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肖**(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南
下载本文档
1、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陈小燕2009.07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及其特点1.现代汉语语法2.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2.现代汉语语法 指现代汉语的词、短语以及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3.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a. 缺乏形态.doc b. 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doc c. 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oc d. 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doce 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以动宾关系为例:吃苹果 (这锅饭)吃五个人吃大碗吃食堂 吃利息躲高利贷排电影票(排队买电影票)吃苹果
2、 (动作受事)(这锅饭)吃五个人(动作施事)吃大碗 (动作工具)吃食堂 (动作处所)吃利息 (动作凭借)躲高利贷 (动作原因)排电影票(排队买电影票) (动作目的)语法结构分析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去生成语言,进行交际,但是却并不是都能对语言中的规则作出解释和说明。语法结构分析的意义.doc对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提高和加深我们对语言现象的本质认识,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进行语言教学以及对语言规范化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词法结构词法:指词的结构规则,包括词的构造、形态变化、词的功能等内容。词类:词的语法类别(一)词类划分的
3、依据(标准) 根据词的语法特征来划分:(1)词的组合能力(2)词的造句功能(3)词的变化形式例:红、红色(二)词类划分的结果邢福义:十一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音词黄伯荣:十四类 有区别词、语气词、象声词、叹词,无拟声词中学课本:十二类 有拟声词和叹词(三)几类词的区分问题1.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 (1)根据能否受副词“不”的修饰来区分: 不能受“不”修饰而又能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 (2)根据能否带宾语和能否受副词“很”的修饰来区分: 能带宾语,或能受“不”修饰,但不能受“很”修饰的是动词。 能受“很”修饰,同时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
4、词。 前线、前进 丰收、丰盛 重视、重量、重要特殊形容词:A. 通红、雪白、漆黑、笔直、冰凉、喷香B. 红通通、香喷喷、光灿灿、绿油油C.金、银、男、女、小型、真正、上等、唯一、无限、相对2.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分 根据副词的纯状语性 区分 突然忽然 偶然偶尔 经常常常 一致一概 迅速马上 必然必定3.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分 根据名词的可介宾性和副词的纯状语性 区分 将来即将 现在正在 刚才刚刚 最后终于 过去曾经 4.动词和介词的区分 根据它们在句中的地位而定:在句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的是动词;句中的谓语或谓语中心有别的动词出现,它们处于从属地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是介词。这间屋子朝南
5、。大门朝东开。我到过北海。暑假我们到北海旅游吧。汽车顺利通过了大桥。我们通过翻译交谈 了半小时。5.连词和介词的区分 根据它们与前后项的关系区分: 前后项意义平等、可把“和”类词去掉而改换成顿号、可用“都”总括前后项的,是连词;相反是介词。老师和同学都赞成这么做。我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化肥同农药已运到。他上午已经同我告别了。父亲与母亲都爱好文学。我与你父亲有很深的交情。第三节 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单句: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带有一定语调的语法单位。(一)单句的类别 1.句型 根据单句的结构特点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单句主谓句非主谓句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性主谓句名词性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动词性非主
