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昆明市民黄先生陪孩子背古诗时,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山行》一诗,写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他觉得很奇怪,这里的“斜”不是应该读作xiá吗?不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吗?怎么和当年自己学的不一样了?
无独有偶,市民于女士也发现,孩子的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拼音:chua。“这是什么字?”于女士很疑惑:是教材写错了吗?
最近,针对学生在使用部编教材中出现的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也进行了解答,来看看有没有你遇到的问题吧~
01
chuā和né是什么字?(一年级语文上册2单元)
答:这两课是学音节,会拼就行,不必一一对应字词。学生此时认字还少,也不能要求一一对应。
但是chuā和né还是有对应的字词的。chuā的对应有“欻”,拟声词,形容动作迅捷。如“欻一下就把那张纸撕了”“那辆车在他身边欻就过去了”;né则对应“哪吒”的“哪”。
有些方言地区的口语没有chua这个音,读起来会有些拗口,可能因此误认为没有对应的字词,断定是教科书错了。
教材的音节教学采用的是“穷尽式”,拼出的读音比较全,也比较多,修订时可以考虑精简一些,更适合学生学习。
02
一会儿的“儿”为什么没有注音?(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
答:“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读儿化音。本套教材对儿化音注音的规则,就是“儿”字不注音,前一个字的音节后增加“r”。如,“一会儿”中注音就是“yí huìr”。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儿化,避免读成两个音节。
注音方式的这种改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儿化音,与儿歌中的“话儿”(第43 页)“船儿”(第56 页)等加以区分。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注音进行朗读,不必讲规则,而是让学生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儿化的使用范围。
03
为什么课文里的“一”字有3个读音?(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
答: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在注音的时候做了变通的处理,直接注“一”变调后的读音,如“一片片”“一会儿”(二声)、“一群”(四声),是为了避免讲授规则,而是让学生直接在大量的语言现象中体会“一”的不同读音。
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讲变调规则,也不要过度拓展,只需要让学生了解有这个现象,并且借助注音在课文中读准这几个词语就可以了。
04
刺猬的“猬”应该读轻声,为什么教材中注音是wèi ?(三年级语文上册《开满鲜花的小路》)
答: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读音。
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笋芽儿》中“唠叨”的“叨”。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
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语,教师可以用示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部编教材后续册次,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
05
“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三年级语文上册)
答: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另有一个版本写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杜牧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目前较为通行、权威的点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也都作“生处”;“深处”则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文献价值逊于前者。
另外,从诗意上看,“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则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意思都能讲通。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教材便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版本。
06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怎么读?(三年级语文上册)
答:“斜”在诗中读“xié”。古诗读音遵循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提倡读今音。
在这首诗中,有人认为韵脚字“斜”应该读“xiá”,以与“家、花”押韵。其实,这三个韵脚字在当时属于同一韵部,本是押韵的,只是由于历史发展,语音不断演变,现在读起来变得不再押韵了,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不能说“xiá”是“斜”的古音,这一观点缺少充分依据。不提倡为求押韵而随意改读字音的所谓“叶韵”的做法。
07
是《惠崇春江晚景》还是《惠崇春江晓景》?(三年级语文下册)
答:古诗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字面貌。
教材依据《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诗集注》(四部丛刊影宋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选用了“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