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梁端钢筋配筋圈梁构造柱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指:

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结构材料脆性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抵抗地震的能力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楼盖本身的破坏较轻,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构造要求

(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190mm) ,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人墙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5)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7.1.2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两倍层高;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②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二、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要求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2)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下图的要求;按规范要求增设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

三、楼梯间构造

(1)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Φ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4)突出屋顶的楼梯间、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

四、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构造要求

(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

(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

(3)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西12,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Φ14。

(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5)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2.0m。

(6)多层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一、梁的抗震构造要求

1、梁的截面尺寸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如图所示:

2、梁内钢筋配置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二级不应少于2∅4,分别不应少于面底面两端配中较截面面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12。

(2)一、二、三级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关键词:建筑加固工程,结构加固工程,房屋安全鉴定,别墅改造,工厂加固、加装电梯,减隔震工程,光伏加固

编辑:秦汉工程叶紫燕整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抗震鉴定构造措施汇总表(权威版本).pdf抗震鉴定构造措施汇总表 (权威版本) 1 一、导言 本文根据相关规程规范,结合几十年现场检测经验,汇总A 类、B 类和C 类主要建筑结 构抗震措施考察项目及抗震鉴定规范要求。结构思路清晰,方便阅读,实用性强,是撰写房 屋检测报告的必备资料。 二、框架结构抗震措施(A 类)调查一览表 项目 抗震鉴定规范要求 结论 1.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673B4338<94:780unuo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按表4.1.1-3,大跨度框架(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的抗震等级按表4.1.1-4,框架结构中的局部大跨度框架也应按表4.1.1-4提高其抗震等级。 表4.1.1-3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1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按表中()括号内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当建筑场地为Ⅱ、Ⅲ、Ⅳ类时,宜按表中()括jvzquC41yy}/gmzekv/ew4zhiit1:>5:36:0qyon
2.结构梁配筋最牛插件结构笔记应用篇混合结构,且较容易实现提高抗震等级根据抗震性能目标确定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延性要求设置型钢、芯柱等提高抗震构造措施 地震安全性评价 是否安评按项目重要性及项目建设地要求执行。 场地安全评估报告一般应满足《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17741‐2005 要求: 小震分析时,宜取按规范反应谱计算结果和安评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8ftvkimg8igvcomu8633274::=
3.6.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 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 C60 的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 0.05;剪跨比小于 1.5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3 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胶距不大于 200mm、间距不大于 100mm、直径不小于 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 jvzq<84yyy4nq{lckp4dqv4Jgnv0IK:2237.495318+32<3jvo
4.加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抵抗地震力的构造措施有()。加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抵抗地震力的构造措施有( )。 A.提高砌体材料的强度 B.增大楼面结构厚度 C.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D.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 E.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并与构造柱连接起来 『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楼盖本身的破坏较轻。因jvzquC41yy}/lrfpujk:;7hqo1pjcwcq1yu|4oc4633:5493:359<0ujznn
5.房屋建设论文范文在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要求中,它的抗震设计一般要满足,如果是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的话,那么它的框架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来定。另外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一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588357mvon
6.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摘要: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J\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jvzquC41yy}/ekn5824og}4j{lj0497529671<59226/j}rn
7.《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 6.1 一般规定 6.2 计算要点 6.3 框架部分抗震构造措施 6.4 框架-抗震墙部分抗震构造措施 6.5 排架部分抗震构造措施 jvzquC41yy}/zrsok|nven3eqo5mc€45:78/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