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重量约为1500克。主要位于右季肋部,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左季肋部。肝脏上界与膈同高,平右侧第五肋间,成人肝下界一般不超过右侧肋弓,在剑突下约3cm。小儿肝脏下缘可低于右肋缘、但不超过2cm。
分膈面脏面
膈面向上隆起
紧贴膈肌
镰状韧带附着
脏面朝向下
表面高低不平
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
后部有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部胆囊窝
后部下腔静脉窝
横沟即为第一肝门
肝的脏面借右纵沟
分为左右两叶
右纵沟左侧、横沟前下方分出方叶
肝门横沟后上方分出尾状叶
肝内血管
肝静脉分三支即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三大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位于膈肌下方约1cm处,称第二肝门。
分为主干型和分散型:
肝左静脉多为分散型,其主支位于左叶间裂内并进入左外叶上段和下段之间。
肝中静脉主干型多,一般主支大部分位于肝中裂内。
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可先合成短干,然后汇入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多呈主干型,主干大部分位于右肝叶间裂中,单独汇入下腔静脉。
门静脉主干是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背侧汇合而成,居于胆总管和肝动脉之后。
门静脉从第一肝门开始,分左右两大支。左支沿横沟向左侧横行行走,名左支横段,待抵达左内、外叶交界处,折向足端走,与横段垂直,形成独特的“C”形结构称矢状段, 末端稍膨大称囊部,与肝圆韧带相连,后者为脐静脉闭锁后的残迹。
门静脉右支较短,约1.5cm左右,向右水平走行分成右前支和右后支,前支和后支分别再分成上段支和下段支:
肝动脉位于门静脉的左前方。起源于腹主动脉第二腹侧支——腹腔动脉。在腹主动脉横切其分支显示最好,呈 “Y”型分叉,左支脾动脉,右支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向右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为肝固有动脉,在肝门分为左右两支。
在肝内与门静脉走行基本一致。
肝脏分叶分段
正中裂--左右两叶
左叶间裂(沿肝圆韧带和左纵沟)--左内叶和左外叶
左段间裂--左外叶上、下段
右叶间裂(由肝前缘胆囊切迹右侧部分的外中三分之一交界处,斜行至下腔静脉右缘)--右前叶和右后叶
右段间裂--右后叶上、下段
肝静脉主干在叶间裂或段间裂内行走,易于超声显示,最便于进行肝脏分叶、分段。
1. 肝右静脉行走于右叶间裂内-右前、后叶分界
2. 肝中静脉行走于正中裂的后半部和尾状叶内,右半肝与左半肝分界
3. 肝左静脉近端走行左叶间裂内-左内外叶分界
4. 肝左静脉远端位于左段间裂内-为左外叶上段和下段分界
当日禁早餐。如同时胃肠钡餐透视检查,应先行超声检查。若腹内积便或积气较多,可于检查前夜服缓泻剂。
1、平卧位 充分暴露上腹部,两手上举。
2、左侧卧位 是探测肝脏常用体位,肝脏因重力下移,胃肠移向左侧有利于对后位肝脏、肝门管道 的检查。
3、右侧卧位 可显示肝左叶特别是左外叶上段肝区及左肝边角。
4、坐位或立位 深吸气,使肝位置下移,适用于腹胀或肥胖者。
1、右肋下
2、右剑突下
3、左肋下
4、右肋间
1、纵切
2、横切
3、斜切
1、连续顺序纵行或横行扫切
2、连续顺序侧角扫切
3、声束交叉定位
1、改变体位
2、呼吸动作(吸气后屏气、 呼气后屏气)
3、尽量侧角搜索
正常肝脏声像图及正常测值
肝脏的形态、轮廓
肝脏的膈顶部向下至肝门的横切面呈楔形。右叶大而厚,为楔底,钝圆。左叶小而薄,为楔尖。肝左叶后面为胃区强回声,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在肝尾叶的深部。肝脏的矢状切面近似三角形,底在膈下。肝膈面贴于前腹壁,脏面凹凸不平。
肝包膜因含有纤维结缔组织, 肝膈面包膜光滑呈纤细的强回声。肝左叶边缘锐利左下缘角在35~45°之间,右下缘稍钝圆,80°以内。肝与右肾之间有明显的强回声分界。
正常肝实质显示中等回声,光点稀疏、细微、分布均匀,肝内管道系统走行正常,纹理清晰。
1、肝动脉 宽约0.3cm左右,峰值流速<50cm>占肝脏总血流量25%。
2、门静脉 主干宽0.8-1.4cm,血流速15-26cm/s,血流方向向肝,流速并非恒定
3、肝静脉 肝静脉与门静脉走行呈双手十指交叉状,肝静脉壁不易显示,直而柔软,管腔内血液显示清晰,血流频谱呈“W”形。
1、肝圆韧带
横切面,左内外叶之间,门静脉左支矢状部与肝表面之间,强回声条索状,横断面呈强回声斑。
2、镰状韧带
通常不易看到
3、静脉韧带
高位肝脏横切面 肝左外叶与尾状叶之间,静脉韧带呈条索状强回声作为这两叶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