6、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2.句类 根据句子的语气功能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1)陈述句(2)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 正反问)(3)祈使句(肯定意义、否定意义)(4)感叹句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型及句类。 1.你不去谁还敢去? 2.多美的桂林!名词性非主谓句感叹句主谓谓语句反问句 3.句式 根据句子的局部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1)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大谓语:全句的主语、谓语。 小主语、小谓语: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 语、谓语。他 态 度 和 蔼。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a. 受事性主谓谓语句 这本书我没见过。 那条路我们大家都修过。 这把刀我用它切菜。
7、b. 领属性主谓谓语句 我腿发麻了。 小王性格比较急躁。 这里的民工大多数来自外地。 老张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c. 周遍性主谓谓语句 谁他都不认。 什么菜我没吃过。 所有的词典我都查遍了。 每条街道他都去过。d. 关涉性主谓谓语句 这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 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一般人的看法,今年的雨水不会太多。练习:分析下列句子的主谓成分a. 这个运动员体重90公斤。b. 这件事你还不知道。c. 我们班百分之九十是广西人。(2)“把”字句 由介词“把”引出动作的支配关涉对象,构成“把”字结构作状语的句子。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这可把我乐坏了。“把”字句的特点: a. “把
8、”的宾语应该是被处置或受影响的有定的人或事物。 他把这把伞弄丢了。他把一把伞弄丢了。 有人把这口锅砸了个大洞。 有人把一口锅砸了个大洞。 所谓有定,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知道的。试比较: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客人来了。(有定)这位客人来了。(?)一位客人来了。(?)来客人了(无定)来了这位客人了。(?)来了一位客人了。(?)客人来了。(有定) 这位客人来了。*一位客人来了。来客人了(无定) *来了这位客人了。来了一位客人了。 在形式上,有定的表达往往通过指示代词表示,而无定往往通过数量短语表示。 b. “把”字句中谓语部分的动词应该是一个复杂形式,能表示“把”的宾语所产生的状态或结果。 把书
9、翻翻。 把书翻。 小孩子把书撕破了。 小孩子把书撕。 你把这里的东西整理一下。 *你把这里的东西整理。 c. “把”字句中的动词具有处置义(较强的动作性)。 我认识了这个人。* 我把这个人认识了。 他前不久去了北京。* 他前不久把北京去了。 d. “把”字句中如果有否定词或能愿动词等,这些词应该放在“把”字结构之前。 我没把衣服洗完。 你不应该把今天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3)“被”字句 由介词“被”引出施行动作的人或事物,构成“被”字结构作状语。 倒塌的房屋被战士们重新建好了。 树叶被风吹走了。“被”字句的特点: a. “被”字句的主语应该是有定的。这串钥匙被小王捡到了。 *一串钥匙被小王捡到
10、了。(桌子上的书呢?)书被他拿走了。 b. “被”字句中谓语部分的动词一般不能是一个简单形式,并且应该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例如: 这三个学生被老师叫走了。 *这三个学生被老师叫。 他被人从水里救上来。 *他被人从水里救。 c.与“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中的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也应该放在“被”字结构前面。 书没被他拿走。 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 (4)连动句 连动短语:各成分构成动作的连续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连动句: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赵阿姨进来倒了杯水喝。 我拿着喇叭大声喊。 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板着脸不笑。 大爷看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连动句的特点: a. 尽管连
11、动各项在意义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按动作的先后关系排列的顺序; b. 各连动项都是陈述同一个主语的,因此可以分化出几个主语同形的结构。赵阿姨进来倒了杯水喝。 赵阿姨进来。 赵阿姨倒了杯水。 赵阿姨喝。(5)兼语句 兼语成分: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的主语。 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我们请江局长介绍税收的情况。 这场水灾使他失去了双亲。 村民们选王主任做他们的代表。 小王嫌这里的环境不好。 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他有个亲戚在北京工作。 兼语句的特点: a.结构上:谓语部分是由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在一起构成的。因此,它们可以分解成两个主宾同形
