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又稱黃甲蟹,亦稱蝤蛑,系甲殼綱,蝤蛑科、俗名蝤蛑蟲尋,棲息於泥塗及近岸淺海中,平時隨潮水進入泥塗,喜穴居於有淡水流出的地方。 青蟹一年四季都有產,但以每年農曆八月初三到廿三這段期間,青蟹殼堅如盾,腳爪圓壯,只只都是雙層皮、民間有"八月蝤蛑抵只雞"之說。著名詩人蘇東坡在《蝤蛑》一詩中也曾寫有"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詩句。
根據全國沿海各地多年來的生產實踐,採取的養殖生產方式日趨多樣化,有建蟹池(塘)單養的,也有圍塘混養、灘涂低壩高網養,設椿設竿吊籠養、水泥池子養殖等等,均取得不同程度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單就青蟹池塘養殖技術進行敘述。
3.池塘面積單養青蟹的池塘面積以3畝~5畝為佳,蝦蟹類混養的池塘為10畝~20畝間較合適。若對面積過大的養殖池塘,則要求採用竹籬或攔網分隔成若干小區,以便於個體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檔(級)養殖。
4.池形與水深池子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長方形池之長寬比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東西長、南北短為佳(但不強求)。池底構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鍋形底三種。
6.防逃設施池塘堤壩的四周內側,必須做好防逃圍欄(可用水泥薄板、竹籬笆、硬塑料片等材料製作),其設施高度應高出池內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設施板、笆片的上端應向池塘內略傾斜,設置一定要嚴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8.進排水設施養蟹池要構建進排水可調節的控制閘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體交換和順對流。為節省建設成本,也可安裝水泥涵管洞閘。建議有條件的蟹池,最好能設計安裝由上、中、下三疊式組合閘或上、下兩樞塊組成閘。這樣可根據養殖池水體變化情況及時按層調換水。但對潮位較高的池塘,必須配備提水泵,以確保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生長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1.清池除害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內一切不利於青蟹生長和生存的因素。清除對象有:有機沉積物,捕食青蟹的生物,與青蟹爭食的生物,破壞池塘設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清池除害徹底與否,是關係到青蟹能否健康養殖,獲得高產高效的重要環節之一,務必認真做好。
(1)清淤放養前必須對塘內進行一次全面清淤,特別是老池塘,青蟹收穫後,要及時將淤泥及有機沉積物搬出池外,並打開閘門進水反覆沖洗,然後及時排乾池內積水,閉閘暴晒池底,使殘留有機物進一步進行氧化分解,在清淤的同時,應做好池塘的維修工作(堤壩、閘門、溝壁、防逃設施、堵漏等)。
2.蟹苗放養
(2)苗種規格與放養時間當年的夏苗規格一般是稚蟹Ⅲ期以上,可在6月份~7月份放養,經3個月~4個月的精心飼養後,可達到商品食用蟹要求;當年的秋苗規格基本上與當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月份~10月份放養,經過越冬後養到次年的5月份~6月份,可達商品規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經過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5月中旬放養,經3個多月的飼養,到7月份~8月份達到商品規格。這三類青蟹苗的放養,若當時放苗量不足,可以補放,但力求蟹苗規格相一致。
(3)放養密度青蟹養成蟹的放養密度(放苗量),要根據各地區的綜合實際條件(如蟹池的水深水溫條件、進換水條件、種苗資源條件、餌料資源狀況、生產管理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靈活掌握。若單養青蟹池塘面積在3畝~5畝左右的,當年養成蟹的放養密度為1.5隻/平方米~3隻/平方米,即畝放苗量1000隻~1500隻(指夏苗)。對放養秋苗的池塘,可以適當放寬放養量,每畝以1500隻~2000隻為宜。面積若大於10畝以上(含10畝)的養蟹池,其放苗量應適當減少,夏季苗畝放苗數為800隻~1000隻。蝦蟹混養池,面積在20畝以上,畝放蟹苗量一般應控制在600隻以內為妥(指以養青蟹為主,養蝦類、魚類為輔的池塘)。
1.投餌技術
