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学前教育:是对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学前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以促进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改进本国、本地区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
2、朱利安:比较教育借鉴时代的开始是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连续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朱利安是法国教育家,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本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
3、综合比较研究:综合比较研究综合了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一般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4、影响比较研究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
5、专题比较研究是把各国,各地区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
6、区域比较研究是指按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比较的研究。 第二章
1、幼儿智力开发运动: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是美国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旨在加强早期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改革运动。
2、〈芝麻街〉:是美国幼儿智力开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智力开发而设计的一档具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芝麻街》最初以参与“开端计划”方案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3、〈发展适宜性实践〉(DAP)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于是1987年针对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而颁布的一个文件,《发展适宜性实践》是在病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掼和评估标准,发展适宜性实践活动对美国及至全世界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早期学习标准》
《早期学习标准》是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各科课程标准它规定了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
5、0——5岁教育计划
0——5岁教育计划,是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为使弱势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提出的教育计划,该项计划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强调为儿童进入机构接受教育做好相应的准备。
6、保育学校
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一—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7、高瞻课程(High Scope)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是由韦卡特和他的同事在1962年创建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减少他们在学业上的失败,但该课程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美术、音乐、运动和计算机运用等纳入课程,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逐渐成为在美国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课程。
8、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是为5——8岁(幼儿园
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由贝瑞特和恩格尔曼在1966年为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
9、光谱方案
光谱方案是一种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与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
10、“开端计划”是美国政府从196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学前教育计划,一项旨在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及其家长提供全面的幼儿早期教育、健康营养和父母培训的早期教育方案。
第三章
1.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1876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创立。该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2.日本的《保育所保育指南》
《保育所保育指南》指出,由于所接纳的幼儿年龄不同,保育所的教育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对2岁以下的幼儿注重生活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逐渐增加,2岁增加社会教育内容,3岁增加语言内容,4岁以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相同。
3.天使计划
为形成能使儿童健康成长的、父母安心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良好社会环境,日本于1994年联合颁布了“天使计划”旨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构起对儿童进行全面支援的社会。
4.幼保一元化
幼保一元化是将幼儿园和保育所两种机构改为一元性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
5.认定儿童园
认定儿童园是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对0—6岁儿童实施教育和保育,同时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
6.行事活动
是日本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指日本幼儿园、保育所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是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幼儿园生活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一次“行事”就是一个单元主题活动,围绕主题中心,与5个领域相融合,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
7.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日本于1991年实施第三个幼儿园振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至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
第四章 ⒈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是苏联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她领导制定《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苏联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⒈乌索娃
乌索娃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学前教育研究室第一位领导人,苏联公认的学前教育理论家。她的著作主要有《幼儿园教学》《幼儿园的作业》《幼儿园教学特点》等。
3.托儿所——幼儿园联合体
是兼具托儿所和幼儿园特点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招收2个月到7的儿童,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家长管理中心
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活动,配合幼儿教师对儿童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
5.社会服务性学前班
是俄罗斯对3-7岁儿童提供教育,兼具全日制和寄宿制为一体的学前教育机构,招生对象主要包括家庭贫困的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和弃儿。
6.《连续教育内容构想》
2003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普通教育委员会批准《连续教育内容构想》。在这个构想中制定了学前与小学儿童不间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儿童教育内容的筛选原则,学前教育的内容等,体现了不间断教育理念。
7.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的教育模式
个性—定向型教育模式以教育人道化为宗旨,教师以儿童同伴的身份平等地与儿童交往,以促进儿童个性的成长,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利用游戏级合作教育的形式,发展儿童主体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并使其充分发展。
第五章
1.《初等教育法》
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规定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通过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已经进入幼儿园的5岁以下的儿童,允许他们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留在幼儿学校。