12、的结构。 我们请江局长介绍税收的情况。 我们请江局长。 江局长介绍税收情况。 b.语义上,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主要体现为这几种语义特征:一是表示使令意义,如“请、使、叫、让、逼、催、派、命令、强迫、促使、动员”等;二是表示称赞、责备意义,如“嫌、骂、夸、笑、喜欢、鼓励、羡慕、感谢、称赞、埋怨、担心”等;三是表示有无意义,如“有、无、没有”。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区分方法: a.从停顿和加状语的位置来看,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后不能有停顿,也不能加入状语,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则可以。如: 我们请你们来。 *我们请/你们来。 *我们请明天你们来。 我们希望你们来。 我们希望/你们来。 我们希
13、望明天你们来。 b.看第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往往带有使令性意义,后面支配的对象主要是人;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第一个动词不具使令义,主要是感知和认知义(表心理活动、感知或表明意义的动词,心里动词如“希望、喜欢、担心、相信、主张、赞成、反对”等;感知动词如“知道、觉得、看见、听见、记得、忘了”等;表明动词如“表明、证明、说明、标志”等),支配的是后面整个事件。注意连动句和兼语句的区分。比较: a:我催着他干活。 我瞒着他干活。 b:那车有人坐。 那人有车坐。连谓句和兼语句区分要领:看是否说明同一主语。 a:我瞒着他干活。 我瞒着他+我干活。 那人有车坐。 那人有车+那人坐。(连
14、动句) b:我催着他干活。 我催着他+他干活 那车有人坐。 那车有人+人坐。(兼语句) 连动句和兼语句的叠用和套用: a.叠用: 小妹妹扶着奶奶看戏。 老师带领学生拔草。 b.套用: 连长派通讯员回连队取文件。 村长请几个乡干部下到村里看看冬修水利情况。(6)双宾语句 动词后连用两个宾语的句子。其中靠近动词的叫近宾语,不靠近动词的叫远宾语。 从层次和结构关系来看,双宾句实际上是一个动宾结构再带上一个宾语,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上的直接组合关系。 如: 小张给我一支笔。双宾语句的主要特点:双宾句的构成与动词的类有关,带双宾句的动词大都是表给予意义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是宾2代表的事物通过动词传递给宾1
15、。如: 小 张 给 我 一 支 笔。 下面的句子都是双宾语句,谓语动词都是给予动词:他给了我很大好处。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李老师教我们电脑。大家问他什么时候出发,校长通知大家明天有贵宾来参观。指物的远宾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如例;有时也可由动形性词语充当,如例。有些表称说义的动词也能构成双宾语句,如:同学们都骂他铁公鸡。我们都叫他老大哥。 谓语动词的给予性或称说性特点,可作为辨别双宾句的重要标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双宾句:他拿了我一本词典。张老三娶了他家一个闺女。我买了他三斤苹果。 谓语动词“拿”、“娶”、 “买”都表获取义,即表示主语得到什么,这些句子都是定中短语作宾语,是单宾语句。 从结
16、构上看,这些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没有带双宾语,“拿了我”、“娶了他”、 “买了他”不能构成动宾结构(有的不能搭配,有的与原意不符或表义不完整) (7)存现句 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前面来了一支队伍。 山脚上走过一群野猪。 教室里有五十张桌子。主语部分:表处所,一般由能表空间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充当 。谓语中心部分:其动词是能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意义的。 宾语部分:往往表示不定指的人或事物,因此名词前面常有表不定指的数量短语。 大街上跑着一辆汽车。 柜子里堆满了书。 水里冒出来一串水泡。 张家死了两头猪。第四节
17、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一、成分分析法二、层次分析法三、层次成分分析法四、变换分析五、语义特征分析六、语义指向分析一、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围绕中心词分析句子结构,指明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句法成分分为下面六种:(一)主语 (二)述语(主要的成分)(三)宾语 (四)补足语(连带的成分)(五)形容词性附加语 (六)副词性附加语(附加的成分)该书采用了图解法来分析句子。以“工人辛辛苦苦修造一座铁桥。”为例,其分析结果为:(主语) (述语) (宾语) 工人 修造 铁桥 辛辛苦苦 一座(副附语) (形附语) 改进:改变分析符号 主 语 谓 语 宾 语 定 语( )