(1)餌料種類青蟹屬於肉食性蟹類,因此,要以肉食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常用餌料有紅肉藍蛤、尋氏肌蛤、鴨咀蛤、小毛蚶、短齒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貝類以及小雜魚、雜蝦、雜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餌料。其可食餌料的種類較多,可根據當地的實際資源情況選擇,只要無毒無害、青蟹喜歡覓食的廉價餌料,都可作為保障供給的餌料源,但要求餌料必須新鮮,霉爛變質的餌料切不可投喂,否則會嚴重影響青蟹的健康生長。
(2)投餌比例養殖期的投餌量,應根據水溫、潮汐、水質和青蟹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溫15℃以上時攝食旺盛,26℃時達到最高峰,若水溫高於30℃或低於13℃時,其攝食量就明顯減少,如浙江沿海(溫州、台州一帶)5月~6月和9月~10月水溫較適宜,青蟹的攝食量會增強,應多投餌;7月~8月高溫期水溫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後水溫明顯偏低,青蟹攝食量會減弱,則應少投餌。
在大水潮或潮漲時,青蟹攝食較多,小水潮或潮退後攝食量較少;大水潮換水後,水質好攝食增強,投餌量與平時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濁或天氣悶熱,食量就下降,這時要適當減少投餌量;天氣寒冷,水溫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動少或不活動,覓食少或不覓食,要注意少投餌或不投餌。
青蟹的攝食量隨著個體生長而逐步增加,但日攝食量與其自身體重之比則會隨體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餌量與青蟹個體大小的關係和百分比為:蟹甲殼寬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餌量占體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時日投餌量為20%左右;7厘米~8厘米時日投餌量為15%;9厘米~10厘米時日投餌量為10%~12%;11厘米以上為5%~8%。
(3)投餌方法餌料要均勻地投放於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條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邊設幾處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餌量。根據青蟹日伏夜出活動覓食的生活習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餌量的三分,傍晚投喂三分。八月中秋西北風起(指農曆),前、後半夜溫差拉大,青蟹則易煩躁,半夜後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適量增投一次餌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減輕其相互殘殺。總之,投餌要根據水質條件、天氣變化、蟹體生長蛻殼情況等要素,靈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餌量。
2.水質管理
(2)調節鹽度當池內海水鹽度過低或過高時,要及時換水調節,特別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颱風暴雨天,出現池內海水比重過低時,應及時開啟上部閘板,先排出池內上層低比重水,然後納入高潮位的中下層高比重海水。對於高灘建池自然納水困難,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層海水調節。
(3)穩定理化因子要確保池內各理化因子相對穩定,換水前後要隨時檢測池內外海水的溫度、鹽度,尤其在降雨前後更應引起注意,避免換水前後溫度、鹽度變化過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為宜,還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淺黃色、黃綠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於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間,一旦發現池內有腐敗物要及時清除。
為了及時了解掌握蟹池準確的生產情況,青蟹飼養管理中除了加強科學投餌和水質調控管理外,還應做好日常的巡池檢查工作。
(2)水質和蟹體生長檢測堅持每天測量養殖池的水溫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後和換水前後更要注意勤檢測,及時掌握水質環境因子的變化。在整個青蟹養殖期間,做到每隔15天隨機取樣測量青蟹的背甲殼寬和體重,通過測量,了解不同季節青蟹的生長情況,以便適時調整投餌量。
2.青蟹蛻殼不遂症
青蟹黃斑病一般多發於Ⅷ期以後的幼蟹或成體階段,是目前養殖過程中較常見的一種病害,發病病程長,死亡率高,僅次於蛻殼不遂病。
4.青蟹的黃水病
青蟹黃水病一般多發於翌年的7月~8月與9月~10月份,對青蟹養殖生產危害匪淺。