2.《费舍尔法案》
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各种职业学校的公共学校系统。
3.《普洛登报告》
该报告非常重视幼小衔接问题,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同时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管理,幼儿入学等方面提出建议。对免费义务教育以前的学前教育状况以及如何改进学前教育提出来许多具体建议。
4.《教育白皮书》 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撒切尔发表了一份白皮书《教育:一个扩展的架构》,提出将“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
5.幼儿凭证计划
为了解决幼儿受教育的经费在家乡、中央、地方政府之间公平合理负担的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幼儿凭证计划”,它规定每个幼儿的家长可获得1100英镑的凭证,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以使年龄在4岁的幼儿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6.确保开端计划
旨在改善处境不利于地区儿童的生活环境,消除贫困和预防社会排斥而采取的行动,为学前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其目标是促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促进健康发展,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加强家庭和社区建设四个方面。
7.保育学校
保育学校主要招收2.5一—5岁的儿童,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目的是通过游、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8.日间托儿所
英国日间托儿所由卫生部门领导,属社会服务性质, 主要招收由社会救济部门送来的、2-5岁以下的“高危儿童”(包括非意外伤害所造成的严重障碍儿童等)和“中危儿童”(如单亲家庭儿童、靠祖父母照顾的儿童、文化不利儿童、有生理缺陷的儿童等)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主要目的。 9.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
又称英格兰女王陛下总督学办公室!主要负责英格兰的学校教育评估工作,1999年,英国政府宣布,由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幼教机构服务质量规范以及幼教机构注册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形成第三方监督机制。
10.游戏小组
游戏小组是儿童在游戏中观察、学习和参加社交活动的集体,它也是成人的组织,因为成人是小组的支柱,为儿童提出各种游戏的建议,并在工作中使成人自己也得到发展。
第六章
韩国
1、《全国幼儿园课程》
2000年3月,韩国教育部制订了《全国幼儿园课程》。此文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计划与管理,第二部分为课程领域。它涉及教育内容、方法、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央、省、地方教育部门及园所各方面的职责及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的评价与质量的监控。
2、《幼儿教育法》
2004年5月,韩国颁布了《幼儿教育法》,该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在入小学前,也就是5岁儿童可以免费享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否则被视为违法。该法案还提出了低收入家庭可以获得政府幼儿教育补贴的规定。
3、韩国.Nuri项目 2013年3月韩国推出Nuri项目,Nuri项目是一项由韩国保健福利部和教育科技部推出的旨在使每个3—5岁幼儿获得平等的保育、教育机会的民生福利政策。
法国
1、法国编织学校
编织学校是法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法国新派牧师让. 费雷德里克.奥柏林于1771年创办,以4——7岁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旨在培养儿童纪律性,使儿童理解宗教教义和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儿童勤劳品质,并使他们掌握劳动技术的幼儿教育机构。
2、母育学校
1881年8月,法国政府宣布,将日间看护中心等幼教机构统一称为“母育学校”,并指出: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3、《费里教育法》
1881年《费里教育法》颁布以后,统一了各种幼教机构的名称,将母育学校纳入教育系统,从以看护为主要目的的慈善性质机构,转化为国民教育事业。
4、《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从未实施却又无所不在的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并强调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能力和心理的特点来开展教育。 5、三段分期教育法
三段分期教育将所有学科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启蒙知识科(历史,地理,自然。公民教育,手工,图画,音乐等)和体育。
6、教育优先区
是依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状况以及其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中小学留级率、外籍学生的比例、中小学的密度等教育内部和外部指标而确定的地区。
德国
1、巴乌利美保育所
巴乌利美保育所所招收母亲从事农业劳动的婴幼儿,婴幼儿的年龄一般在1-5岁,重点在于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2、林间幼儿园
是德国出现的一种较新的幼儿园类型,与传统幼儿园存在很大的差异。幼儿园没有房屋和围墙,教师们在大自然中进行幼儿教育活动,林间幼儿园的办园模式使儿童更加接近大自然,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更增加了儿童运动能力,逐渐被家长们所认可。
南非
1、游戏小组
2、家庭拓展机构 家庭拓展机构是南非一种新型的幼教机构,该组织的教育工作者一般受到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或者政府部门的培训。
3、南非《2005年课程》
新西兰
1、《5岁之前》报告
《5岁之前》报告提出新西兰政府必须为所有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等。《5岁之前》对幼教机构的师生比作出规定,在全日制的儿童保育中心,2对以下儿童的师生比为1:5,2对以上儿童的师生比为1:20等。
2、毛利语幼儿园(语言所)
为了使毛利语能继续传承,新西兰自1982年开始成立毛利语幼儿园,聘请年长者或各族长老每天抽出4-8小时照顾儿童,用毛利语跟儿童说话、讲故事、做游戏,提供儿童学习毛利语和文化价值的机会。
3、医院日托
医院日托是新西兰后兴起的以医院为基础的早期服务,对医院内部的患病儿童提供保教服务。
4、新西兰“学前教育20小时计划”
2007年,新西兰实施“学前教育20小时计划”,向3---4岁儿童提供每周20小时的免费教育
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绩效管理制度整合指南》
2005年,由新西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绩效管理制度整合指南》是全国性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该指南分别规定了新教师、完全注册教师、经验教师、园长教师和资深教师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并将专业标准与教师的职业晋级和绩效薪酬考核挂钩。
澳大利亚
1、国家保育认证委员会
澳大利亚1993年成立了国家保育认证委员会,受联邦政府资助,专门负责保育机构的政策制定、咨询、质量认证等工作。
2、《家庭帮助法案》
2000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了《家庭帮助法案》,从此,儿童保育补助取代了儿童保育帮助和儿童保育费减免,旨在帮助低、中等收入的家庭,具体补助金额由家庭的收入水平、儿童的数量、学时数、选择的保育机构的性质等因素决定。
第八章
1、心理胚胎期
是指儿童出生以后3年间,在吸收外界的信息刺激,积累材料,形成感受点的基础上的产生心理活动,形成最初心理萌芽的时期。
2、吸收力心理
是指一种受潜在潜能驱动而产生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适应环境的能力。
3、敏感期
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时期因受到环境中的特定的因素而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产生不可抑制的冲动的时期。
4、高瞻课程:
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是韦卡特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以及在海伊斯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开放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
5、关键发展性指标
即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是保育人员用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衡量是否达标的一个参照标准。
6、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是以某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的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教学活动。
7、瑞吉欧教育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洛瑞斯.马拉古兹的倡导和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系统,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富有开创性的学前教育体系-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体系,即瑞吉欧教育体系。
8、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指儿童有权利而且也有能力除了运用口头,文字语言外的多种形式,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