18、 状 语 补 语 中心语 。 成分分析法的优点: 1.比较清楚地体现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2. 能分清句子的主干成分和附加成分 。 3.有利于发现病句。成分分析法.doc 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的缺点:1、找主干的方法忽视句子结构的层次性,分析的结果往往会产生句子意思的改变或者错误。如:冒牌的共产党员必须开除。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他的姐姐是我的妈妈。大家都不愿意走路。成绩不及格的同学需要补考。2. 对某些歧义句的意义分化也无能为力。 A. 鸡不吃了。 B.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二、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逐层分析语言片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方法。 目的:找出语言结构内部
19、的层次 关系,发现他们之间的直 接成分。1.几种图解方法: 他 看 见 一 只 螃 蟹 他 看 见 一 只 螃 蟹 他 看 见 一 只 螃 蟹他 看见 一只 螃蟹树 形 法 他 看 见 一 只 螃 蟹 括号分析法 的图解法是从大到小、逐层切分的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2.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原则 意义原则热心的朋友一种新式治疗法abab 结构原则字被刻在石头上有 这 么 高abab 功能原则二十一本书刚买的书包abab 多分结构:不同的切分并不产生意义的差别的结构。 殷勤接待客人 ab老王做事认真 ab3.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和局限优点:层次分析法逐层分析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句子
20、结构的层次和关系一目了然,毫不含糊;缺点:手续过于细碎,不便于显示句子的结构中心。 三、层次成分分析法 :有层次观念但不处处强分层次的成分分析方法。村 里 刚 才 发 生 了 一 起 斗 殴。 。 。 。( ) 。 。优点:用一些简易符号表示句子的结构层次和关系,突出结构中心,便于归纳句型,以弄清句子结构的基本脉络和格局;缺点:句子结构的某些结构层次不甚清楚,层次分析不够彻底。在教学中,两种方法一般各有分工: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用层次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四、变换分析(英)纳斯菲尔德:把一个语法形式改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不改变它的意义。(美)哈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 美)乔姆斯
21、基:transformation主要指句子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操作手段或规则。吕叔湘:“句子和词组的转换”。朱德熙:真正对变换分析加以运用并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变换分析 A1:在黑板上写字 A2:在汽车上看书 在+ NP +V+N A1:在黑板上写字A1:在+NP+V+N 把+N+V+在+NP A1的转换: 在黑板上写字 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池子里养鱼 把鱼养在池子里 在墙上贴标语 把标语贴在墙上 在农村里办学校 把学校办在农村里 在山顶上盖房子 把房子盖在山顶上 在太阳底下晾衣服 把衣服晾在太阳底下 A2不能适应上面的变换式: 在汽车上看书 *把书看在食堂里 在食堂里吃饭 *把饭吃在食堂
22、里 在汽车上看书 *把书看在汽车上 在屋里开会 *把会开在屋里 在北京上大学 *把大学上在北京 在脸盆里洗手 *把手洗在脸盆里 在邮局里寄信 *把信寄在邮局里A2:在汽车上看书结论: A1和A2的变换反应不同,语法意义也不一样。 A1里,“在+ N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黑板上写字”表示“黑板”是“字”所在的位置; A2里,“在+ NP”表示的是事件发生的处所:“在汽车上看书”表示“看书”这个事件发生在“汽车”上。 AI: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A2: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A3: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AI: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S1: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S2
