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研究构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从实际而言,一幅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幅作品不知所云。
构图形式
详细解析
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
2、垂直式(严肃端庄)
3、S形(优雅有变化)
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
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
6、圆形(饱和有张力)
7、辐射(有纵深感)
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
9、渐次式(有韵律感)
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1、对称式构图法
具有平静、安宁、稳定等特点。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唤裤李、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辽廓无垠的草原等。
2、三角形构图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均衡踏实之感觉,多用于体现安静的意境。
3、垂直线构图法
垂直线构图即画面中以垂直线条为主。例如树木能充分展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
4、框式构图法
框架式构图,指利用前景物体形成框架产生遮挡感,使人更注意框内景象的构图方法。前景景物需要与主体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如颜色对比,明暗对比,清晰-模糊对比等。具有增加画面深度的功能
5、光中心构图法
主体处于中心,四周景物朝中心集中,能将人的视线迅速强烈的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
6、水平线构图法
在使用这种构图方法时,通过将水平线安排在画面中的不同的位置,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纯厅觉感受。居中水平线,如果是将水平线居中放置,能够给人以平衡、稳定之感 下移水平线,如果是将水平线下移,能够强化天空的高远。上移水平线,而如果是将水平线上移,则可以展现出大地或湖泊海洋的广阔。
7、放射性构图法
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起到导向的作用,又有开阔、舒展、散开,冲击力强等动感效果。
8、变化式构图法
变化式构图故意将主体安排在某一角落或某一边,能给人一思考和遐想的空间,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9、九宫格构图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将画面九等分,将主题元素置于线的交点之上,既突出主题,又能使画面更为舒适。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进行分割,之后就会得到四个交叉点。此时,你只要将画面主体放在任一交点上,就可以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10、对分式构图法
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二,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其中画面的一半是主体,和迟另一半是陪体。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动物、建筑等题材。
11、中心构图法
中心构图的视觉感受就是第一眼就能很直观地发现主体的位置,使主体明确重点突出。在一些极简风的风景或是静物的时候用得较多。使画面更直观、突出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12、L型构图法
L型构图能让画面有张力,使画面有视力延伸。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因为L形构图占据画面的两边和一角,使中间透空,视野开阔,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使画面活泼多变。
13、引导线构图法
可以营造画面的韵律感,可用于河流、道路、护栏、海浪或山棱线等,利用自然曲线作为画面的引导,可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引导线有助于将看图的人的视线集中在最重要的元素上。可以利用道路、墙壁、规则图形等作为引导线。
14、重复式构图法
表现一群东西的构图法 在我们的画面中有时候没有单一一个明确的主体.主体可能是一群同样的东西。
15、对角线构图法
用斜线构图法,画面会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斜线的角度越大,运动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16、圆形构图法
这种构图让画面有一种紧凑感,能将人的视线不断地引向圆心,从而产生视觉聚焦的作用。
深圳/插画师/5年前/1407浏览
版权
私信
构图的地位至关重要!成功的作品首先要有好的构图
西方构图
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12种构图方式
总结:三分法则 / 中心构图 / 框式构图 / 引导线构图 / 斜线和三角形构图 / 发现图案和纹理 / 奇数法则 / 为画面留白 / 简约主义 / 空间法则 / 均衡式构图 / 黄金三角
1. 三分法则:
就是通过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将画面平分为9个相同的矩形,如下图所示。
许多相机制造商在实时拍摄模式中可以显示这个网格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在实时视图模式下显示这个网格的功能。查看你的相机手册,看看如何打开这个功能。
该构图的思路是把场景的重要元素沿着其中一条或多条线放置,或者是放置在线的相交点附近。
比如上面这张照片,我将地平线放在画面的下1/3处,右侧较大的树,也是画面的主体则放在右侧1/3处。如果你将主体——这棵较大的树放在画面的正中间,就完全不会是上图这种效果了。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地平线放在画面上方的1/3处,绝大部分建筑则安排在中间,广场占据画面的下1/3,突出的尖顶建筑则放在右上角的交点附近。
2. 中心构图与对称:
在三分法构图中刚讲过不将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但构图就是这样,没有定则,因为有些时候,放在正中心真的会让画面很好看。尤其是对称的画面,将中轴线放在正中心,画面就会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很多建筑和道路都适合用中心构图来表达。
有倒影的图片也十分适用对称构图法。上面这张照片同时使用了三分构图法和对称构图法。将树放在画面的右侧1/3处,湖中的倒影则形成了上下对称。在很多场景中都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构图方法。
3. 框式构图:
框式构图是使一个场景有纵深感的另一个方法。框可以是窗户、拱门或悬垂的树枝,而且这个“框”不一定非要环绕整个场景。
