫蛱蝶等。

全省有湿地脊椎动物 618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贵州省特有种20种。

珍稀植物的世外桃源

贵州共有高等植物10255种,隶属346科2147属,其中,野生分布的高等植物有9654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年第一批)的野生植物有79 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18种,属于Ⅱ级保护的植物有61 种。此外,还有362种贵州特有植物。

贵州草地物种多样性也十分丰富,共有种子植物203科 1200属,5000多种,居全国前列。以禾本科植物为例,全国野生禾本科草本植物180属766种,在贵州天然草地上就有101属319种,属和种分别占全国的56%和41.6%。世界一些著名的优良栽培牧草品种,如鸭茅、狗芽根、白三叶、百脉根等,在贵州都有野生种或逸生种,还有金荞麦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

全省有湿地植物1457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1种。

古生物的记忆载体

贵州有着资源丰富、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群。据初步统计,贵州地层中现已发现的实体化石几乎涵盖了古生物分类中的主要门类,共计30多个门类,200多科,2000多个属,4000多个种,从10亿年前新元古代低等的菌藻类到第四系复杂的哺乳类动物乃至24万年前古人类均有代表。

互融共生的生态系统

贵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发育的生境条件复杂多样,森林类型的地理分布错综复杂。全省分为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西部半干旱半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南部边缘半湿润山地季雨林地带等三个地带。截至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10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森林蓄积量5.97亿立方米。全省具有完整群落结构的乔木林占比较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稳定性高,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对贵州省乃至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持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方面,贵州有天然草地2402万亩。东有“黔东草海”松桃磐石草场,南有国际合作建设的林草融合典范独山草种繁殖场,西有全国南方第一片飞播建植草地威宁灼圃草场,北有退牧还草岩溶草地治理工程示范基地务川栗园草场。贵州海拔最高处的赫章韭菜坪草场,到了秋天就是花的海洋,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亚高山灌草生态系统多样性。贵州草地类型主要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4个草地类,有白茅加黄背草等32个草地型。

由于贵州省生态区位极为特殊,区内山脉河流纵横交错,是长江、珠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全省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更显珍贵且脆弱。贵州现有湿地 23.49 万公顷,湿地率 1.33%,有河流、沼泽、人工和湖泊湿地4大类 15型。其中,以永久性河流为主,占比 65.87%,是长江、珠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背后的保护者

琳琅满目的生物多样性成果,得益于贵州多部门携手共建,常年探索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贵州省林业局等省直有关部门一直积极行动,通过四个“完善”,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工作。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就地保护方面,围绕武陵山脉、苗岭山脉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型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地网络。赤水桫椤、习水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先后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2017年,梵净山继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赤水(中国丹霞)、施秉(中国南方喀斯特)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贵州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通过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全省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迁地保护方面,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库等方式,加强濒危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目前已建有省植物园、贵阳市药用植物园、黔灵山动物园、扎佐森林野生动物园、黔西南州兰科种质资源库等。

全国最大野生鸳鸯越冬地—石阡鸳鸯国家级湿地公园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全省自然保护地法规制度,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截至目前已印发(修订)《贵州省实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细则》《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贵州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及界桩设置参考标准》等。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监测方面,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通过科学考察、样地监测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目前已监测发现麻阳河国家级保护区内的黑叶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等珍稀候鸟数量明显提升;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桫椤、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台湾杉的数量和种群结构日趋合理。监管方面,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为抓手,通过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拍等方式,不断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推进生物多样性的执法保护。市县层面,贵阳市于去年年底印发《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景观四个层次出发,着力加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观山湖区从2016年起,以高等植物、野生脊椎动物为重点,逐步从百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扩大到全区范围,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验证)调查。

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利用的水平。推动贵州各个市县结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统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目前贵阳市观山湖区、乌当区,遵义市赤水市,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已创成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赤水市以百万亩竹海为依托,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配套为一体的全产业链,2020年规模以上纸制品企业完成产值23.8亿元;以金钗石斛为支点,利用闲散荒山荒石形成荒石改绿地、石头开红花的美丽景象,带动农民户增3000元/年以上,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旅游为重点,转化生态颜值,目前有7万余群众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营性收益。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宝贵的“生态家底”,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编辑:徐萍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携手共护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云南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要构建“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从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山地生态屏障和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到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由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迪庆-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元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组成6条生态廊道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612;751l89:69:/<9;34;7:7mvon
1.贵州省林业局开展2022年林业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 24547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地处副处长高治江表示,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四山八水以及南部的喀斯特丘陵成就了贵州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贵州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处调研员孙贵红介绍,自1978年贵州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保护区建立以来,jvzq<84yyy4h|7hjkpgog€x0eqs0{s{1fz04974/2;.4;4fqe3jjj~pu{63:94934tj}rn
2.研究队伍|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团队二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团队 主要致力于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及其稳定性、喀斯特生境的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等研究。 李先琨 二级研究员 原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科学院桂科学者“植被生态学与岩溶生态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题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jvzq<84mctyu0p}kd0io1}jcou4buy}
3.贵州: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力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为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践提供科技支撑。”揭牌仪式上,贵州省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福强表示,希望实验室要确定目标任务,立好“航向标”,充分利用西南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优势,周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路线、区分责任,把重点实验室打造成引领西南乃至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7127881l6;6:::/<:4:;;597mvon
4.茂兰大样地引领贵州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高质量发展丰富度很高,那么动物尤其昆虫、微生物又是怎么与这些植物共存的呢,它们的共存机制是什么?”张华海研究员指出了大样地下一步工作应当考虑的重点,与其他专家又分别从“环境因素布设与监测”“峰丛垂直带谱”“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生态作用机制”“石漠化治理基础理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性讨论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7134741l927563/=544;8:9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