23、:*我发现的敌人的坦克是在飞机上。 A2: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S1:*我发现了蟑螂时我是在抽屉里。 S2:我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A3: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S1:我发现他时我是在屋顶上。 S2:我发现的他是在屋顶上。结论: A1可以作S1式的变换,却不能作S2式的变换;A2 可以作S2式的变换,却不能作S1式的变换;A3既可以S1式的变换,也可以作S2式的变换。AI: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A2: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A3: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产生这样变换不同的原因: AI 中的“飞机” 只能是“我” 所在的场所,而不能是“坦克” 的场所。 A2中,“抽屉” 只能是“蟑螂” 的场所
24、,而不能是“我”的场所。但在A3中,“屋顶上”既可以是“我”的场所,也可以是“他”的场所,因此A3 是个歧义句。AI: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A2: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A3: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五、语义特征分析(略)(一)语义特征(二)语义特征的性质六、语义指向分析(一)语义指向(二)语义指向分析的分类(三)语义指向的作用(一)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与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的联系。 语义指向分析法:通过语义指向来分析、解释语法现象的方法。 A组 a:我们打完了球。 b:我们打破了球。 c:我们打赢了球。 B组 a:他甜甜地熬了一碗汤。 b:他重重地打了
25、一巴掌。 c:他乐乐地倒了一杯酒。(二)语义指向分析的分类静态的语义指向 静态的语义指向指在说明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时,可以不考虑句外的语境影响,而仅从句子本身就能分析出它的指向成分。 A组 a:我听懂了这段话。 b:她哭肿了眼睛。 B组 a:两所医院的医生。 b:两位医院的医生。 c:两个医院的医生。 C组 a:我找个老师问。 b:我找个老师教。 c:我找个人一起去。 动态的语义指向 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是指在考察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因素,语境不同,其语义指向也不同。 我只吃了一个面包。 a:我没做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b:我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c:我没吃多少,只吃了
26、一个面包。(三)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你别砍坏了。 准备了三个月的衣服。为解释一些语法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洗净了 洗累了 我把衣服洗净了。 *我把衣服洗累了。 脏衣服被我洗净了。 *脏衣服被我洗累了。*我洗衣服洗净了。 我洗衣服洗累了。*这盆衣服把我洗净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累了。 衣服洗净了。 ?衣服洗累了。 ?我洗净了。 我洗累了。七、语法动态分析举隅(一)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对某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形式作单一角度的分析,如层次分析或成分分析,分析时不涉及别的分析角度或语言片断。 静态分析是语法分析的基础或基本功,因为语法分析必须要从语言结构的形式入手。但静态分析
27、不能揭示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不能深入地说明语法规律。例如,一些语言片断的结构形式相同,但语义关系或表达作用不同: 他眨了一下眼睛。 他摸了一下眼睛。 他眨了一下眼睛。 他摸了一下眼睛。的动词表示宾语自身的动作,宾语是小施事;句子强调眼睛的动作。的动词是来自宾语之外的动作,宾语是受事;句子强调手的动作。 可以通过变换分析说明它们的差异: 他的眼睛眨了一下。 他的眼睛摸 了一下。他的眼睛被摸了一下。 他的眼睛被眨 了一 下。 又如: 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他慢慢地画了一个圈。 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他慢慢地画了一个圈。静态分析的结果也相同。但的状语语义指向宾语,的状语语义指向动词。可变换成“他画了一
28、个圆圆的圈”,不能变换成“他画了一个慢慢的圈”。所谓动态分析,就是对语法现象作多角度的考察和比较分析。如:以上两例的分析,从分析角度来说,既有语法形式的分析,又有语义关系的分析;从语言片断来说,既涉及到了甲片断(原句),又涉及到了乙片断(变换句)。 语法的动态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法现象 。二、动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凡是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语法现象都属动态分析。主要内容有:语法形式和语义关系的对应分析,即表里验证和歧义分解;语法形式和语用价值的对应分析,即语值辨察;普通话语法和古汉语语法、方言语法的对应比较分析,即纵横比较。表里验证:就是把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结合起来进行验证。是指在表里之间寻