上面的照片拍摄于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我利用用拱门作为框架来拍摄圣马克教堂广场尽头的钟楼,通过拱门观赏风景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一个特点。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为什么广场中没有人?因为这张照片是凌晨5点拍摄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摄影也是如此。
框架不一定是人造建筑,比如拱门或窗户。下面的照片是在爱尔兰拍摄的。这一次,我利用一棵向左生长的树干和树枝,形成了一个半框,创造了一个包含桥和船屋的框架。虽然没有完全将桥和船屋“框”进去,但它仍然增加了深度感。
常常框架构图可以培养你利用周围环境进行构图的好习惯。
4. 引导线构图:
引导线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重要元素上。比如路、墙壁或指向性较强的线条图案都可以作为引导线。比如像下图这样。
在埃菲尔铁塔的这张照片中,我地砖上的图案作为引导线。地面上的线条把观众的视线带到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同样,这张照片也是用了中心构图法,因为周围的场景是对称的,可以形成不错的形式美感。
如上图所示,引导线不一定必须是直的。事实上,曲线是非常吸引人的构图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弯曲的道路将观者视线引导至右侧的树木。同样,树木的位置依旧采用了三分构图法,也就是该照片同时使用了两种构图方法。
5. 斜线和三角形构图:
人们常说,三角形和斜线构图可以使一张照片富有动态张力。但是“动态张力”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在里面。
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水平线和垂直线表明稳定。如果一个人站在水平面上,你会觉得很他很稳定。但如果这个人站在一个斜面上,你会感觉他随时有可能从斜坡上滑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喜欢斜线,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到不稳定。所以在构图上运用斜线和三角形时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动态张力”这一感受。
在场景中加入三角形是让画面充满动态张力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三角形可以是实际的三角形物体,也可以是隐含的三角形。下面将进行更详细地讲解。
采用三角形和斜线构图拍摄塞缪尔贝克特桥是很普遍的。桥本身是一个三角形,场景中还有几个隐含的三角形。注意画面右边的引导线,它们汇聚在同一点上,形成了多个三角形。这些都是“隐含的三角形”。具有不同方向的斜线让这张照片富有张力。同样,这张照片也是用了两种构图方式,引导线和三角形构图。
这张照片拍的是巴黎市政厅酒店,同样利用三角形和斜线为画面增添张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看到倾斜的建筑物(除非它要被拆了或者是比萨斜塔),所以当我们在照片中看到倾斜的建筑时就会感到不太和谐,而这种“不和谐”的感觉就是视觉张力形成的原因。
6. 发现图案和纹理:
人类天生就会被图案所吸引。有规律的图案和纹理会让人感到和谐。图案可以是人造的,比如一列拱门,也可以是自然的,比如叶脉,花瓣。在照片中加入图案总是能够让观者感到一种美感,而不太规则的纹理有时也可以很悦目。
上面的照片是在突尼斯拍摄的。我通过铺路石上的图案将观者的视线引至圆顶建筑。建筑物一连串的拱门也具有不错的形式美感。
上面这张照片,也是在突尼斯拍摄的。我很喜欢地面上石头的纹理。这比第一张照片中的图案要少一些,但是画面的光影效果非常好。在走廊的墙壁和屋顶也有有趣的纹理。同时,拱门又形成而来一个框式构图,依旧是同时运用了两种构图方式。
7. 奇数法则:
在摄影界,当然有很多“奇数”,但“奇数法则”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该规则表明,如果主体的个数是奇数,则更容易引人关注。该理论认为,场景中的偶数元素会分散注意力,因为观众不确定该更关注哪一个元素。
上面的照片是奇数规则的一个例子。我故意让场景包括三个拱门。我认为两个拱门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幸运的是现场正好也有三人。这张构图也使用了框式构图。
在威尼斯拍摄的两个船夫的照片。你会发现,我并没有使用奇数规则。而且我们的视线确实会不断在两个船夫间移动。但是,这正好适合表现两个人谈话的场景,就好像两个人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
8. 为画面留白:
在你的主题上留下很多空白或“负面”的空间会很吸引人。它创造了一种简约的感觉,并让画面充满意境。就像让主体充满画面一样,它可以帮助观众专注于主体而不分心。
9. 简约主义:
在上一条中,我们了解了如何在主体周围进行留白,创造出一种简约的感觉。简洁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构图工具。人们常说“少即是多”。简单往往意味着拍摄简单的背景,不会分散观者注意力。你也可以通过拍摄景物的特写来实现简单化构图。
放大了花园里一片树叶上的水滴,以此让画面更简洁。当画面变得简洁之后,美感就展现出来了。一个好的微距镜头是拍摄这些照片的有用工具。
10. 空间法则
在照片中安排空与你的照片中的主体面对或移动的方向有关。例如,如果你正在拍摄一辆行驶中的汽车的照片,那么在汽车的前面应该留有比它后面更多的空间。这意味着在车有空间继续向前行驶。看看下面这只船的例子。
在这张照片中,船被放置在画面的左侧,而画面的右侧则留有更多的空间。由于船是从左向右移动,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它会移动到右侧的空间中,留出的空间则符合观者的视觉感受。而如果将船只布置在画面右侧,我们的视线将会被引向画面之外。
11. 均衡式构图:
我们在本文章中看到的第一个构图指导原则是“三分法则”。这意味着我们经常把照片的主体放在画面的一边,沿着1/3网格线。但有时这会导致画面缺乏平衡,而在画面的其余部分留下“空白”。
为了避免画面失重问题出现,你可以在画面中稍远的位置安排一个陪体,占画面的比例也要小一些。这样不但可以平衡构图,而且也不会影响画面主体表达。
比如下面这张华丽的灯柱的图片
灯柱被安排在画面左侧,埃菲尔铁塔则作为陪体安排在右侧稍远的位置。
12. 黄金三角:
上面这张照片遵循“黄金三角构图法。车轨处在对焦线上,左右两边的建筑处在两条垂直线上。
雕像与埃菲尔铁塔可以被对角线分开,而左右两侧的垂直线刚好穿过铁塔和雕像。虽然这种构图方式有些复杂,但它确实可以拍出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
构图原则
综述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剖析
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黑光婚纱构图作品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摄影师而言。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
在一副作品中,可以运用单一的对比,也可同时运用各种对比,对比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构图】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在绘画中,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