(3)防治辦法發病前半個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進行全池潑灑預防,同時結合內服復方環丙沙星,用量為每天每100公斤蟹體施用3克,連用3天,可預防該病的發生。對已發病的池塘應連續消毒3天,內服復方環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體施用5克,連服5天~7天有較好治療效果。
1.收捕時間
青蟹幼蟹在池塘內經過3個月~5個月的精心飼養,體重達到200克~250克以上,即可開始收捕。具體的收捕時間應根據市場行情、池塘養殖中後期生產條件等實際情況而定,如池內蟹密度高低、個體規格大小、肥滿度、水溫、水質、底質、餌料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再決定早捕還是晚捕,怎麼捕,每次捕多少為佳。但常年的收捕時間為8月~12月(也有留養過冬來年1月~3月捕)。
青蟹養殖與收捕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一定要按照靈活可操作性強的原則進行收捕:「一次放苗多次疏捕,多次放苗多次收捕;捕大留小,捕肥留瘦」,「有傷殘蟹病蟹先捕,有發展潛力健康蟹後捕;市場行情好多捕,市場行情差少捕」這樣才能獲得較佳的產量、質量和較滿意的經濟收益。
2.收捕方法
在青蟹養殖生產實踐中,廣大養戶已積累了不少豐富的捕蟹經驗,其主要方法有:
①根據青蟹在漲潮時溯水集聚到閘門附近、企圖逃離的習慣,採取撈網捕捉的方法。
②潮漲池內納水時,將蟹籠投放在閘門處,蟹趁逆流而進入籠捕。
③採取平時日常管理進排水產生順逆流的有利時機,放置多節紡錘形倒刺網捕。
④遵循青蟹貪食和夜間出穴四處頻繁活動的規律,進行投餌引誘入板扌嶴網扌嶴捕(燈光照捕)。
⑤將池水排干露灘,用鐵齒耙耙捕、捅洞穴鉤捕、用手捉摸捕。
上述幾種捕撈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慎捕,特別是用手抓蟹時要小心,不要被蟹將軍的一對粗壯而強有力的螯足鉗傷。
3.捆紮方法
4.途中運輸
①夏天運輸。先將用鹹水草、塑料扁絲繩捆綁好的商品蟹,放入籮筐中,加蓋浸於清新海水中數分鐘,讓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裝車。為防止日晒雨淋,車廂上應覆蓋透氣性很好的篷布。如是長途運輸,每天早中晚灑鹹淡適中的海水數次,以保持蟹體濕潤。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青蟹的存活時間和存活率,而且能保持較佳的色澤。
②冬天運輸也應先將稻草或塑料繩捆綁好的商品蟹放入竹籮或塑料箱裝運。如遇天氣寒冷,籮箱周圍鋪上稻草等保溫物保暖,防止寒風冷氣進入。在放入籮箱時,青蟹的口器應朝籮箱中心,上面加蓋麻袋。最好選在白天行駛,長途運輸則要求每天早、晚洒水(鹹淡水適中)保濕。這樣商品蟹離池可存放一個星期至半個月。(完)
1.棲息習性
青蟹為灘棲游泳蟹類,生活在潮間帶泥灘或泥沙質的灘涂上,喜停留在灘涂水窪之處及岩石縫等處。白天多穴居,夜間四處覓食。尤其是在漲潮的夜晚顯得更為活躍,由於它的眼晴和觸角感覺靈敏,故夜間活動自如;夏天青蟹活動更為頻繁,低潮水淺時多潛伏泥底以避暑熱,有時可見成群青蟹在乾熱時用步足撐起體軀離開溫度高的灘面乘涼;冬季活 動較少,天氣寒冷時在低潮淺附近掘穴過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隨個體大小及潮區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區穴洞有時可達1米以上。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對步足頻頻划動向左、右前方前進,但多數情況下隨流而動,受驚或遇障礙可迅速後退,在灘面上側以步足爬行,感覺靈敏,行動自如。
2.棲息環境條件
青蟹的生存鹽度2.6‰~55‰,適應範圍6.5‰~33‰,最適鹽度12.8‰~26.2‰(比重1.010~1.021)。青蟹難以適應鹽度的劇烈變動,鹽度突變會引起"紅芒"和"白芒"兩種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節,由於短時間內突發大雨或連續的降雨,人工養殖池鹽度突變,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青蟹耐干能力較強,離水後只要鰓腔里存有少量水份,鰓絲濕潤,便可存活數天或數十天。
3.青蟹的食性
營養分析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烹飪指導
2. 螃蟹可以用來蒸、煮、炸或制小吃餡心;
3. 蒸蟹時應將蟹捆住,防止蒸後掉腿和流黃;
4. 生螃蟹去殼時,先用開水燙3分鐘,這樣蟹肉很容易取下,且不浪費;
食療作用
其他相關
備註
3.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應蒸熟煮透後再吃;存放過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節,應當注意忌蟹與柿子混吃。
4. 青蟹的挑選:
(1)、舉起青蟹,背光察看蟹殼鋸齒狀的頂端,如果是完全不透光的,說明比較肥滿,反之,則不飽滿;
(2)、青蟹底部呈白色甚至透明狀,代表蟹剛剛換完殼。蟹由於換殼時消耗了大部分能量,所以通常也是肉不多;底部較髒的往往肉比較肥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