29、找规律性联系,以揭示有关语法现象的特定规律。 表:指语表形式,即显露在外的可见的语法形式。 例如:“烧鸡烤鸭地吃、野草树皮地啃、皮鞋夹克地经常买”短语。其语表形式是“NN地V(P)”,并列名词作状语。又如: “你有没有回过老家?警察有没有追上来?小芳有没有出嫁?”单句。这类句子的语表形式可归纳为“S有没有VP?”,主语后边的谓语部分里用“有没有”同VP组合。再如: “与其治标,不如治本。/ 与其将来闹离婚,不如现在别结婚。/ 与其这么坐车,还不如走着去。复句。这类复句的语表形式是“与其p,不如q。”,以“与其不如”为关系标记。 总之,将某种语法现象符号化或格式化,就可得到其语表形式。里,指语里
30、意义,即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和内容 。如:复句的语里意义主要表现为逻辑语法关系。如:“与其A,不如B。”这类复句在语里意义上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这是一种受到特定语法格式所制约的“逻辑语法”关系。 又如:单句和由单句分析出来的结构,语里意义主要表现为结构关系、施受关系、成分类别和格式意义。 结构关系指主谓、动宾、偏正等关系。如“出口产品”这种“VN”组合,有时是偏正,有时是动宾,对于这种结构来说,偏正和动宾就是结构关系上的语里意义。 所谓“施受关系”,是指动作和相关人或物之间的施事、受事、用事(工具)、与事(处所)等关系,例如“看O”结构,O在“看星星”中是受事,在“看医生”中是施事,在“看镜
31、子”中是用事,这样的分析,是施受关系上语里意义的分析。 再如:词,某个虚词或实词,语里意义主要表现为涵盖意义和特征意义。涵盖意义,主要指虚词在语义上所涵盖的内容。 如:“刚刚” 特征意义,也叫语义特征,指意义实在的词所包含的可以成为区别性特征的意义。例如“工人、劳动者、小朋友”这些名词都具有“有生命、人”的语义特征;“科长、春天、学生、暑假”这几个名词,各有各的词汇意义,但都具有“推移性”的语义特征 。怎样进行表里验证?(分析示例)例一:关于格式“NN地V(p)”。烧鸡烤鸭地吃野草树皮地啃皮鞋夹克地经常买原理公式地天天背 短语格式的表里验证,需要研究格式成分的构成条件和格式整体的语义关系。 第
32、一步:先将所要验证的语法现象符号化或格式化:NN地V(p) 第二步,考察语表形式特点(格式成分的构成条件 ): NN 的特点?“地”的有无?V的特点?NN起码有两个名词,四个音节,中间不用“和”: 烧鸡烤鸭地吃 烧鸡地吃 烤鸭地吃 经常鸡鸭地吃 经常烧鸡和烤鸭地吃“地”一般不能省略,否则,或者站不住,或者结构关系可能会改变: 经常烧鸡烤鸭吃 成年累月上海、广州跑 宿舍课堂跑 主语、谓语整天背 (主)V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因为该结构一般用于口语中。第三步,由表察里,考察格式的关系(结构关系、语义关系)特点 从结构关系看 :从成分的语义类别看: NN的表义范围 、特点V 的特点:从格式意义(语义关系
33、)看 从结构关系看,这是一个状中偏正结构。从成分的语义类别看:NN的表义范围可涉及人、物、处所和时间,指物较为常见;一般是受事,具有“可宾性”(一般地说,NN状语可以转化成为动词的宾语)。V要求是一个行为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像“开始、有、是、能够”等非行为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从格式意义(语义关系)看,整个格式是对象范围与行为动作的关系,其中对象范围是一种列举关系,是强调的重点。 2. 语值辨察。所谓“语值辨察”,是指对所研究语法事实的语用价值进行检验和考察。 描写语法事实,主要靠表里验证。但在弄清语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所研究对象的语用价值,可以使对语法事实的认识更加圆满。 值,指语用价
34、值。是指修辞值或语境值。修辞值,表现为特定格式有特定的修辞效果;语境值,表现为不同句式有适应不同语境的价值。 如:下面两组句子:(1)A:我想死你了! B:你想死我了! (2)A:我气死你了? B:你气死我了! (1)A:我想死你了! B:你想死我了! (2)A:我气死你了? B:你气死我了!两组句子都是语法结构相同,但从语义结构上有区别:(1)组是同构同义句,表达的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我想你”;(2)组是同构异义句,结构相同,意义有差别,A是“我气你”,B是“你气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主要应该从语用角度来解释。(1)A:我想死你了! B:你想死我了! (2)A:我气死你了? B:你气
35、死我了! 从交际语用角度看:(1)组的A和B虽然是同构异位句,但两句的语用含义都是“我”向“你”述说想念之情,无论是“我想死你了”还是“你想死我了”,都抒发了“我想你想得要死了”的深切思情。(2)组的A和B则属于同构异义的双向问答句,即A问B:“我气死你了?”B则答:“你气死我了!”A中的“我”是施事者,“你”是受事者;B中的“你”是施事者,“我”是受事者。如何进行语值辨察:例:关于格式“NN地V(P)”该格式与“VNN”格式相通(即基本意义相同),比较起来,两种说法作用效果有何不同?烧鸡烤鸭地吃成年累月上海、广州地跑吃烧鸡烧鸭成年累月跑上海、广州比较结果:该格式有两点特殊语用价值:突出强调所列举的对象NN,语气上带有夸大性。又如:他们单位每人发了茶叶、白糖两大包。他们单位每人茶叶、白糖地发了两大包。假如把“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