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项目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乙类建筑,地震烈度为7度0.15g,Ⅲ类场地,抗震措施是否需要提高两次?
答:应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不含抗震构造措施),宜按9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问题中的“提高两次”是指7度(0.15g)地区的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时,在已按《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第2.3.2条第2款的规定提高抗震措施的基础上,再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3.3.3条的规定提高半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下是相关规范条文: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第2.3.2条第2款规定: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这里的抗震措施,包括了内力调整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3.3条规定: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3.3条,对于7度(0.15g)、Ⅲ类场地的乙类建筑,宜按8度(0.20g)的乙类建筑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即按9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由建研航规北工(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马智英提供)
结构常见问题(二)
某高层办公建筑地上8层,建筑高度35m,按建筑专业要求未设置防震缝,建筑总面积约98000m2,是否需要按重点设防类设计?
答:经常使用人数超过8000人时,宜按重点设防类(乙类)设计。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第6.0.11条规定:“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超过8000人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为重点设防类”。
该项目地上8层,建筑高度35m,属于高层建筑,因未设置防震缝,整体为一个结构单元,建筑面积约98000m2,按《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GJ/T 67-2019相关条文换算办公人数超过了规范规定人数,地震时可能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宜按重点设防类(乙类)设计。
(由北京建院京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张永刚提供)
结构常见问题(三)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是否可以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答:是,可以考虑。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桩间土部分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sk可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根据《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2009 (2016年版)第 11.5.4条第4款规定,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11.5.4-1公式估算: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m——桩土面积置换率(%);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取0.8~1.0;
AP——桩身横截面面积(m)2
RV——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kN);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0.9~1.0;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kPa),对非挤土成桩工艺,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对挤土成桩工艺,一般黏性土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标
准值,松散砂土、粉土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1.2~ 1.5)倍,原土强度低的取大值。
由上述公式,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桩间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sk有关。
按照《建 筑与市政 工程 抗 震 通用规范》GB 55002-2021第3.2.1条验算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时,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乘积,且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状取值,但不得超过1.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属于有粘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形成的复合地基受力比较复杂,可仅对桩间土部分地基承载力进行抗震承载力调整。当需要对增强体进行抗震承载力调整时,应进行充分研究。
综上,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桩间土部分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sk可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可参照《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1-501-2009(2016年版)表12.4.2取值。
(由中京同合国际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孙华敏 提供)
结构常见问题(四)
北京地区在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以外的主要出入口的通道出地面段和备用出入口、物资垂直运输口的上方的棚架可否不考虑倒塌荷载?
答:不可以。
依据《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11/ 994-2021第3.3.4条“主要出入口的通道出地面段和备用出入口、物资垂直运输口的上方应设置防倒塌棚架”,第2.0.39条对“防倒塌棚架”的解释为“设置在出入口和通风口的通道出地面段上方,用于防止口部堵塞的棚架。棚架能在预定的爆炸冲击波和地面建筑物倒塌荷载作用下不致坍塌。”因此即使在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之外的棚架,也应按照《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11/ 994-2021第4.3.16条考虑水平及垂直等效静荷载作用。
(由北京国标筑图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陈晓民提供)
剪力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小于计算输入值的问题解析
1.问题描述
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地上26层,房屋高度73m,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小于计算输入值0.3%。
(1)剪力墙结构计算书总信息及配筋计算简图,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输入值均为0.3%,见图1、图2。
(2)剪力墙Q1、Q2,墙厚均为200mm,竖向分布筋C8@200(2)配筋率为0.25%,小于计算输入值0.3%;Q4、Q4A墙厚均为300mm,竖向分布筋C10@200( 2)配筋率为0.26%,小于计算输入值0.3%;Q6墙厚400mm,竖向分布筋C12@200(2)配筋率为0.28%,小于计算输入值0.3%;配筋表见图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4.4.11 计算书。
1 ……结构计算书内容宜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采用计算图表及不常用的计算公式,应注明其来源出处,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
3.问题解析
设计者有时因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纵筋过多,计算中采取增大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的方式,以减少边缘构件纵筋计算面积。施工图设计时易疏忽,仅按剪力墙构造要求的最小配筋率0.25%配置竖向分布钢筋,且未进行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复核计算,导致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配筋图,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小于计算输入值0.3%,计算假定与图纸不一致,违反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第4.4.11条第1款规定。
4.改进措施
(1)修改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直径或间距,以满足计算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输入值0.3%的要求。
(2)修改剪力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计算输入值,重新计算剪力墙配筋,并复核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纵向配筋。
(由北京国标筑图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吴虹提供)
某项目地震作用基本参数取值错误的问题解析
1.问题描述
某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地下一层,地上二层,首层为共享厨房和餐厅,二层为书吧和共享活动室,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照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及特征周期应按照《建筑与市政
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第4.2.2条取值。
根据地勘报告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2015,本项目设防烈度为8度(0.2g)、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表4.2.2-1、2,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特征周期Tg应为0.55s。本项目计算书中设防烈度6度(0.05g)、场地类别为I1类、设计地震组第一组,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特征周期按0.25s取值。不符合规范规定。
计算书地震参数见图1、勘察报告地震影响基本参数见图2。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
4.2.2 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不应小于表4.2.2-1的规定。
3 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2.2-2采用。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本规范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特征周期。
3.问题解析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Ⅲ类,对应场地特征周期为0.5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而该项目计算采用的场地特征周期为0.2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实际计算的地震作用远小于规范规定,违反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第4.2.2条的规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改进措施
根据勘察报告结论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相关规定,设计单位调整相关设计地震动参数,重新设计计算,复核整体计算指标,并调整各相关构件配筋。
(由中京同合国际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冯晓敏提供)
复杂结构提供楼(屋)面荷载分布图优秀设计案例
1.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举办大型国际论坛的综合会议中心,主要功能为会议、会议配套及地下停车,地上2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12m,地下一层东南侧及西南侧设下沉式庭院。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框架柱采用钢管柱,基础为桩筏基础。
为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会议中心为大地的一部分,随着大自然形态高低起伏,屋面曲线造型复杂,存在绿化屋面,覆土厚度变化大,其余楼层要满足会展建筑的功能要求,区域功能不同,建筑做法不同,存在灵活隔断、吊挂荷载,各楼层恒、活荷载较常规公建复杂。
2.设计亮点
针对复杂建筑功能,设计单位精心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增加各层荷载分布图、屋面高程及预起拱平面图及屋面结构重要性系数和抗震等级分布图,图纸目录节选见图1。
各层荷载分布图分区详尽表述各板块楼面恒活荷载,保证计算原始荷载取值的正确性,有助于设计校审,同时也避免施工超载,以保证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结构安全,屋面结构荷载分布平面图(主会场局部放大)见图2,屋面结构荷载分布图取值列表及说明见图3。
3.设计点评
本项目主会场大跨大悬挑、荷载大、结构超长、建筑功能复杂,屋面曲线造型复杂,同时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受限,本项目结构设计团队针对这些特点,优化设计方案,关注抗震薄弱环节,优化梁柱节点构造,达到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结合,为优秀设计精品。
针对复杂建筑功能,设计团队细化 原始荷载取值和基本设 计 参数,不仅仅在结构总说明中注明主要楼屋面活荷载取值,还完善施工图技术文件,施工图增加了各层顶板荷载分布平面图。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严禁使用单位擅自增加结构使用荷载,以保证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安全。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地下车库质量安全事故,有些原因与施工图未注明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容重等内容有关。施工人员不了解设计荷载取值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施工超载。本项目提供了一个优秀案例,可供类似建筑功能复杂的项目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